1. 白帝城路線解析夷陵之戰(zhàn)劉備敗退路線 陸遜的破敵之法,,就是“關門打狗”,。南津關這個峽口節(jié)點是雙向的,即可阻止蜀軍進攻,,也可防礙蜀軍回撤,。由于江水流向的問題,,蜀軍回撤的難度要遠高于進攻。這一擔心,,隨劉備一起行動的黃權(quán),,在出兵前已經(jīng)向劉備提出來了。黃權(quán)是劉備入蜀之后最大的收獲,,不僅有將才而且對劉備夠忠心,。黃權(quán)的意思是吳軍不好打,我方的水軍是順流而下,,進易退難,,希望自己領軍駐于猇亭前線,主公領軍殿后,。 劉備并非不理解黃權(quán)的好意,,二人相知,即為君臣亦為知己,。不過劉備一生戎馬,,卻不是演義中忠厚長者的形象,。如果去除掉以德服人的人設,本質(zhì)和曹操并不二致,,所以沒有聽黃權(quán)的,,還是親自領軍進駐前線。進駐猇亭后,,劉備加封黃權(quán)為鎮(zhèn)北將軍,,總督江北大營。自己則駐軍于江南,,以公安籍將領馮習統(tǒng)軍,。已經(jīng)為蜀軍所有的夷陵城是在長江之北,阻擋蜀軍前進夷道城是在長江之南,,劉備這樣分配任務是把主攻任務交給了自己,。 黃權(quán)在總督江北諸軍的主要任務是“防魏師”。當日孟達翻越巫山北取東三郡,,現(xiàn)在東三郡又被曹魏拿了回去,,且與東吳結(jié)盟,劉備很擔心曹魏會乘機南下三峽給自己捅上一刀,。這也是為什么,,他會在沿線各要點都部署營地的重要原因。需要說明的是,,現(xiàn)在的猇亭區(qū)包括歷史地圖上的猇亭,,都定位于長江北岸。從劉備和黃權(quán)的分工來說,,駐于猇亭的實際上是黃權(quán),。 退至夷道的陸遜,雖然成功的把劉備和蜀軍主力引出三峽,,但卻還要等待時機反攻,。在陸遜看來,蜀軍連奪巫縣,、秭歸,、夷陵氣勢正盛,又有上水優(yōu)勢,,現(xiàn)在決戰(zhàn)并沒有把握一戰(zhàn)取勝,。如果不能一舉把峽口給封了,圍殲蜀軍的有生力量,,過早行動便是打草驚蛇,。讓劉備知道自己的戰(zhàn)略意圖,不管是發(fā)起總攻還是再退回去,都對自己是不利的,。這就需要陸遜頂住各方壓力,,忍辱負重了。 忍辱負重第一要做的就是高掛免戰(zhàn)牌,,不跟劉備正面交鋒,。陸遜戰(zhàn)略性從夷陵后撤后,以夷道城為基點扎下營寨與蜀軍對抗,,同時用水軍封堵夷道以東的江面(但也不進攻),。劉備兵出秭歸之后,推進到夷道城下的先鋒部隊試圖一鼓作氣拿下夷道,。在城內(nèi)鎮(zhèn)守的是孫恒,。蜀軍此刻氣勢正盛,被包圍的孫恒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派人向外圍扎營的陸遜救援,。孫恒是孫權(quán)的族侄,是宗室二代將領中的佼佼者,。吳軍諸將怕他出事,,紛紛請求出兵救援。陸遜卻斷然拒絕了這個要求,,說夷道城足夠堅固,孫桓也很得部眾擁戴,,沒什么值得擔心的,。待我的計劃實施,就算不去救,,孫桓之圍自然就解了,。 陸遜不派軍出營施救夷道,是不想給蜀軍任何野戰(zhàn)的機會,。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只要吳軍堅守不出,,劉備作為進攻方,,要消耗的兵力和資源就得數(shù)倍于吳軍,以逸待勞的就是吳軍,。當然,,這同樣存在一個可能,那就是萬一夷道城真的被攻破怎么辦,?真的被攻破陸遜也不會改變計劃,,陸遜是在夷道城以東沿江布設營寨的。劉備想沿江推進連營,還得一個個拔,。 劉備有上水優(yōu)勢,,由蜀地向前線運送軍糧是很方便的。這使得劉備本身并不害怕持久戰(zhàn),,否則也不會采取步步為營的戰(zhàn)術(shù),。然而對于客軍來說,時間拖得太久卻不是好事,,最起碼士氣會被消磨掉,。