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表面溫度實驗報告
海水溫度
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
海水溫度是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水溫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
海水溫度(sea-water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熱力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洋學上一般以攝氏度(℃)表示,,測定精度要求在±0.02℃左右。海水溫度體現(xiàn)了海水的熱狀況,。太陽輻射和海洋大氣熱交換是影響海水溫度的兩個主要因素,。海流對局部海區(qū)海水的溫度也有明顯的影響。在開闊海洋中,,表層海水等溫線的分布大致與緯圈平行,,在近岸地區(qū),因受海流等的影響,,等溫線向南北方向移動,。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一般是隨深度之增加而降低,并呈現(xiàn)出季節(jié)性變化,。
分布規(guī)律
1,、表層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規(guī)律
(1)海水表面平均溫度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從低緯向高緯遞減,。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所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2)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特點:海水表面溫度受季節(jié)影響,、緯度制約以及洋流性質(zhì)的影響。
2,、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
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是:隨深度增加而遞減,。表層海水到1000米,水溫隨深度增加而迅速遞減,,1000米以下,,水溫下降變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層受太陽輻射影響大,,在海洋深處受太陽輻射和表層熱量的傳導,、對流影響較小。
世界海洋的水溫變化一般在-2℃—30℃之間,,其中年平均水溫超過20℃的區(qū)域占整個海洋面積的一半以上,。經(jīng)直接觀測表明:海水溫度日變化很小,變化水深范圍從0—30米處,,而年變化可到達水深350米左右處,。在水深350米左右處,有一恒溫層,。但隨深度增加,,水溫逐漸下降(每深1000米,約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處,溫度達到2°—-1℃,。
影響因素
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
(1)緯度:不同緯度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則溫度不同。全球海水溫度分布規(guī)律:由低緯度海區(qū)向高緯度海區(qū)遞減,。
(2)洋流:同緯度海區(qū),,暖流流經(jīng)海水溫度較高,寒流流經(jīng)海水溫度較低,。
(3)季節(jié):夏季海水溫度高,,冬季海水溫度低。
(4)深度:表層海水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遞減,,1000米以內(nèi)變化較明顯,,1000米——2000米變化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溫狀態(tài),。
2. 海洋表面溫度歷史數(shù)據(jù)
一月份在北半球海洋的氣溫高,,在南半球陸地氣溫高。
這是因為海水的散熱慢吸熱也慢的緣故。而陸地比海洋吸熱快散熱也要快一些,。拿北半球來說,,一月份時,陸地已經(jīng)把它在夏天吸收的太陽的熱量在12月份已經(jīng)散完了,,太陽在南回歸線附近,,距離北半球很遠,陸地吸收不了多少太陽的熱量,,而此時海洋因為散熱慢,,海水里還有儲存的熱量,所以海洋比陸地氣溫高,。
同樣的道理,,在南半球陸地的氣溫高。
3. 世界海洋表面溫度分布規(guī)律
