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中什么會飛魚
十種游的最快的魚排名
1,、旗魚
大家知道在陸地上跑的最快是獵豹,那么在水中游得最快是哪個動物呢?它就是分部在世界各地的旗魚,,這種魚在游速可達到109.43千米/小時,,即每秒能游出30.4米的速度,所以它游起來比輪船還要快幾倍,,堪稱世界上最快的水生魚類,。
2、劍魚
大家看到這種動物形態(tài)非常奇特,,它的最前面就像一把利劍一樣,,長度為身長的三分之一,主要生活在幾百米的海洋中,。在水中游速可達到130公里/小時,,當它以最大的游速沖向敵人時,,能迅速擊穿身體,最后成為它的囊中之物,。
3,、馬林魚
這種魚前端跟劍魚非常相像,其外形上如同一根金針一樣,,皮膚粗糙厚如皮革,,據(jù)探測得知最大可重1800斤,身長為5米,。它在水中游速可達到80公里/小時,所以看起來游速是非??斓?,一般魚類都望塵莫及。
4,、鲅魚
鲅魚在海洋中鲅的速度可以達到78公里每小時,。鲅可以生長到2米左右,體重最大可以達到83公斤,,鲅是一種在市場上很受歡迎的魚,。肉可供鮮食或制成干品、罐頭食品,,肝是制造魚肝油的原料,。
5、金槍魚
說到金槍魚,,它可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營養(yǎng)價值非常豐富,蘊含有高蛋白,、低脂肪,。由于越來越受歡迎,所以在售價上也是逐步攀升,。這種魚生活在近萬米的深海中,,身長達到9米,重1400近,,在水中的游速可以達到74公里/小時,。
6、藍鯊
藍鯊在海洋中的速度可以達到70公里每小時,。藍鯊棲息于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于沿海水域,曾有報導出現(xiàn)于河口區(qū),。常見于海面,,貪食魚群,、魷魚和其他鯊魚。藍鯊以長距離遷徙著稱,,例如從新英格蘭到南美洲,。
7、北梭魚
北梭魚在速度上可以達到64公里每小時,。北梭魚體色為銀白色,,帶著細長的藍色或綠色條紋。生活于熱帶海域和島嶼淺水區(qū),,大多分布于沿岸,,屬底棲魚類,喜愛沙泥底質的地區(qū),。能以尖吻挖掘沙泥中的獵物,。
8、飛魚
說到飛魚,,大家第一反應就是一種會飛的魚,。不過它可不是在海平面上飛,而是躍出水面上幾十米,,從而在空中停留近40秒時間,,所以它是以滑翔為主。飛魚在水中游速還是相當快的,,可達到60公里/小時,。
9、大海鰱
大海鰱一般生存在淺水海域,,最快速度可以達到56公里每小時,。大海鰱分布于印太地區(qū)海洋近岸,及淡海交界處水域,,是著名的游釣魚類,,其幼體可作為觀賞魚。
10,、虎鯊
虎鯊可以以每小時53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在海洋中狩獵,。虎鯊是天生的大胃王,,需要大量的獵物來填充自己的胃,,在覓食上虎鯊的速度在海洋中跨入最快之列。
2. 海洋生物會飛的魚
按照描述來看是鸕鶿,。
鸕鶿的種類很豐富,。它們是沿海生活的而不是海洋鳥類,在內(nèi)陸水域有生活區(qū)域。鸕鶿的原始祖先,,似乎一直是淡水鳥,,從最古老的家族的棲息地判斷。它們的范圍在世界各地,,除太平洋中部島嶼,。
常成小群活動。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頸向上伸得很直,、頭微向上傾斜,潛水時首先半躍出水面,、再翻身潛入水下,。飛行時頭頸向前伸直,腳伸向后,,兩翅扇動緩慢,,飛行較低,掠水面而過,。休息時站在水邊巖石上或樹上,呈垂直坐立姿勢,,并不時扇動兩翅,。盡管這些鳥花費太多的時間在水中,但它們不具備其他海鳥的防水油,,所以必須花很多時間曬自己的翅膀,。
