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瀕臨的海洋
是的 恒河連著海,連著大西洋,。
印度圣河-恒河是印度的靈魂,。宗教傳統(tǒng)成為印度文明的一個重要部分。恒河至于印度教徒,是最為神圣的象征,。
身為印度教徒,,一生至少必須到恒河凈身一次。所以千百年來,,朝圣者的足跡遍布了恒河兩岸,,詩人、歌手常常行吟于河畔,。至今恒河沿岸仍是印度的精粹所在,。當?shù)貢r間2015年9月,恒河遭到嚴重污染,,成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2. 印度瀕臨的海洋有哪些
印度海洋是一個生物地理海域
3. 印度鄰近的海洋
位于印度西海岸,城市名意為 “美麗的海灣”,是印度最大的港口城市,號稱印度的“西部門戶”,長期以來,它被稱為“印度的好萊塢”。
孟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重要交通樞紐,,素有印度“西部門戶”之稱,。孟買市區(qū)背依青山,面臨大海,,廣闊的海濱沙灘和幽靜的街頭花園,,使市容典雅秀麗。在月牙形的海岸上,,一座座新式的高樓大廈和舊式樓宇交相輝映,。入夜,華燈耀彩,,金光萬點,,使孟買又有“皇后項鏈”的美稱。
4. 印度瀕臨的海洋名稱
印度洋的氣候受溫度的分布而改變的,。印度洋南緯40°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的平均氣溫為15~28℃,。而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癈,。印度洋氣溫要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因而被稱為熱帶海洋。
在印度洋上,,氣溫的分布是隨緯度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的,。赤道地區(qū)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癈,,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jié)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干熱陸地的烘烤有很大關系,。對于后者而言,,由于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得深層冷水上泛,進而使氣溫下降,。
在印度洋南部,,氣溫也隨著緯度的改變而變化。夏季,,印度洋南部的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南緯30°附近為20~22℃,南緯40°附近約15℃,,南緯60°附近在0℃左右,;冬季,印度洋南部的氣溫在南緯20°附近22~23℃,,南緯30°附近15~17癈,,南緯40°附近為12~13℃,南緯60°附近低達-10癈,。由于溫度的分布不均,,印度洋的氣候也有關著很大的變化。
印度洋氣候特征還表現(xiàn)在降水量上,。赤道帶的降水量最豐富,,年降水量在2000~3000mm。此外,,降水季節(jié)分配也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布區(qū),。紅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約100~200mm,,為熱帶荒漠氣候區(qū)。在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中,,全年降水一般在l000mm左右,。可見,,印度洋除了赤道帶較為豐富,,南北印度洋年降水量分配較為均勻。
按照大氣流的基本特征,印度洋可劃分為下列4個氣候帶:
1.南緯10°以北為季風氣候,。夏季(5~10月)強勁的西南風從海洋吹向大陸,,風速達12公里/秒;冬季(10~4月)北風和東北風從亞洲大陸吹向海洋,。孟加拉灣和東阿拉伯海的年降雨量在1016mm以上,,但西部海域不及254mm,赤道地帶平均達1778mm,。夏季氣溫在25~28℃,,但在非洲東北岸由于受到索馬利寒流的影響使得氣溫降至23℃;冬季氣溫北部為22℃,,赤道以南仍在25~28℃,。
2.南緯10°~30°為東南信風帶。年降雨量北部為203mm,,南部為102mm,。北部的夏季平均氣溫為25℃,冬季略高,;在南部,,夏季為16~17℃,冬季為20~22℃,。
3.南緯30°~45°為西風帶,。全年平均氣溫向南遞減;冬季北部為20~22℃,,南部為10℃,;夏季北部為16~17℃,南部為6~7℃,。
4.南緯45°以南為副極地氣候,。夏季(12~2月)平均氣溫北部為6~7℃,靠近大陸為-16℃,;冬季的相應氣溫在10~-4℃之間,。年降雨量自北至南在1000~500mm之間。
印度洋表層水溫受季節(jié)影響而變化不大,。孟加拉灣為25℃,,南極海域為-1~0℃。含鹽度一般在32~375之間,,僅在鄰近紅海及波斯灣的大洋西北海域超過37%,。南極大陸海岸地帶的冰川,在1~2月時融解,、斷裂入海,,形成冰山,,可漂移至南緯40°的海域。南緯10°以北的洋流流向在季風的影響下,,隨著季節(jié)而改變,。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反時針方向環(huán)流,,夏季形成順時針方向環(huán)流,;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穩(wěn)定。南印度洋的洋流是逆時針方向環(huán)流的,,主要由南赤道洋流,、尼德爾角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組成,。
氣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與亞洲相毗鄰,,因而受到季節(jié)的變更使得海陸熱力出現(xiàn)差異,進而造成氣壓梯度的變化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形成世界上顯著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洋主體位于北緯30°到南緯40°之間,獲得太陽輻射熱量較多,,因而氣溫高,。在印度洋北部,由于三面被陸地包圍,,因而幾乎不受寒流的影響,。而澳大利亞向南突出只到南緯35°,從而使得大洋東岸寒流發(fā)育程度和影響范圍都比較小,,這樣就加強了北部的熱帶海洋性氣候,。
2.大氣環(huán)流
