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原在古代叫什么
鮮卑族俗稱其主為可汗,。
鮮卑族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興起于大興安嶺山脈,。鮮卑族稱其首領(lǐng)為“可汗”或“大汗”,,意為王朝,、神靈和上天。
鮮卑族本來有自己的語言,,入據(jù)中原后,,開始以說漢話為榮,,特別是拓跋魏統(tǒng)一北方后,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斷北語,,改族姓”,孝文帝的改革應(yīng)該說是順應(yīng)歷史潮流的進步之舉,,然而單就民族特性來說,,無疑是自甘同化、自愿放棄本族特質(zhì)之舉,。
孝文帝明文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要求一律改說漢話,致使本族語言逐步喪失,,而語言的喪失最終也讓本族的特性趨于泯滅,。
2. 高原的雅稱
內(nèi)蒙古高原(一望無際)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東北平原(黑土地)
柴達木盆地(聚寶盆)
3. 高原又稱什么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也有海拔500米左右的),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qū)稱為高原.高原與平原的主要區(qū)別是海拔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區(qū)別于山地.
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山地是一個眾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別于單一的山或山脈,山地與丘陵的差別是山地的高度差異比丘陵要大,高原的總高度有時比山地大,有時相比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異較小,這是山地和高原的區(qū)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會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
4. 高原別名
孤島指遠離陸地的孤立島嶼,。
比喻周圍被敵占區(qū)所包圍的地方,。多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太平洋戰(zhàn)爭發(fā)生前的上海租界。離大陸很遠,周圍沒有其他島嶼的島遠離陸地的孤立島嶼,。
孤島也指人跡罕至的地方,,比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賦予墨脫“蓮花秘境”的雅號和“高原孤島”的別稱,。
5. 高原的簡稱
西藏是高原地區(qū),。
西藏,簡稱“藏”,,首府拉薩市,,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qū),是中國五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之一,。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面積122.84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中僅次于新疆。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云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qū)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6. 古代怎么稱呼高原
青海古代叫三危地,、西戎氏羌地。青海省,,簡稱“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西寧,。但是在殷商以前青海被稱為“三危地”,,在商代到周秦時青海稱為“西戎氏羌地”。青海省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態(tài)勢,,西部海拔高峻,向東傾斜,,呈梯型下降,東部地區(qū)為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形復(fù)雜,,地貌多樣。青海省地貌復(fù)雜多樣,,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區(qū)為高原,,東部多山,西部為高原和盆地,,兼具青藏高原,、內(nèi)陸干旱盆地和黃土高原三種地形地貌,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地跨黃河,、長江、瀾滄江,、黑河,、大通河5大水系。
7. 高原反應(yīng)古代叫什么
高三高原反應(yīng)一般在春節(jié)前后出現(xiàn),。
8. 高原在古代叫什么名稱
中國的高原地區(qū)有:青藏高原,、內(nèi)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
1.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緯26°00′~39°47′,,東經(jīng)73°19′~104°47′之間。
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qū)等6個部分,,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2.內(nèi)蒙古高原
內(nèi)蒙古高原(Inner Mongolian Plateau)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稱北部高原,,位于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jīng)106°附近,。介于北緯40°20′~50°50′,東經(jīng)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千米,。廣義的內(nèi)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內(nèi)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古有“瀚?!敝Q,。
3.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于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qū),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橫跨中國青,、甘、寧,、內(nèi)蒙古,、陜、晉,、豫7省區(qū)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陜甘晉高原,、隴中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
黃土高原東西長1000余公里,,南北寬750公里,包括中國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qū),,位于中國第二級階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黃土高原屬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大地構(gòu)造單位主要包括陜北隴東地臺,、華力西褶皺帶、太平洋式燕山褶皺帶,、隴西地塊,、中條山地塊、呂梁山地塊和汾渭下游沉帶等,,并以秦嶺地軸和鄂爾多斯地臺為南北二大界線,。
4.云貴高原
云貴高原(Yunnan-Kweichow Plateau )位于中國西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大致位于東經(jīng)100°~111°,,北緯22°~30°之間,,西起橫斷山、哀牢山,,東到武陵山,、雪峰山、東南至越城嶺,,北至長江南岸的大婁山,,南到桂、滇邊境的山嶺,,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400~800千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
云貴高原包括云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邊境,是中國南北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兩組山脈的交匯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大致以烏蒙山為界分為云南高原和貴州高原兩部分,,海拔在400~3500米之間,。
9. 高原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中國有四大高原:1、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
2,、內(nèi)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稱北部高原,,狹義上的內(nèi)蒙古高原南至陰山山脈,東至大興安嶺,,西至賀蘭山,,北至國界。面積約34萬平方千米,。廣義的內(nèi)蒙古高原還包括長城以北的鄂爾多斯高原及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3、云貴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西起橫斷-哀牢山,,東至武陵-雪峰山,,東南至越城嶺,北至長江南岸的大婁山,,南到桂,、滇邊境。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400-800千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
4,、黃土高原,,位于中國中北部,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包括山西的大部分與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主要由山西高原、陜北高原,、隴中高原,、渭河平原組成。
10. 高原古稱
赤方
指南方,。古人以五行,、五色表示五個方位。南方屬火,色赤,,故稱,。《宋書·符瑞志上》:“有景云之瑞,,有赤方氣與青方氣相連,。赤方中有兩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黃色,以天清明時見于攝提,,名曰景星,。”
赤后
指南方,。古以南方配火,,其色赤;后即后土,,土地,。《管子·幼官》:“飲于赤后之井,?!?尹知章 注:“南方井也?!?/p>
赤位
指南方,。《逸周書·小開武》:“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蒼位,,木;四,,白位,,金;五,,黃位,,土。”唐 陶拱《天晴景星見賦》:“起青方者,,縈瑞彩以蔥蘢,;發(fā)赤位者,統(tǒng)祥光而翕赩,?!?/p>
丹陸
南方。南方大地,。南方色赤,,故稱。隋 無名氏《郊廟歌辭·五郊樂章·雍和》:“昭昭丹陸,,奕奕炎方,。”宋 劉子翚《法石見李漢老參政》:“玉堂草詔褫兇魄,,丹陸陳謨發(fā)天聽,。”宋 舒岳祥《正仲思歸作篆畦今夜月十詩非篆畦月乃雁蒼月》:“憶昔趨丹陸,,雞人唱曉籌,。”
11. 高原歷史是什么人物
內(nèi)蒙古高原形成歷史久遠,,早在距今1.3億年前就奠定了高原地貌的基本輪廓,。此后,地殼相對穩(wěn)定,,經(jīng)過長期的風化,、流水和風蝕等外力的剝蝕作用,把高地削平,,低地墊高,,致使原來起伏不平的地表趨于平坦均一。這個作用在地貌學上叫準平原化,。
到了距今200~300萬年以來,,地勢才明顯上升成為高原。近萬年來,,高原變得愈來愈干旱,,河流很少,地表植被稀疏,,水力侵蝕作用非常微弱,,風力作用強盛,使很多地方粗沙礫石遍布,,甚至石骨巉露,形成戈壁和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