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沙山-月牙泉 天地奇響,,自然妙音――鳴沙山,,位于甘肅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鳴沙山,、沙峰起伏,,處于騰格里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wèi)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里坤鎮(zhèn)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是“郭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嶺晴鳴”,。 所謂鳴沙,,并非自鳴,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產生鳴響,,是自然現(xiàn)象中的一種奇觀,,有人將譽為“天地間的奇響,自然中美妙的樂章,?!碑斈銖纳綆p順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錦緞張掛沙坡,,若金色群龍飛騰,,鳴聲隨之而起,初如絲竹管弦,,繼若鐘磬和鳴,,進而金鼓齊,轟鳴不絕于耳,。自古以來,,由于不明鳴沙的原因,產生過不少動人的傳說,。相傳,,這里原本水草豐茂,有位漢代將軍率軍西征,,一夜遭敵軍偷襲,,正當兩廝殺難解難分之際,大風驟起,,刮起溫天黃沙,,把兩軍人馬全都埋入沙中,從此就有了鳴沙山,。至今猶在沙鳴則是兩將士的廝殺之聲,。據(jù)《沙州圖經(jīng)》載:鳴沙山“流動無定,俄然深谷為陵,,高巖為谷,,峰危似削,孤煙如畫,夕疑無地,?!边@段文字描述鳴沙山形狀多變,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山體高達數(shù)十米,,東西綿亙40多公里,南北縱橫20公里,,海拔1650米,,宛如兩條沙臂張伸圍護著鳴沙山麓的月牙泉。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一彎清泉,漣漪縈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歷代文人學士對這一獨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觀稱贊不已,。 風景區(qū)沿鳴沙山呈帶狀分布,有莫高窟,、雷音寺,、民俗博物館、白馬塔,、白云觀、陽關,、渥洼池等眾多名勝古跡,,自然景觀豐富,戈壁大漠特色鮮明。莫高窟薈萃了中國4世紀到14世紀,、10個朝代繪制的佛教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是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的珍貴文化,。 -------------------------------------------------------------------------------------------------------------- 月牙泉 在鳴沙山群峰環(huán)繞的一塊綠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彎月,這就是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鳴沙山北麓,,東西長300余米,南北寬50余米,,水深約5米,,泉形酷似一彎新月,故名月牙泉,。泉被鳴沙山四面環(huán)抱,,但并不為流沙所掩,始終碧波蕩漾,,清澈見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風景十分優(yōu)美,。它的神奇之處就是流沙永遠填埋不住清泉。過去,,人們難解大自然的奧秘,,卻以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來解釋自然現(xiàn)象。 歷來水火不能兼容,,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彎新月落在黃沙之中。泉水清涼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懷抱中嫻靜地躺了幾千年,雖常常受到狂風兇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蕩漾,,水聲潺潺!它像絕世佳人的眼睛--清澈,、美麗,、多情;它像窈窕淑女的嘴唇--神秘,、溫柔,、誘人,;它像是一牙白蘭瓜--碧綠、甘甜,、晶瑩,。 月牙泉邊,白楊婷婷玉立,,垂柳舞帶飄絲,,沙棗花香氣襲人,叢叢蘆葦搖曳,,對對野鳥飛翔,,風景如詩如畫。泉南岸臺地上建有娘娘殿,、龍王宮,、藥王洞、玉泉樓,、雷音寺等雕梁畫棟,、勾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月牙泉內游魚成群,。據(jù)傳,,魚叫做“鐵背魚”,能醫(yī)治疑難雜??;草叫做“七星草”,有催生壯陽作用,。吃了魚和草,,可以長生不老。因之,,月牙泉被又稱為“藥泉”,。 月牙泉最早的記載見于東漢《辛氏三秦記》:“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黃,有如干躇,。又山之陽有一泉,,云是沙井,綿歷千古,,沙不填之”,。這里所記“沙井”即今日月牙泉。自此之后,,關于月牙泉的記載便屢見史籍,,并與鳴沙山緊密地連在一起,。