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的話,氣勢則可延續(xù),。 見吳軍退到夷道一線之后就即不后退也不出戰(zhàn),,劉備這邊很是麻頭。從章武二年二月兵出秭歸,,到當年閏六月最后決戰(zhàn),,雙方在夷陵-猇亭前線一共相持了半年時間。如果章武元年七月,,從成都起兵算起,,戰(zhàn)事整整延續(xù)了一年時間。劉備不怕久戰(zhàn),,但一定要“戰(zhàn)”,。當日在定軍山,劉備看死曹操比他更想速戰(zhàn),。曹軍這邊進攻一停,,他就讓劉封下山去挑戰(zhàn)。曹操這邊仰攻十分費力,,蜀軍居高臨下的看著曹軍徒勞的消耗,,士氣一直非常高漲。這次劉備同樣是占據(jù)沿途各制高點,,想等著吳軍來攻,。沒想劉備以為自己很能忍,很能忍辱負重,;陸遜卻比他還能忍,,還能忍辱負重,半年時間里就是不出戰(zhàn),。 陸遜不出戰(zhàn),,劉備就引他出戰(zhàn),。夷陵-猇亭一線雖然河谷平原漸寬,但劉備從防御的角度并沒有讓各營寨扎于平原之上,,而是依山而建,。為了誘陸遜出戰(zhàn),劉備特別派吳班帶數(shù)千人到平原區(qū)去扎營,,然后自己親自領軍八千,,設伏于身后的山谷中,到時候吳班稍做抵抗退入伏擊圈即可,。當日博望坡一戰(zhàn),,劉備就是如此設伏大敗夏侯惇的??上擒娭T將雖紛紛請戰(zhàn),,陸遜卻已經(jīng)打定主意就是不出戰(zhàn)。而且陸遜已經(jīng)看出劉備平地扎營必有蹊蹺,。待劉備無奈撤走吳班和伏兵后前去探查,,果然不出所料。 對手拒不出戰(zhàn),,劉備也攻不破夷道城和陸遜大營,,現(xiàn)在問題來了:劉備既然已經(jīng)分兵屯于長江南北,那為什么不能讓黃權(quán)或者干脆自己領軍由陸路直取江陵,,而是一定要在江南與吳軍糾纏呢,?當日曹仁不就是派軍由江陵沿陸路,前往圍攻甘寧剛奪下的夷陵城的嘛,。 問題在于如果沒有水路的配合,,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后來周瑜能解夷陵之圍,,并回頭水陸并進,回軍圍攻江陵城,,是因為他完全控制了長江水道,。蜀軍要是不沿江突破,直接由江北包抄江陵的話,,單是給養(yǎng)一條就沒辦法保障,。 此外在水軍沒有優(yōu)勢的情況下,劉備對完全拿回失地缺乏信心,,他的意圖是拿下自己最有基礎的江南地區(qū),,然后再北圖江陵及南郡。如果一定要先拿江陵,,在吳,、魏控制襄陽,、江夏及江南諸郡,且又結(jié)盟的情況下,,蜀漢在荊州實際是陷入三面受敵的境地,,比當日拿下江陵發(fā)現(xiàn)自己被曹操、劉備兩面包夾的周瑜處境還尷尬(當時江夏好歹還是東吳的),。 基于這一戰(zhàn)略思維,,劉備第一階段必須拿下宜都、武陵兩郡,,然后再考慮與東吳是戰(zhàn)是和,。之前志大才疏的樊胄,鼓動五溪蠻一起反吳的計劃雖然遭遇失敗,,卻也給劉備提了個醒,,自己在武陵還是很有基礎的。劉備進駐猇亭前線后,,派出了馬謖的哥哥馬良,,秘密前往武陵山區(qū)招以金帛、爵位招撫五溪蠻夷諸部,。馬良,、馬謖兄弟五人,本是襄陽人氏,。馬良是其中最有才華的,,與諸葛亮關系很好,劉備在得荊南之后為荊州從事,,后來一并入蜀,。在馬良的招撫之下,武夷諸蠻皆愿意重新歸附劉備,。 這里要說下馬良是怎么前往武夷山區(qū)的,。剛才說了,夷道城位于清江匯入長江的江口,,清江古名夷水,,夷道、夷陵之名都是從這里來的,。水系上看,,東西向的清江屬于長江右岸直流,位于長江之南,。要是湖南,、湖北兩省是以長江為界的話,那么清江水系就應該歸屬湖南了,,當時的話則應該歸屬武陵郡,。