1.從水平面上看----可以用等溫線的分布情況說明,,規(guī)律是:
低緯度地區(qū)溫度高,,高緯度地區(qū)溫度低;
冬季是陸地溫度低,,海洋溫度高,,等溫線偏向低緯度(夏季相反)
2.從空間看----一般只說對流層(如果要看整個大氣層,樓上的正確):
再對流層內(nèi),,海拔高度每上升1千米,,溫度上升6度。
在海洋中,,隨著深度的增加,,最初溫度下降,然后不變,。
4. 海洋表面溫度按緯度變化的規(guī)律是
表面海水的鹽度,、溫度和密度隨緯度的平均分布特點是:鹽度在赤道附近較低(34.6),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中緯度各出現(xiàn)一個高值(接近36),,再向兩極又降低,,至北緯60度達最低值(32.4);溫度在赤道海域最高(28~29°C),向兩極逐漸降低,,可低達 0~1.9°C,,密度在赤道附近最低(1.022克/厘米3),向兩極逐漸升高,,可達1.026克/厘米,。海水的3個狀態(tài)參數(shù)。海水的密度隨鹽度,、溫度和壓力而變化,。因為壓力一般可用深度表示,,所以對固定深度來說,海水的密度只隨溫度和鹽度而變,。
5. 海洋表面溫度影響因素
同一緯度地區(qū)海洋雖然與陸地接收的太陽光熱相同,,但由于海洋比陸地散熱慢,沿海地區(qū)常年溫度較高,,變化較小,,等溫線大致同緯線平行。
而同緯度的陸地區(qū),,由于陸地同海洋相比,,吸收熱量快,散熱也快,,溫度年際變化大,,等溫線變化比較明顯,向南北突出,。
6. 海洋表面溫度分析matlab
給你一個解決物理溫度問題的程序,,就是攝氏溫度和華氏溫度的相互轉(zhuǎn)換問題。絕對原創(chuàng),,當然程序并不復雜,。我是學通信的,關(guān)于電子方面的程序我有很多,,網(wǎng)上也有很多,,怕你說我copy。就給個關(guān)于溫度的吧,。 k=input('選擇轉(zhuǎn)換方式(1--攝氏轉(zhuǎn)換為華氏,,2--華氏轉(zhuǎn)換為攝氏):'); if k~=1 & k~=2 disp('請指定轉(zhuǎn)換方式') break end tin=input('輸入待轉(zhuǎn)變的溫度(允許輸入數(shù)組):'); if k==1 tout=tin*9/5+32; % 攝氏轉(zhuǎn)換為華氏 k1=2; elseif k==2 tout=(tin-32)*5/9; % 華氏轉(zhuǎn)換為攝氏 k1=1; end str=[' °C';' °F']; disp(['轉(zhuǎn)換前的溫度', ' ', '轉(zhuǎn)換后的溫度']) disp([' ',num2str(tin),str(k,:), ' ', num2str(tout),str(k1,:)])再建立一個模擬系統(tǒng),將攝氏溫度轉(zhuǎn)換為華氏溫度(Tf = 9/5Tc+32),。
1
7. 海洋表層水溫分布特點
冬暖夏涼,,年溫差小
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度
海洋性氣候區(qū)內(nèi)愈靠近大洋,氣候的海洋性愈強,。特別是在冬季,,因沿岸有暖流經(jīng)過,,西風從暖流海面吹來,,氣流溫暖潮濕,因此冬季氣溫比同緯度的大陸中心和大陸東岸暖得多,。最冷月均溫均在0℃以上,。夏季時暖流水溫仍較大陸溫度低,海上要比陸上涼得多,,這里受西風影響最熱月均溫在22℃以下,。由于冬暖夏涼,,年溫差要比同緯度其它地區(qū)小得多。
全年有雨,,冬雨較多
此區(qū)正當溫帶氣旋活動的路徑上,,氣旋雨量豐沛,特別是冬季時溫帶氣旋更為活躍,,雨日很多,,但降水強度并不大。冬季降水量在全年所占比例稍大,,全年沒有干季,,用一句話概括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氣溫年變化與日變化都很小
在洋面上甚至觀測不到日變化,。年變化的極值一般比大陸后延1個月,如最冷月為2月,,最暖月為8月,。在高緯地區(qū)最冷月還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秋季暖于春季,。
降水量的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
降水日數(shù)多,但強度小,。云霧頻數(shù)多,,濕度高。
在熱帶海洋多風暴
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與中國南海是臺風生成和影響強烈的地區(qū),。熱帶風暴(包括臺風)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氣象災害,。
多云霧天氣,濕度大