唐《元和郡縣志》載:“鳴沙山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綿歷古今,沙填不滿,,水極甘美”,。 據(jù)史書記載,鳴沙山與月牙泉成為沙漠奇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千百年來,,人們面對這一沙海奇觀,始終感到奇怪,,作為沙丘的鳴沙山為何千年不變,?而在沙海之中的月牙泉又為何“泉映月而無塵”、“月泉曉澈,,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這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奇跡,,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好嘆為“山之神異,泉之神秘”,。 據(jù)考證,,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聳,山坳隨著泉的形狀也成月牙形,,吹進這種環(huán)山洼地里的風,,由于空氣力學原理,會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圍山上流下來的沙子又被送回四面的鳴沙山脊的另外一側,,這就是泉水不為黃沙掩蓋的道理。兩千多年來,,正是因為這種獨特的地形運動,,使沙山和泉水保持著矛盾而又和諧的天然共生共存狀態(tài)。盡管風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月牙泉,夢一般的謎,,千百年來不為流沙而淹沒,,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風黃沙中有此一水,,在滿目荒涼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馳,。“晴空萬里蔚蘭天,,美絕人寰月牙泉,,銀山四面沙環(huán)抱,一池清水綠漪漣”,?!霸卵罆猿骸睘槎鼗桶司爸弧T卵廊菄壹壷攸c風景名勝區(qū),,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被稱為天下沙漠第一泉 -------------------------------------------------------------------------------------------------------------- 羅布泊 羅布泊又名羅布淖爾,是“多水匯集之湖”,,羅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東部,,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而如今,,只給后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思與夢想. 羅布泊曾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距今已有200萬年。歷史上,,羅布泊的最大面積為5300多平方千米,,到了1931年時,就只有大約1900平方千米,,1972年,,連最后一滴水也被蒸發(fā)掉了,羅布泊變成了一片干涸的鹽澤,,如今,,反映在衛(wèi)星照片上的是一片極像大耳朵的荒漠。 羅布泊鬼斧神工般的地貌和豐富多姿的歷史人文資源如磁鐵般吸引著眾多的探險家和科學工作者,,即使是黃沙漫天的艱苦環(huán)境和極度干旱的惡劣氣候也不能阻止,,近代,就有不少中外探險家來羅布泊考察,,如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美國人亨廷頓,,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法國人邦瓦洛,、我國科學工作者黃文弼,、陳宗器,、彭加木、夏訓誠,、劉東生等,,而關于羅布泊的理論也有不少,“游移湖”,、“盈虧湖”,、“交替湖”等觀點不僅沒有揭示羅布泊地區(qū)環(huán)境變遷的歷史真相,反而又為羅布泊罩上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樓蘭古城、營盤遺址,、米蘭遺址,、古墓溝太陽墓、龍城雅丹,、白龍堆雅丹等都分布在廣袤的羅布泊地區(qū),,豐富燦爛的西域文明,多姿多彩的大漠風情,、儀態(tài)萬千的風蝕地貌令人無比神往,。 羅布泊,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湖,,海拔780米,,面積約2400 ̄3000多平方公里,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著稱于世,。 古羅布泊誕生于第三世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200萬年以上,廣闊的湖泊沉積區(qū)和鹽漠,,都曾是它的領域范圍,,面積在2萬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湖盆自南向北傾抬升,,被分隔成幾塊洼地。現(xiàn)在的羅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個洼地,,曾經(jīng)是塔里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fā)源于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羅布洼地形成湖泊。