不過無論兩漢三國還是現(xiàn)在,,清江水系都沒有成為荊南和湖南的一部分。從三峽到洞庭湖的這段長江又被單獨稱為“荊江”,,基于江漢平原的地緣政優(yōu)勢,,一直以來包括清江、油江等荊江右岸支流,,大都與荊江之北被劃為江北的屬地,。 清江河谷的中心城邑為原屬南郡,后屬宜都郡的“佷山”,。佷山現(xiàn)在的名稱是“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史書所說的五溪蠻或者武陵蠻,與巴人系出一族,,演化到今天即變身成為了土家族,。盡管清江河口之南的夷道城,劉備拿不下來,,但已經(jīng)能夠溯清江河谷而上拿下佷山,。佷山和清江流域雖然在行政上不屬于武陵郡,地理上卻是武陵山區(qū)的一部分,。世居于佷山的部族,,亦屬于五溪蠻的范疇。馬良只要能至佷山招撫當?shù)夭孔?,自然會有人領路,,帶著他的使團成員分赴武陵山區(qū)各部招撫。 在最后的決戰(zhàn)中,,蜀軍陣營中的戰(zhàn)死者名錄中有一個胡王沙摩柯,。考慮到路途遠近問題,,那些分布于武陵郡的五溪蠻更多是接受劉備的招撫,,以及歡迎劉備領軍南下武陵。這位死在前線的胡王,,如果不是劉備從蜀地帶至前線的其他邊疆部族首領,,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生活在佷山和清江河谷地區(qū)的五溪蠻了。 不管沙摩柯是什么身份,,劉備已經(jīng)控制清江河谷,打通了與武陵山區(qū)的陸地交通線都是可以肯定的,。然而這些都只能是輔線,,蜀軍只有拿下夷道城,把吳軍逼退到江陵才能完成第一階段目標,。到時候東吳若要和談,,那就是交還公安城及武陵,、零陵兩郡了。只是劉備在拿下夷道之后,,下一步會怎么做,,后人都只能是推論。因為等不到他做這一步,,陸遜就開始了大反攻,。 陸遜在是章武二年六月發(fā)起反攻的,此時雙方已經(jīng)在猇亭和夷道前線相持了5個月,。一切都如陸遜所預料的那樣,,進攻無法,天氣又漸漸炎熱,,蜀軍的士氣已經(jīng)大不如前,。反觀吳軍這邊,由于一直不讓出戰(zhàn),,上上下下都憋著一口氣,。為了試探蜀軍的虛實,陸遜在決戰(zhàn)之前先嘗試攻擊了一個蜀軍營寨,。雖然這次攻擊行動遭遇了失敗,,并被諸將質(zhì)疑是讓士兵白白去送死,但陸遜的目的卻是近距離觀察蜀軍的城寨特點,,并由此找到了攻破蜀軍營寨之法,。 按照陸遜早已成竹在胸的計劃,反攻的關鍵是要利用水軍,,出其不意封堵西陵峽口,,截斷夷陵、猇亭蜀軍的退路,。執(zhí)行這一任務的是朱然和韓當,,朱然是荊州主將,韓當則是吳軍諸將中資歷是最老的,。韓當在“江表十二虎臣”中排名僅次于程普,、黃蓋,三人都是跟著孫堅出道的,。由于出身非常卑微(最初僅是軍中奴隸),,韓當打起仗來非常賣命。 二將截斷劉備后路的地點叫作“涿鄉(xiāng)”,,位于現(xiàn)在的宜昌之西,、峽口之南。劉備是涿郡人,,在涿鄉(xiāng)被人斷了后路,,實在是有點天意,。除此之外,東吳的優(yōu)勢水軍還封堵了整個江面,,切斷蜀軍江北大營與江南大營的聯(lián)系,。以潘璋為先鋒猛攻馮習所統(tǒng)領的江南大營。至于駐于江北的黃權(quán)并不在主攻范圍內(nèi),。在陸遜看來,,只要封堵住峽口,拿下身處江南大營的劉備,,已成孤軍的黃權(quán)自然會歸降,。 如果僅僅江面為東吳水軍封鎖,劉備還不至于敗得那么快,。蜀軍的營寨都不是建在沿岸平原地帶,,而是依山而建。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已經(jīng)驗證過這種依山結(jié)寨,,在防御上的地利優(yōu)勢,。