多數(shù)臨近海洋的大陸地區(qū),,都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西歐沿海地區(qū)是大陸上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區(qū)。
8. 海洋表面溫度數(shù)據(jù)下載
大洋表層水溫特點主要受大洋洋面上氣溫的影響,,大洋表層水溫的分布和變化過程基本與洋面氣溫一致,。大洋表層水溫日變幅一般不超過0.5℃,年變幅比日變幅大,,但也只有幾度,。太平洋表層水溫為19.37℃,比世界大洋表層平均水溫(7.54℃)高出近2℃,,是最溫暖的大洋,。
太平洋表面水溫分布隨緯度增高而降低。在赤道附近年平均水溫為25—28℃,,南北緯10°—20°之間為25—26℃,,南北緯40°—50°之間為5—10℃,。水溫變化除受緯度影響外,還受海陸分布,、洋流運行,、海上氣象、入海河水溫度等影響,。2月和8月表層水溫分布狀況,,就綜合反映這種影響。
8月,,整個北太平洋的表層水溫在零度以上,,最高溫度在中美附近,水溫為29℃或更高,。赤道附近為26—28℃,。最低溫度在阿留申群島附近(6—8℃)。因受寒,、暖流的影響,,在40°N以北的水溫,西部低于東部,,東西溫差達10—18℃,。40°N以南的水溫,西部高于東部,,東西溫差為6—7℃,。8月在60°S以北水域溫度在零度以上,水溫隨緯度自高緯向低緯逐增,。在40°S以南,,水溫變化在0—12℃之間。30°S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溫高于東部,,東西岸溫度相差達10℃左右,10°S附近,,東西溫差達11—12℃,。總之,,8月的南太平洋,,東西兩岸水溫差異隨緯度降低而增大(圖11-4)。
2月在北太平洋,,大部分水域的水溫在零度以上,,最低處在千島群島附近(0—2℃),。中緯海區(qū),,東西溫差達8℃左右,,低緯海區(qū)東西溫差為2—4℃。在南太平洋,,60°S以北都在零度以上,,赤道附近可達28℃。
根據(jù)太平洋表層水溫分布圖,,太平洋的水溫變化有如下的特點:
1)由于太平洋面位于低緯熱帶海域的面積最廣,,冬夏大部分水域溫度都在零度以上,其中年平均表層水溫高于25℃的海域面積為66×106km2,,約占整個洋面的35%,;水溫高于20℃的面積為96×106km2,約占整個洋面53%,。因此,,使洋面年平均水溫高于其他大洋,成為世界上最溫暖的海洋,。
2)太平洋受太陽輻射熱的影響,,水溫自低緯向高緯遞減,等溫線分布呈明顯的緯向地帶性,。南太平洋洋面遼闊,,受陸地影響較小,水溫分布的緯向地帶性規(guī)律比北太平洋更明顯,。
3)受大洋環(huán)流性質(zhì)的影響,,沿岸海域發(fā)生局部增溫或降溫,使南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水
表層海水平均溫度(℃)
緯度
北太平洋 南太平洋
0—10 27.02 26.01
10—20 27.27 25.86
20—30 22.82 22.78
30—40 20.12 17.44
40—50 12.64 12.44
50—60 8.19 5.43
60—70 - -0.17
>70 - -0.86
域以北的大洋東西岸發(fā)生水溫差異,。一般在赤道以南熱帶海域至40°N以南,,西暖東寒,40°N以北,,西寒東暖,。局部增、降水溫使與緯度平行的等溫線走向產(chǎn)生彎曲和偏斜,。
4)太平洋面赤道橫貫,,北太平洋水域大于南太平洋,因此,,北部接受太陽輻射的面積大,。加上北太平洋為陸地環(huán)抱,僅通過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北冰洋聯(lián)接,,使北方冷水團的影響受到限制,,所以北太平洋比南太平洋表面水溫高1—2℃,全大洋高溫中心多分布在北太平洋(表11-2),。
5)大洋西部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洲大陸,,沿岸季風發(fā)育,。季風一方面助長沿岸洋流勢力加強;另一方面使沿岸大陸注入海洋的徑流具有季節(jié)變化特點,,促使沿岸水溫具有夏高冬低,,冬夏溫差大的特點。
大洋鹽度主要受大氣降水和蒸發(fā)的影響,。太平洋表面的大量降水降低了海水的鹽度,,特別是在赤道帶和中緯西風環(huán)流帶鹽度最低。在亞熱帶,,鹽度最高(35.5—35.6‰),。因為這里降水少,蒸發(fā)強烈,。太平洋表層水的鹽度分布特點是:
1)赤道附近最低,。在赤道逆流區(qū)有一低值帶,鹽度一般在34—34.5‰,;南北緯20°處鹽度最高,,這一高鹽區(qū)的中心鹽度都在35.5‰;然后鹽度又隨緯度增加而降低,,最低值在高緯海區(qū),。