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5350平方公里,。民國31年(1942),,在蘇制1、50萬地形圖上量得面積為3006平方公里,。1958年?夜?質〉贗急甓?婊??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測的1,、20萬地形圖上其面積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為450平方公里,。 注入羅布泊的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等,,同時也部分地受到祁連山冰川融水的補給,融水從東面通過疏勒河注入湖泊中,。此外,,還有阿爾金山北麓各季節(jié)性河流流水注入。這些河在注入羅布泊時,,在沿途留下一片片湖泊,,如眾星拱月,環(huán)衛(wèi)著羅布泊,,其中最大的為羅布泊南面的喀拉和順湖與臺特瑪湖,。 臺特瑪湖、喀拉和順湖與羅布泊之間都有河道溝通,。當塔里木河和車爾臣河注入臺特瑪湖后,,可沿塔里木河尾閭下延散流河床流入喀拉和順湖??晚樅土_布泊之間,,有一條40公里和的河道,出口處河寬800米,,河床深1米,,入羅布泊時呈散流狀,河床深30-50厘米,,兩湖高差為10米,。 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自先秦以來,,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得名,,如|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此外,還有輔日海,、臨海,、納縛波等名。元代以后,,稱羅布淖爾,,“羅布”地地點,古維吾爾語意為聚水之地,;“淖爾”,,系蒙古語,意為湖泊,,二者總語意為聚水之湖。 羅布泊湖區(qū),,自古因流沙,、雅丹、鹽殼的包鎖阻隔,,道路艱險,,人跡罕至,是一塊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jīng)》,,第一次用文字記載了羅布泊的位置和它的水源:“不周之山,北望諸毗鄰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澤,河水之所潛也,?!敝该髁_布泊(|澤)在蔥嶺(不周之山)之東?!倍剞爸髁髯⑷雦澤,,蓋亂河自西南注也?!鼻罢呒唇耖_都河,、孔雀河水系;后者即來自塔里木盆地南緣的各河流?!皝y河”者,,反映了當時河流交織,縱橫成網(wǎng)的情景,。 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出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為羅布泊是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兩千多年。至公元4世紀,,曾經(jīng)是“水大波深必訊”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據(jù)境地。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東西長八九十公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qū)區(qū)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徑注羅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積又達兩千多平方公里。由于人類經(jīng)濟活動的影響和干預,,到1972年最終導致了羅布泊的干涸,。近40年,湖泊匯流區(qū)耕地面積急劇增大,,用水量成倍增加,,孔雀河上游逐漸修筑了十多個大壩,從阿克蘇,、沙木依曼,、亞木依曼、亞汗爾,、勞改農場,、馬固諾爾,到老麻扎,就有6個攔河大壩,,將孔雀河水引入農墾灌區(qū),。其次,在塔里木河源各主要河道中下游興建了眾多水庫,,攔截了河水,,在塔里木盆地建成使用的大中小型水庫達206座,僅塔里木河干流上就建成大中型大庫19座,,基本上攔截了塔里木河水,。1962年,在下游上段修建的大西海子水庫,,實際已經(jīng)變成塔里木河的尾閭,,使塔里木河縮短180多公里。60年代終因塔里木河,、孔雀河二河下游斷流,,使羅布泊斷了水源,漸漸干涸,,湖盆區(qū)變成了白茫茫的鹽殼地,,湖濱區(qū)植物枯死,塔里木河與孔雀河下游成了風沙活動的場所,。 近代,,一些進入羅布泊的外國人把羅布泊說成是“游移湖”。1876年,,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塔里木河下游考察后,,是由于湖底周斯性沉積抬升和風蝕降低的結果,。這種游移傳說,,曾長期為中外學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國人亨亨頓提出了“盈虧湖”的理論,,中國學者陳宗器發(fā)表了“交替湖”的觀點,而蘇聯(lián)地質學家西尼村則試圖用構造運動來作解釋,。圍繞羅布泊游移問題的爭論,,延續(xù)了一個世紀。根據(jù)我國古籍記載,,由行秦至清,,對羅布泊方位的記載基本是一致的,清代的《西域水道記》《河源紀略》,、《輿地經(jīng)緯度里表》等都準確載明,,羅布泊在北緯40℃~41℃之間。臺特瑪湖、喀拉和順湖至羅布泊之間的高差確定了它不可能產生自北向南游移,。