其實劉備一開始,就是希望引誘吳軍來攻山寨的,,無奈陸遜不上當,。決戰(zhàn)前陸遜試探性攻擊的失敗,更是驗證了山寨的堅固性,。要知道劉備從魚復到猇亭總共布設了四十多座山寨,,儲備了足夠堅守一段時間的物資,吳軍一時半會是拔不完的,。 然而在那次試探性攻擊后,,陸遜就已經(jīng)想到了破敵之法。營寨結(jié)于山林之中固然利于防御,,卻不利于防火,。決戰(zhàn)之前,陸遜讓每名士卒都隨身隨帶一把茅草,,并為每名將領分配了對應攻擊的營寨,,利用船只快速送到戰(zhàn)場同時發(fā)動進攻,使得各營蜀軍無法相互救援,。每至蜀軍營寨前,,吳軍便點燃茅草擲向營寨,火勢一成,,諸將再領軍沖殺,。很快便把蜀軍夾江而設的營寨一一擊破。劉備沒有想到的是,他讓水軍結(jié)寨于夷陵,,遠離東吳水軍,避免重蹈曹操覆轍,,沒想到自己的陸軍山寨卻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劉備中軍大營身后的山名叫“馬鞍山”,見吳軍火燒大營,,劉備登上山頂,,以近衛(wèi)親軍環(huán)繞布陣。陸遜則親自督各軍加緊進攻,,無奈之下,,劉備只能乘夜逃走。整個戰(zhàn)場蜀軍被殺的尸橫遍野,,戰(zhàn)死者數(shù)以萬計,,擁塞河道。馮習,、張南及胡王沙摩柯被斬,,杜路、劉寧等蜀將,,在無路可降的情況下被迫投降吳軍,。 盡管處境讓人絕望,但比起樊城之下龐德,、于禁來說,,劉備當下的處境還不算絕境。雖然整體被吳軍斷了歸路,,身為一國之君的劉備,,在部下的拼死保護之下,還是能夠有船只接應,,并殺開一條血路沖入三峽的,,而那些潰散的蜀軍,除了戰(zhàn)死和投降之外,,亦有部分遁入山林,,覓得小路退入蜀地。 為保護劉備后撤,,蜀軍將領,,義陽(湖北棗陽)人傅肜領軍拼死斷后,全軍盡皆戰(zhàn)死,。與之對陣的吳將要求他投降,,傅肜大罵——“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zhàn)死,。傅肜也好,,之前兵敗自裁的習珍也罷,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以身為漢家之將為榮,,寧死不愿降敵。雖然曹丕覺得,,曹操已經(jīng)用三十年時間耗盡了漢家的最后一點遺產(chǎn),,卻不知西南之地還有那么多忠于漢室之士。 依靠傅肜的掩護及殘存的水軍,,劉備退到了秭歸,,以之為基地收攏逃散的蜀軍。然而正應了黃權(quán)的擔憂,,順江而下進易退難,,緊隨其后的吳軍很快控制了封鎖了秭歸的江面。領軍前來追趕的,,正是之前在巫縣,、秭歸被蜀軍先鋒擊敗的李異、劉阿?,F(xiàn)在的秭歸縣城因為三峽水庫蓄水的原因,,搬遷到了三峽南岸,當年的秭歸縣城卻是在北岸,,東距新縣城約40公里,。李異、劉阿把劉備堵在秭歸時,,則依南岸山地(南山)駐軍,。 大敗之后的蜀漢水軍肯定是沒有辦法與東吳水軍對決的。劉備若是一定要再順水路逃回魚復,,很可能會被對手在江面圍殲,。有鑒于此,劉備選擇了丟棄船只,、放棄秭歸城,,領殘軍乘夜色掩護由陸路返回魚復。盡管整個三峽沿線交通主要依托的是水路,,但沿岸諸城之間還是有山間陸道相通,,并且布設有驛站。 比如當時的“巫縣”雖然對應現(xiàn)在的“巫山縣”,,但具體的城址卻不是在現(xiàn)在的長江北岸,、大寧河口的巫山縣城,還要沿大寧河上溯個五六公里。而巫縣縣城,,就是這條驛道的重要節(jié)點,。巫山內(nèi)部山地的走勢為東西向,這也為山間驛道的打通奠定了基礎,。由于魚復所據(jù)守的三峽西口被稱之為“夔門”,,這條經(jīng)巫縣通往魚復的陸地通道在史書中被稱之為“夔道”。