鸕鶿善于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也常低飛,,掠過水面。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巖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以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鸕鶿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里追蹤獵物,。鸕鶿的翅膀已經(jīng)進化到可以幫助劃水。
3. 海洋里什么魚會飛
在廣闊的海洋里,魚的種類繁多,形態(tài)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層也是千差萬別,。海洋魚類根據(jù)它們自身的需求和身體的適應性會選擇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層生活,。有些魚類喜歡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海洋上層的淺水區(qū)或水面附近,有些魚類則喜歡生活在沒有陽光照射且接近底層甚至是海底以及海底的泥沙之中。漁業(yè)專家往往會根據(jù)魚類分布的水層及深度,將海洋魚類分為中上層魚類,、中下層魚類和底層魚類,。各層魚類的色彩、形態(tài)特征與它們所棲息的海洋環(huán)境競出奇地相似,體現(xiàn)出物以類分,、魚以群集的自然特性,。
中上層魚類
海洋按平面可以劃分為遠洋區(qū)、淺海區(qū)和潮間帶,。海洋的中上層魚類的身體呈梭形,兩端尖細,魚兒在海水中游泳時受到的阻力小,因此這些魚類大部分為高速游泳魚類,。遠洋區(qū)的中上層魚類,例如金槍魚、白槍魚,、箭魚,、噬人鯊、藍點馬鮫,、東方旗魚等都是游泳速度較快的魚,它們的背部呈藍黑色,與遠洋區(qū)海水的顏色一樣,腹部顏色較淡,。淺海區(qū)的中上層魚類的背部顏色與淺海區(qū)的海水一樣呈灰黑色,腹部為銀白色。
典型代表為玉筋魚,會飛的燕鰩也常在淺海區(qū)活動,。在海洋的潮間帶,海水由于受降雨,、潮汐及陸上注入淡水的影響,溫度、鹽度的變化較大,因此大部分魚類都屬于廣溫性和廣鹽性,而且有的魚類可以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典型代表如彈涂魚,它除能在水中游泳外,還能靠吸盤和發(fā)達的胸鰭跳躍,有的甚至可以爬到紅樹林的枝頭上去捕食昆蟲,被稱為“會爬樹的魚”,。在潮間帶,黑色魚類一般生活在巖石間,綠色魚類多生活在顏色較淺的海藻間,橄欖色魚類常在馬尾藻間出沒,赤色魚類則可在紅珊瑚礁間找到。
中下層魚類和深層魚類
中下層魚類通常指生活在水深200米以內(nèi)的魚類,。淺海海底??煞譃閹r礁與泥沙海底。黑鯛,、真鯛等就常生活在多巖礁的地區(qū),而皺唇鯊,、鱘魚、扁頭哈那鯊,、扁鯊等,它們的嘴都在頭的下部,常在泥沙質海底覓食,。分布在水深超過200米的深層魚類常被稱為深海魚。人們把水深200~3000米稱做半深海,把水深3000~6000米稱做深海,而把水深6000米以上的海溝稱做超深海,。深海光線昏暗,食物匱乏,水的壓力大,故深海魚類的形態(tài)比較奇特,。
深海魚類的色彩一般都呈銀色、黑色或紫黑色。如生活在半深海環(huán)境中的巨尾魚,、后肛魚,因為它們長著望遠鏡式的眼睛,可充分利用微光來搜尋食物,。再如看上去好似有頭沒有尾的翻車魚,頭重尾輕,常會潛到半深海生活,有時它們也會跑到中上層海面上緩慢游泳,隨波逐流。因為它們身上長著發(fā)光的鱗片,所以,當它們游動時,身上的鱗片就會閃閃發(fā)光,故被人們稱為月亮魚,。許多深海魚會發(fā)光,燭光魚身體兩側有多排發(fā)光器,像一支支蠟燭,可作為異性互認的標志,。