通過我國科學家近年實地考察,,證實了羅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點和集流區(qū),湖水不會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積物3600年僅1.5米),,干涸后變成堅固的鹽殼,短期內湖底地形不會劇烈變化,。對湖底沉積物通過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里木盆地匯水中心。這說明,,游移說是不切實際的推斷,。 兩千多年來,不少中外探險家來羅布泊考察,,寫下了許多專著和名篇,,發(fā)表了一少有關羅布泊的報道。但是,,由于各種局限和偏見,,也制造了許多訛誤,為羅布泊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近年,,在我國科學工作者的努力下,才揭開了羅布泊并不游移的真相,。 -------------------------------------------------------------------------------------------------------------- 新疆“最美”候選之一: 時光揮一揮手,,大海就變成了大漠。曾經(jīng)的漁舟晚唱,,只留下幾條河痕,;英雄奪過美人,策馬遠去,,丟下成堆的金幣玉佩,,于是落幕的一縷孤陽消失在羅布泊了。 我們對于羅布泊,,以及它所包容的一切,,敬仰多于探究。 造化成就了一個鶴立雞群的羅布泊,,又將它演化成一道厚重的風景,。我們不是住在風景里的人,我們對羅布泊看不透――它的前世今生幾乎悖論般地存在,。 它曾經(jīng)的豐盈和桀傲,,寫在史書上,,翻幾頁,就掉落,,連石子落水的聲音都沒有,。 羅布泊之所以有別于其他的景致,就在它籠罩一身上的懸疑,,實在令人詫異――它和借宿在它地盤上的樓蘭古國,、小河墓地、絲綢之路,,是如何倒下,,又是怎樣遠離滾滾紅塵上千年的?點點滴滴都是它留給后世的千古謎題,! 回首間,,它總帶給我們這樣的錯覺――我們常不禁期盼,它會像曾經(jīng)悄然睡去一樣,,在某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后,,倏然醒來。但,,我們又明明知道它不會醒的,,它恒久的神秘終將永久的封存,封存于它無邊的寂靜中,。 于是,,我們就想去看看它,把這個風吹雨打一千年的樣子,,再和心底里的那個影子重疊,,復活一個曾經(jīng)的羅布泊。 羅布泊曾稱“羅布淖爾”,。 在新疆若羌縣境東北部,,曾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海拔780米,,面積約2400-3000平方公里,。它曾“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因此人們一直誤把羅布泊當作黃河上源,。 古羅布泊距今已有兩百萬年,,曾是塔里木盆地的積水中心。現(xiàn)在有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注入羅布泊,。 羅布泊曾生活過新疆最古老的民族――羅布人,,他們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邊。羅布人結婚的陪嫁,,是一個小海子(沙漠中的小湖泊),,恐怕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19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斷流,,羅布泊漸漸消瘦。1972年底,,羅布泊徹底干涸,。 樓蘭倒下了,在失落中,,倒在了無生機的羅布荒原中,。小河消逝了,在迷離中,,湮沒在黃沙漫漫的羅布風沙里,。繼而,千年時光流轉,,風吹過,、雁來過,這一倒,,就是與世隔絕一千年,。 夕陽西下,樓蘭空自繁華……現(xiàn)今樓蘭留給后人的遺產,,是總面積為11萬平方公里的“房地產”――分為東北寺院區(qū),,東南集市區(qū),西北官署區(qū),,西南居民區(qū)四部分,。 1900年的一個春天,它再次與塵世恢復聯(lián)系,,但已經(jīng)沒有王者歸來的作派,。它只能以殘垣斷壁顯示曾經(jīng)的偉岸和不俗,只能以錢帛絲綢回憶曾經(jīng)的顯赫與昌盛,,只能以“樓蘭美女”還原曾經(jīng)的嬌艷和凄美,。 “我仿佛聽到了兩千年前傳來的回聲。郵差的坐騎晃動著脖子上的響鈴,,從敦煌到樓蘭,,沿著絲綢之路,捎來了中原大地的信息……樓蘭人的生活熱火朝天,,行人,、騎手,、商隊、馬車,,川流不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我面前展開,使我也不能寐,,伴著永恒的星辰等待黎明的到來,。” 斯文?赫定,,這個因為樓蘭而名聲大噪的瑞典人,,在時隔34年后再次探訪樓蘭時,現(xiàn)實與幻想交織,,將他的心里寫滿傷痕,。 “夕陽西下\樓蘭空自繁華 \我的愛人孤獨地離去 \遺我以亙古的黑暗 \和亙古的甜蜜與悲凄…… “而我絕不能饒恕你們\這樣魯莽地把我驚醒\曝我于不再相識的\荒涼之上\敲碎我 敲碎我 \曾那樣溫柔的心”(席慕蓉《樓蘭新娘》) 對世人而言,羅布泊似乎是永久佇立在漫漫黃沙中的一個夢,,驚艷世人的樓蘭美女,,從這里出土;留存無數(shù)迷團的小河墓地,,在這里失而復得,;行進路上的彭加木、余純順,,在這里遇難并永生沉睡,;為共和國撐起和平天幕的“蘑菇云”,從這里騰空,! 現(xiàn)在,,新生的羅布泊鎮(zhèn)正在崛起。這是繼樓蘭古國后1500多年來在羅布泊無人區(qū)誕生的第一個政府機構,。 