如今三峽之北的巫山谷地中,,鋪設有與長江平行走向的G42高速,雖然未必就是劉備當年西逃的夔道原路,,大體還是可以做參考的,。 魚復則與秭歸一樣位于長江之北,與秭歸的路地交通距離約在150公里,。夔道雖然走起來肯定沒水路快,,但勝在不用受到東吳水軍的威脅。天明之后,,見劉備從陸路西逃,,李異、劉阿等將也只能望山興嘆,,畢竟東吳的優(yōu)勢是在水面,,山地那是蜀軍的舒適空間。然而意外還是發(fā)生了,,在夷陵之戰(zhàn)中打得最為辛苦的孫桓此刻也到了秭歸前線,。急于立功的孫桓帶著人就追了上去。 準確的說,,孫桓不是去追擊而是去截擊,。如果孫桓在秭歸棄船登岸,是追不上先行一步,,且熟悉地形的蜀軍的,,但吳軍已經(jīng)控制了三峽水道,水路比陸路要快,,孫桓選擇了先溯江而上超過劉備,,然后再登陸北上夔道截擊劉備。具體來說,,應該是在巫縣這個位置上截擊劉備,。劉備萬萬沒有想到,吳軍之中居然有人敢跑到山里面阻擊他,,差一點就折在了孫桓手上,。 關鍵時候,是駐于夔道中的驛卒幫劉備解了圍。他們把驛站中儲備的鎧甲,,一擔擔的挑出來,,然后點燃。兩漢三國時期的鎧甲大多數(shù)是皮甲(皮甲的占比超過鐵甲一倍),,一般為牛皮制作,。牛皮燃燒后會升起大量白煙,依靠這些白煙的掩護,,劉備得以帶領少量親隨逃到了白帝城,。 之前說過,劉備去建業(yè)會見孫權(quán),,迎娶孫夫人的時候,,曾經(jīng)見過時年十二歲的孫桓。劉備怎么也沒有想到,,12年后這個當年的孩子,,差點讓自己命喪當場。氣得劉備忿恨的嘆息道“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此也!”,。算起來黃巾之亂伊始時,,孫桓都還沒有出世,陸遜也還在吃奶,。如今與劉備同時代的英雄豪杰都已逐漸凋零,,不服老是不行了。 當年八月,,劉備退到魚復,。此時原本駐軍于江州以為后援的趙云,已經(jīng)領軍到了魚復,。劉備又緊急要求蜀漢諸縣征兵送往白帝城,,加上從前線奪路逃回魚復的蜀軍,魚復的蜀軍總兵力達到了兩萬,。見此情景,,李異、劉阿則不再追趕,,只是順勢拿回當日他們丟掉的巫縣就沒有再追了?,F(xiàn)下劉備已經(jīng)完全放棄了荊州,巫縣這個三峽之中的據(jù)點再去強留也沒有意義,。 退入魚復的劉備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取永保安寧之意,,把魚復縣更名為“永安”。二是入駐白帝城,。白帝城地處夔門之西,,建于突出江心的白帝山上。兩漢相接之際,,曾有蜀郡太守公孫遜自稱“白帝”在此筑城割據(jù)蜀地,,故有此名(后為劉秀派軍攻滅)。劉備入駐白帝城之后,,城中的主建筑便成了他的行宮,。又因魚復更名為永安,遂有“永安宮”之名,。 永安縣對應的是現(xiàn)在的重慶市奉節(jié)縣,。因此不管是魚復、白帝城,、永安宮、奉節(jié),,指的都是一個點,。如果以關名來說,這個位于三峽瞿塘峽西口的節(jié)點,,還會被稱之為“瞿塘關”或者“江關”,。不管叫什么名字,所依托的都是三峽中最險要的夔門,。如果想欣賞三峽蓄水之前的“夔門天下雄”景觀倒也不難,,找一張 10元人民幣(第五套),看看背面圖案就可以了,??催^之后你應該能夠明白,為什么有大船傍身的東吳水軍不敢乘勝追至白帝城,。 劉備以天子之尊,,自己據(jù)守于白帝城,對安定蜀地民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反過來,,對東吳也是一種威懾。劉備得以退入白帝城,,被吳軍隔絕在江北的黃權(quán)卻被斷絕了歸路,。黃權(quán)又決不肯投降吳軍,無奈之下的黃權(quán)最終選擇了率部北上降魏,。