印度洋氣候最大的影響是氣壓系統(tǒng)。印度洋上分布的氣壓主要有:印度低壓,、赤道低壓,、蒙古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冬季(1月),,在蒙古高壓影響下,,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風向與東北信風一致,,這時印度洋北部氣溫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東南信風,東北季風和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強烈多雨的熱帶輻合帶,。到了夏季(7月),,由于太陽直射點北移,,此時蒙古高壓就被印度低壓所取代,,那么來自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的東南信風,經過高溫高濕的赤道海域,,進入印度洋北部時轉為西南季風,。由于受氣溫增高的影響,降水量也大會大增加,。
5. 印度瀕臨的海洋不包括什么
根據《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印度的國家管轄區(qū)域有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印度對管轄海域內的生物和非生物資源擁有專屬管轄權,。印度還是第一個國際海底“先驅投資國”,可以開采加工數(shù)萬平方公里的深海底區(qū)域的多金屬結核資源,。
1995年6月,,印度加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按照公約規(guī)定,,印度可主張海域面積高達220萬平方公里,,大陸架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從而造成與鄰國復雜的海洋劃界爭端,。雖然問題復雜,,但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通過與周邊國家談判,,成功解決了大部分海洋邊界問題,,包括馬爾代夫(1976年)、斯里蘭卡(1974年和1976年),、印度尼西亞(1974年和1977年),、泰國(1978年和1993年)和緬甸(1986年)(表1),以及與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1976年),、印度尼西亞和泰國(1978年),、緬甸和泰國(1993年)。
6. 印度瀕臨海洋和鄰國
中國和印度之間是沒有海洋的,。
中國位于亞洲板塊大陸,,印度處于南亞印度板塊次大陸。印度板塊次大陸由于地球地幔的運動而向北推進,,形成了地球上的屋脊,,也就是喜瑪拉雅山脈。
所以說中國和印度之間是沒有海洋的,,只有巨大的喜瑪拉雅山脈作為兩個國家的國境線,。
7. 印度瀕臨的海域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17508個島嶼組成,,大小島嶼散布在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被太平洋和印度洋所包圍,尤為壯觀,,因而號稱“萬島之國”,。由于國土被汪洋大海阻隔得支離破碎,,因此印度尼西亞全國各地形成了一百余個的不同人口種群,并隨著種群的分化而產生了多達兩百多種以上的不同語言,。
種群,、語言如此復雜的國度,在經歷了荷蘭三百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直到二戰(zhàn)后才被人為地整合構建為一個國家,。
8. 印度瀕臨的海洋不包括
不是,位印度洋
印度洋和北冰洋不相鄰,。
兩個離的很遠,。
印度洋(Indian Ocean)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411.8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342.7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60.8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34萬立方千米,。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于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最深為9074米,。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印尼)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中為英屬印度洋領地,。
9. 印度周圍的海洋
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和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是這個路口的“咽喉”,,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馬六甲海峽地處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全長約1080千米,,最窄處僅有37千米,,可通行載重25萬噸的巨輪,太平洋西岸國家與南亞、西亞,、非洲東海岸,、歐洲等沿海國家之間的航線大多經過于此。馬六甲海峽沿岸的國家有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其中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的最窄處,,交通位置尤其重要,,是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咽喉地段,。
相對位置:位于亞洲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10. 印度瀕臨海洋嗎
印度洋,,印度位于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瀕印度洋,全境海岸線7516公里[43],。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6.3%,。[2]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