現(xiàn)在,,羅布泊的干涸之謎、游移之謎,、地貌之謎,、“大耳朵”之謎和樓蘭之謎等五大謎團,仍然有待科學破題,。王琦銘攝 -------------------------------------------------------------------------------------------------------------- %D4%C2%D1%C0%C8%AA&pn=10&cl=3 %C2%DE%B2%BC%B2%B4&pn=10&cl=3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一彎清泉,,漣漪縈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風吹沙不落,蔚為奇觀,。歷代文人學士對這一獨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觀稱贊不已。 風景區(qū)沿鳴沙山呈帶狀分布,,有莫高窟,、雷音寺、民俗博物館,、白馬塔,、白云觀、陽關,、渥洼池等眾多名勝古跡,,自然景觀豐富,戈壁大漠特色鮮明,。莫高窟薈萃了中國4世紀到14世紀,、10個朝代繪制的佛教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是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的珍貴文化. 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zhèn)。在漫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這里曾經(jīng)是中西文化名流薈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間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創(chuàng)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 它不僅有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莫高窟,,還有“大漠孤煙,、邊墻障,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其中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就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姣姣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出敦煌東南行約四十里戈壁,為中外馳名的千佛洞,。出千佛洞向西北走,,再過二十里戈壁,便是連綿的沙山,,東起莫高窟崖頂,,西至黨河口,東西綿亙四十公里,。山峰陡峭,,勢如刀刃,十分壯觀,。此山沙呈黃色,,凹凸變幻,隨風移動,,如波瀾起伏,。夜闌人靜,忽聞沙聲,,如哨長鳴,,凄厲幽婉,令人悚然,。如遇烈日暴曬,,即使風停沙靜,也絲竹管弦之聲不絕,。史載:盛夏自鳴,,人馬踐之,聲震數(shù)十里……故鳴沙山,。 在鳴沙山的環(huán)抱之中,,有一灣翡翠般的清泉,水面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面平,;若星若月,,精彩奪目;予偃息其上,潛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每當晨曦來臨,,霞光初露,,朝霧蒙蒙,,水月一色,,澄波閃閃,風光旖旎,。在山頂俯視,,水面形如鉤月,故名月牙泉,。泉深數(shù)十丈,,終年不涸,亦不外溢,,冬季結冰,,水中產鐵背魚,當?shù)厝朔顬樯衩?,不敢食用,。泉中盛長水草,名七星草,。泉邊蘆葦叢生,,水鳥棲息,泉旁原有一廟及居民數(shù)家,。漢武帝時,,相傳此池中有天馬自水中出,日行萬里,,因此獻之京師,,有天馬歌記其事。池旁刻有石碑曰:“渥涯池”,,即漢時名稱,。 月牙泉已聞名千古。凡知敦煌者,,必知有鳴沙山,;知鳴沙山者,必知有月牙泉,。月牙泉被譽為鳴沙山的眼睛,,敦煌的命脈。我以為,月牙泉之所以出名,,在稀奇二字,。所謂“稀”者,是指在沙山漠海中,,突然有一泓清泉,,可以解渴,可以飲馬,,可以濯足,,可以悅目。泉邊青草萋萋,,使人豁然開朗,,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物稀為貴,。如果說月牙泉是在江南水鄉(xiāng),是在茂林修竹的山澗,,她只不過是普通的一眼小泉,、一池春水而已,至多也不過是綠水青山中的一道風景,。但是,,在寸草不生、滿目荒涼的浩瀚沙海中,,突然出現(xiàn)這樣一片清冽的水面,,生長著這樣一片郁郁蔥蔥的綠色的生命,意義就不同了,。試想,,一個在沙漠中連日長途跋涉,焦渴難耐的旅人,,眼前突然出現(xiàn)這樣一片世界,,那會是多么欣喜,就猶如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生命,,突然看到了希望,。所謂“奇”者,是指月牙泉大不過百畝,,深不過十丈,,處在四面沙山包圍之中,流沙擁積,,卻歷經(jīng)千百年而未被流沙吞沒掩埋,,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奇事,。所以,月牙泉之名,,非泉之名,,而在其沙山中有其泉,泉在流沙中長存不沒,。此乃月牙泉之奇觀也,,月牙泉也為今日大名鼎鼎之“月牙泉”者也!