當日張飛取巴西,、劉備取漢中,,幕后都是黃權(quán)在策劃,這點曹丕應該也是聽說了的,。曹丕見到黃權(quán)后問對方,,是不是想仿效當年叛離項羽,投奔劉邦的陳平,、韓信,。黃權(quán)則照實說“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 曹丕即賞識黃權(quán)有陳平,、韓信之才,,又感于他的忠義與坦承。后來黃權(quán)在魏國仕途很順,,官至車騎將軍,,還得到了“開府儀同三司”的殊榮。至于他留在成都的家人,,有人告訴他已被劉備誅殺,,黃權(quán)相信劉備和諸葛亮斷不會這樣做。事實的確如此,,的確有人建議劉備這樣做,,劉備只說 “孤負黃權(quán),權(quán)不負孤也”,。蜀漢滅亡之時,,黃權(quán)的兒子黃崇,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一同戰(zhàn)死綿竹,,為他們忠于的國家殉節(jié),。 黃權(quán)降魏后,原本與東吳結(jié)盟的曹丕出乎意料的伐吳,。個中原因很復雜,,但黃權(quán)的意見應該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實際上,,陸遜對曹魏會乘勢南征東吳后方是有心理準備的,。這與他和呂蒙當日乘關羽北伐,襲取江陵的思路是一樣的,。正因為如此,,在劉備后敗夷陵,徐盛,、潘璋,、宋謙等將紛紛上書孫權(quán),,要求伐蜀的情況下,陸遜表示了反對,,只是派了熟悉三峽情況的李異,、劉阿等將前去收復巫縣和秭歸。 不管曹丕伐吳,,黃權(quán)有沒有起一定作用,,東吳這邊又有沒有準備,對劉備來說都是一個機會,。劉備本來還在感嘆自己敗于陸遜是天意,,聽說魏軍犯吳,內(nèi)心又有點騷動,,寫了封信給陸遜,。信的意思是說,聽說賊兵(魏軍)已經(jīng)打到江陵了,,我也準備再次東征,,將軍還行不行?陸遜則淡然回答:恐怕你新敗于前,,舊傷未愈沒時間興兵吧,。這時應該和我們通好才對,如果不聽勸一定要來,,這次肯定讓你們一個都逃不掉。 劉備寫這封信的真實目的并不是要東征,,真要打也不會寫信,,更何況現(xiàn)下是的確打不動了。他寫這封信的目的,,是為了讓牽扯東吳的兵力,,好讓東吳在對魏戰(zhàn)場上顧此失彼,無法盡全力,。既然我現(xiàn)在報不了仇,,那么就讓曹丕幫我好好教訓你。 魏吳之間的這場仗要怎么打,,后面自有解讀,,只是這一結(jié)果已經(jīng)與劉備本人無關了。入駐永安宮后沒多久,,劉備便病重不起,。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三月),身在成都的諸葛亮被召入永安宮,。劉備將劉禪和自己的基業(yè)交給了這位為蜀漢鞠躬盡瘁的丞相,。兩個月后(公元223年6月10日),,布衣起家的一代英豪劉備在白帝城辭世。魏國君臣聽聞彈冠相慶,,洛陽城中只有黃權(quán)黯然神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前半句是后世對明成祖朱棣將都城由南京遷于北京之舉的形容,,后半句是對崇禎致死不愿退出北京城的感嘆。一千多年前,,劉備在白帝城所發(fā)生的一切,,卻是提早印證了這句話。劉備是初代諸侯中最后一個離世的,,他的退場,,也讓三國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至于蜀漢,,則迎來了諸葛亮時代,。 2. 白帝城景區(qū)攻略人員等級升到多少了?這關最煩人的點就是城內(nèi)的炮車,,為了殺炮車,,所以要靈活運用軍師類人。 