許多深海魚的眼睛都已退化或埋于皮下而失去視力,于是它們常用觸覺器官代替視覺器官,如深海盲帚魚,其鰭條延長似掃帚。巨喉魚和囊咽魚常會張開巨口過濾海水以獲得食物碎屑,。在近萬米深的海溝環(huán)境中,哪怕只是指甲般大小的面積都要承受近萬牛頓的壓力,即便如此,生活在那里的魚類卻依然自由自在,。法國“阿基米德”號的考察人員在勘察近萬米深的海底時,曾發(fā)現(xiàn)幾十條3-4厘米長的小魚在該海溝自由游蕩。小小生命能在如此的高壓環(huán)境中生活,不能不令人驚奇,。
底層魚類
典型的底層魚類身體扁平,背部為灰黑色,常貼附在海底,這樣有助于隱蔽和保護自己,如赤魟,、孔鰩、鲅鯨,、比目魚等,。鲅鯨的背鰭特化為一根“魚竿”,竿端還有“誘餌”,似蠕蟲可動,過路的魚蝦以為是可食之物等吞入后再想脫身已不可能了,這時鲅鯨就會一口將其吞入肚中。比目魚則會將全身都隱埋在海底的泥沙中,僅僅露出雙眼靜候食物的到來,遇有可食之物便會躍身捕捉,。比目魚的體色還能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生物學上稱為保護色,。還有些魚如毒鈾,常模擬周圍環(huán)境而形成擬態(tài),而綠鰭魚的胸鰭常有游離鰭條,可在海底爬行和尋覓食物。
4. 海洋中什么是會飛的魚
海洋生物中的飛魚會飛會跑,。
飛魚是銀漢魚目飛魚科約40種海洋魚類的統(tǒng)稱,,以“能飛”而著名,所以稱飛魚,。
飛魚長相奇特,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像鳥類的翅膀一樣,。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能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可達400多米,。藍色的海面上,飛魚時隱時現(xiàn),、破浪前進的畫面十分壯觀[1],。但飛魚不是飛翔,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鰭,,其實只是滑翔,。
5. 海洋中什么會飛魚呢
有,飛魚,。飛魚雖然會飛,,但它們的“翅膀”主要用途還是滑翔,飛魚終究還是魚,它們不能長時間地離開海洋,。
飛魚的長相很獨特,,它們的胸鰭特別發(fā)達,就像鳥類的翅膀一樣一直延伸至尾部,,而它們的身體形狀就和織布使用的飛梭非常相似,。
6. 海洋中什么會飛魚的動物
墨斗魚即烏賊,
俗稱烏魚,,因其沒有脊椎骨,,雖然被叫做魚,其實它是生活在海洋里的軟體動物,。它的頭上長有一對大大的眼睛,,視力非常好。還生有八只腕足和兩只較長的觸手,,在腕足上生有吸盤,。在海洋生物中,烏賊的游泳速度最快,,它之所以游泳速度非??欤且驗榕c一般魚靠鰭游泳不同,,它是靠肚皮上的漏斗管噴水的反作用力飛速前進,,其噴射能力就象火箭發(fā)射一樣。烏賊在海水中游泳的速度通??梢赃_到每秒15米以上,,最大時速可以達到150公里/小時。
7. 海洋中什么會飛的
航空母艦是海里游的,。航空母艦一般總是一支航空母艦艦隊中的核心艦船,,有時還作為航母艦隊的旗艦。艦隊中的其它船只為它提供保護和供給,。一般航母艦隊會配備1~2艘潛艇,,護衛(wèi)艦,驅逐艦以及補給艦,。驅逐艦或航母上搭載反潛直升機,、預警機、電子偵察機等,。
依靠航空母艦艦隊,,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靠當?shù)氐臋C場情況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zhàn),。
8. 海洋什么會飛的魚
銀漢魚目(Atheriniformes) 飛魚科(Exocoetidae)約40種海洋魚類的統(tǒng)稱,。廣布於全世界的溫暖水域,,以能飛而著名。體型皆小,,最大約長45公分(18吋),,具翼狀硬鰭和不對稱的叉狀尾部。有些種類具雙翼而僅胸鰭較大,,如分布廣泛的翱翔飛魚(Exocoetus volitans),。有些則有四翼,胸,、腹鰭皆大,,如加州燕鰩(Cypselurus californicus)。