噫嘻,,不知別人與我所見可同否,? 莫高窟九層樓 它和鳴沙山東的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勝地,。鳴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綿亙40余公里,南北寬約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回環(huán),。沙隨足落,,經(jīng)宿復初,此種景觀實屬世界所罕風,。 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huán)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13.2畝,,平均水深4.2米。水質甘冽,澄清如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shù)十米,。但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這種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確為“天下奇觀”,。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游人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游,都會騁懷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隨著旅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當?shù)卣貙︼L景區(qū)采取了各種建設和保護措施,,使其面貌大為改觀,同時還開展了沙療,、涌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游等沙漠娛樂項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絡繹不絕. 形狀酷似一彎新月的月牙泉位于甘肅敦煌市區(qū)以南約5公里。1994年,,鳴沙山(古書中記載為沙角山)和月牙泉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地質學者大多認為,月牙泉是古黨河河道的一段殘留,,接受地下潛流的補給才使得處于極端干旱,、強烈蒸發(fā)的條件下仍得以千年不干涸。而近30年來水環(huán)境急劇惡化,,給人們提出了新的問題:月牙泉水位下降的原因究竟何在,? 1987年到1997年的10年間,月牙泉的面積由13.5畝減少到8.5畝,,年均縮小0.5畝,。最大水深由4.2米下降到2.0米,年均下降0.22米,。而2006年4月9日的實測數(shù)據(jù)表明,,月牙泉最大水深僅為1.0米,。鳴沙山月牙泉管理處主任馬生凱告訴記者: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積在60000平方米左右,這是經(jīng)1986年和1999年兩次淘沙清淤,,又經(jīng)過5年回灌補水,,每年引來500萬立方米黨河水才保住的。盡管如此,,月牙泉水位每年仍要下降15厘米左右,。 敦煌市委托原地礦部蘭州水文地質工程中心調查發(fā)現(xiàn),月牙泉水位之所以下降,,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后者是導致月牙泉水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呂建榮 攝影報道) 月牙泉的遭遇是敦煌生態(tài)惡化的縮影。有關專家建議,,保護月牙泉要動“大手術”:從長遠來說,,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使地下水位得到回升,,維護敦煌盆地地下水原有的動態(tài)平衡,,是治理月泉水位下降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維護敦煌生態(tài)平衡,、保障社會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目前,,為了保護有限的水資源,,敦煌市已全面“禁止開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在跨流域調水方面,當?shù)卣焉陥髲那嗪>硟纫摹耙h”工程,,并爭取實現(xiàn)疏勒河上游每年向敦煌定量放水,。莫高窟,披著千年滄桑,,攜著勝古佛光,,在大漠的沙塵中默看日升月移。而孕育了莫高窟的敦煌是矗立于茫茫沙海中的綠洲之城,,千百年來守望著絲綢之路的興衰,,見證著人類文明史的燦爛。在敦煌城南臥著鳴沙山,,如黃龍盤踞,,鳴沙山東邊的崖壁上座落著莫高窟,,而心臟部位,則是敦煌人心目中的圣泉---月牙泉,。月牙泉生在鳴沙山的懷抱中,,2100年來滄桑變幻,黃沙掩埋了多少曾經(jīng)的輝煌,,卻從未侵襲過這潭清泉,。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平穩(wěn)的月牙泉水位逐漸下降,,到了90年代,,月牙泉水面已經(jīng)大面積萎縮,泉底已清晰可見,。人們在擔心月牙泉的生命是否走到了盡頭,。 只知道田震的“月牙泉”,xixi~~ |
上一篇:官廳水庫用什么餌料,? | 下一篇:云浮大云霧山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