找人引炮車攻擊,,讓炮車在法師策略范圍內(nèi),,三把火甚至兩把火能燒死一個炮車。 3. 白帝城路線圖怎么畫那么入川又有哪些道路呢,?其實入川大體上只有北,、東兩路。 第一,,北路是由漢中入劍閣,。這條線路大致上是跟現(xiàn)在的寶成鐵路是一致的,最早是由戰(zhàn)國時期秦國司馬錯伐蜀開道而成,,而漢中是四川的屏障,,入川先入漢,歷史上的韓信的暗度陳倉,、諸葛亮北伐大都是從漢中傳秦嶺北上,,從漢中到關中的隘口大致有子午谷、祁山等,,不同朝代名稱不同,,宋代寶雞附近被稱為大散關。 由陜西入川 換而言之,,北路就是古代從陜西入川,,主要有三條道路,。其中金牛道是最主要的道路,因為它從漢中直接通向四川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成都,,所以最為重要,。其余兩條道路,也是很常使用的,,一條是米倉道,,一條是荔枝道。 第二,,東路主要指溯江而上,,可水陸并進。大致在兩漢之際,,公孫述占據(jù)白帝城時,,此路才廣為流通,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入川,,以及吳蜀夷陵之戰(zhàn)都可看做是沿此路線進軍。但是此水路是有風險的,,必須經(jīng)過長江三峽,,那時候三峽并沒有得到開發(fā),因此走長江三峽是很困難的,,只能靠纖夫拉船,,緩緩逆流而上。 4. 白帝城路線圖古絲綢之路上沒有白帝城,。 古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yè)貿(mào)易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于西漢都城長安(東漢延伸至洛陽),。古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jīng)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5. 白帝城路線怎么玩進川大體上有北,、東兩路,。 第一,北路是由漢中入劍閣,。這條線路大致上是跟現(xiàn)在的寶成鐵路是一致的,,最早是由戰(zhàn)國時期秦國司馬錯伐蜀開道而成,而漢中是四川的屏障,,入川先入漢,,歷史上的韓信的暗度陳倉,、諸葛亮北伐大都是從漢中傳秦嶺北上,從漢中到關中的隘口大致有子午谷,、祁山等,,不同朝代名稱不同,宋代寶雞附近被稱為大散關,。 換而言之,,北路就是古代從陜西入川,主要有三條道路,。其中金牛道是最主要的道路,,因為它從漢中直接通向四川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成都,所以最為重要,。其余兩條道路,,也是很常使用的,一條是米倉道,,一條是荔枝道,。 第二,東路主要指溯江而上,,可水陸并進,。大致在兩漢之際,公孫述占據(jù)白帝城時,,此路才廣為流通,,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入川,,以及吳蜀夷陵之戰(zhàn)都可看做是沿此路線進軍,。但是此水路是有風險的,必須經(jīng)過長江三峽,,那時候三峽并沒有得到開發(fā),,因此走長江三峽是很困難的,只能靠纖夫拉船,,緩緩逆流而上,。 另外從湖北竹山(古稱上庸)可以繞道到重慶東北方向,也可以入川,。只不過用得比較少而已,。當年我軍解放重慶曾走過此路 6. 白帝城路線圖手抄報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shù)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7. 