2)在亞熱帶高鹽區(qū)與極地之間,有一鹽度隨溫度很快減少的區(qū)域,,南半球45°—50°之間尤為明顯,,鹽度的經(jīng)向梯度很大的現(xiàn)象是由大洋環(huán)流造成的。這里鹽度略低于34‰,。
3)極地寒帶海區(qū),,由于受融冰影響,暖季表面鹽度較低,,一般都在30‰左右,。
4)寒暖流交匯處鹽度梯度大,這是因為寒暖流鹽度差值大,,尤其在太平洋的西北部表現(xiàn)得很突出,。
大洋表層水的密度隨溫度和鹽度而變化,因此影響溫度和鹽度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密度的分布和變化,。隨著緯度的增高,,密度增大。赤道地區(qū)溫度很高,,鹽度很低,,因而表層水密度很小,約1.023。亞熱帶海區(qū)鹽度雖然很高,,但溫度也很高,,所以水的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左右,。極地海區(qū)由于溫度很低,所以密度最大,。在南極海區(qū),,密度可達1.027以上。在有洋流的地方,,水的密度的梯度很大,。
9. 海洋表面溫度sst
作為電筒中常見的光源使用。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
1. 亮度和功率:SST40的亮度通常比L2更高,,因為SST40的電流更高,,功率也更高。
2. 散熱和壽命:SST40的功率更高,,因此需要更好的散熱來保持穩(wěn)定的輸出,,同時也會導致更快的熱衰減。相比之下,,L2燈珠通常有更好的熱管理和壽命,。
3. 光質(zhì):兩種LED的光質(zhì)也略有不同。L2在冷白色(6000K左右)下通常提供更好的顏色還原性,,而SST40提供更高的顏色溫度(6500K以上)和更高的光通量輸出,。
4. 價格:SST40的價格通常比L2更高,這是由于SST40是一種更新的技術(shù),,同時也需要更高的工藝和材料成本,。
10. 海水表面溫度與海底溫度
海水溫度是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水溫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guī)則的變化,,它主要取決于海洋熱收支狀況及其時間變化,。
世界海洋的水溫變化一般在-2℃—30℃之間,其中年平均水溫超過20℃的區(qū)域占整個海洋面積的一半以上,。經(jīng)直接觀測表明:海水溫度日變化很小,,變化水深范圍從0—30米處,而年變化可到達水深350米左右處,。在水深350米左右處,,有一恒溫層。但隨深度增加,水溫逐漸下降(每深1000米,,約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處,溫度達到2°—-1℃,。海水溫度是海洋水文狀況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zhì),描述水團運動的基本指標,。研究海水溫度的時空分布及變化規(guī)律,,不僅是海洋學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對氣象,、航海,、捕撈業(yè)和水聲等學科也很重要。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達19.1℃,印度洋次之,,達17.0℃,,大西洋最低,為16.9℃,。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5℃,2000米處為2~3℃,,深于3000米處為1~2℃,。占大洋總體積75%的海水,溫度在0~6℃之間,,全球海洋平均溫度約為3.5℃,。海水溫度還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guī)則變化。
11. 海洋表面溫度圖
海邊冬季降溫慢,,不冷,。反而同緯度的其他陸地地區(qū)相比溫度要高。
海水吸收熱量的本領(lǐng)要比陸地強得多,,輻射到海洋上的太陽熱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過海水的波動,,把熱量存貯在海洋內(nèi)部,。
這樣,,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海洋里的溫度也不會驟然升高,。與同緯度的陸地相比,,海洋里溫度的變化要小得多。到了冬季,,雖然太陽輻射減少了,,但海洋里所貯存的大量熱量開始穩(wěn)定地釋放出來,于是,,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溫度比同緯度的其他陸地地區(qū)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