9. 海洋中會飛的魚存在還是不存在
魚眼當然能看見東西,,只不過所有的魚都是近視眼,,它們很少能看到12米以外的物體。而且魚類沒有真正的眼瞼,,眼睛完全裸露而不能閉合,。 魚類是最低等的脊椎動物,仔細端祥魚的眼睛是頗有趣的,。魚的眼睛一般較大,,這可能與水中的光線較弱有關,故所有魚類都是近視眼,。 魚類沒有真正的眼瞼,,眼睛完全裸露而不能閉合,有人因此認為魚總睜著眼睛不睡覺,。其實不然,,魚也和其它脊椎動物一樣,每天要睡眠的,,只是它們都睜著眼睛睡覺,。有些魚在白天睡,有些魚在晚上睡,。在夜間,人們打開水族館的燈光,,可看到魚睡覺的姿勢是不同的,。
鯔魚的頭朝著不同方向,停止游動,,開始入睡,。
有些河豚魚靜伏水底一動不動地進入睡眠狀態(tài)。平時愛動的綠鰭魚,、鯊魚也爬伏在池底靜止不動進入夢鄉(xiāng),。
比目魚平時愛靜伏水底,,有趣的是當它們需要睡眠時反而漂浮在水面上。更為有趣的是在熱帶海洋的珊瑚礁上,,有一種奇特的鸚嘴魚,,每天黃昏時,皮膚分泌出大量粘液,,把整個身體包圍起來,,好似穿上一件薄的上衣。
睡衣前后端有一個開口,,可通過海水,,供它呼吸,便可放心地睡上一夜,,待黎明來臨,,立即脫下睡衣,進入活動狀態(tài),。
有的海鰻白天躲藏在海底的洞穴睡覺,,夜間才鉆出洞穴,四處游戈,,捕食小魚小蝦,。
10. 海里什么魚會飛
會飛的魚稱之為魔鬼魚
是一種龐大的熱帶魚類,學名叫前口蝠鲼,。
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jié)撍畣T害怕,,因為只要它發(fā)起怒來,只需用它那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致人于死地。所以人們叫它“魔鬼魚”,。
蝠鲼看上去令人生畏,,其實它是很溫和的,僅以甲殼動物或成群的小魚小蝦為食,。在它的頭上長著兩只肉足,,是它的頭鰭,頭鰭翻著向前突出,,可以自由轉動,,蝠鲼就是用這對頭鰭來驅趕食物,,并把食物撥入口內(nèi)吞食,。
魔鬼魚的生活習性:
蝠鲼利用自己獨特的大鰭,,像展開翅膀一樣緩慢振動,在海底悠閑地游動(有時看著它們“飛”是一種享受),,有時它們跳出海面,有時在空中翻筋斗,,真的很美,。蝠鲼科是低等有孔蟲中最大的一種,,體長8米,,重3噸。
身體扁平,,胸鰭強壯,類似翅膀,。他們在海里巡航,。胸鰭前有兩個細而窄的耳狀突起,可以從口中收集食物,。牙齒很小。雖然蝠鲼都是大型動物,,但它們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它們經(jīng)常在珊瑚礁附近游弋,,性情溫和,。在英語中,它被錯誤地稱為“魔鬼魚”,,因為它的形狀嚇人,。
11. 海洋中什么會飛的魚存在
其實還有一種,,叫“蝠鲼”;魚并不是單純的跳,,是力量和速度達到一定程度后躍出水面的滑翔。蝠鲼比較大,,同科的動物體長可達8米,,重達3噸,是下孔總目中最大者,。身體扁平,有強大的胸鰭,,類似翅膀,,胸鰭前有兩個薄、窄,、似耳朵的突起,,可以向口中收集食物,牙齒細小,。蝠鲼科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經(jīng)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覓食,雖然體型大但性情溫和,。也有號曰魔鬼魚,。在繁殖季節(jié),蝠鲼有時用雙鰭拍擊水面,,躍起騰空,,能躍出水面,在離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落水時,,聲響猶如開炮,波及數(shù)里,非常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