白帝城怎么去全程約16.8公里 起點:奉節(jié)縣 1.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fā),,行駛60米,,左轉(zhuǎn) 2.行駛40米,右轉(zhuǎn)進入縣政路 3.沿縣政路行駛300米,,右轉(zhuǎn)進入夔州路 4.沿夔州路行駛290米,,直行進入夔州路 5.沿夔州路行駛100米,在第2個出口,,朝長江三峽(重慶)國家地質(zhì)公園/瞿塘峽-白帝城景區(qū)/天坑地縫景區(qū)方向,,直行進入夔州路 6.沿夔州路行駛1.5公里,直行進入夔州東路 7.沿夔州東路行駛2.8公里,,稍向左轉(zhuǎn)進入詩城路 8.沿詩城路行駛2.9公里,,左前方轉(zhuǎn)彎進入詩城路 9.沿詩城路行駛1.6公里,朝巫山/巫溪/長江三峽(重慶)國家地質(zhì)公園/瞿塘峽-白帝城景區(qū)方向,,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S103 10.沿S103行駛910米,,右轉(zhuǎn)進入詩城東路 11.沿詩城東路行駛2.9公里,右轉(zhuǎn)進入詩城東路 12.沿詩城東路行駛82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S103 13.沿S103行駛2.3公里,到達終點(在道路右側(cè)) 終點:白帝城 8. 出發(fā)白帝城早發(fā)白帝城這首詩與曹植沒有任何關系,。曹植最有名的是洛神賦和七步詩,,其中七步詩內(nèi)容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早發(fā)白帝城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其內(nèi)容是: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9. 白帝城游覽路線圖白帝城位于重慶市奉節(jié)縣白帝鎮(zhèn)白帝村1號社,,地處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白帝山上,,東望夔門,,南與白鹽山隔江相望,西臨奉節(jié)縣城,,北倚雞公山,,地處長江三峽(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jié)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西端入口,。 白帝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景區(qū)、三峽的著名游覽勝地,、觀“夔門天下雄”最佳地點,,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大量詩篇,有“詩城”之美譽,。白帝城為西漢末年割據(jù)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為“白帝城”,。 |
上海輪渡游船碼頭時間表(上海輪渡碼頭時刻表) |
2024-03-11
|
查看詳情 >> |
潿洲島船票碼頭(潿洲島上船碼頭) |
2023-03-17
|
查看詳情 >> |
碼頭文化的特點(碼頭文化的特點是什么) |
2023-03-16
|
查看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