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海洋洋流圖
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guī)模流動。
引起海流運動的因素可以是風(fēng),,也可以是熱鹽效應(yīng)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勻性,。前者表現(xiàn)為作用于海面的風(fēng)應(yīng)力,,后者表現(xiàn)為海水中的水平壓強梯度力,。加上地轉(zhuǎn)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動,,又有鉛直流動,。由于海岸和海底的阻擋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處的表現(xiàn),,和在開闊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別,。2. 地球洋流圖簡圖
世界大漁場多分布在冷暖洋流的交匯地帶,因為這里是暖水魚和和冷水魚集中的地方,,如北海,、北海道、紐芬蘭三大漁場,。
3. 地球海洋圖畫
兒童畫畫大海的畫,,可以先用波浪線畫一個大海,然后涂上藍色,,大海里面可以畫上大鯊魚,,小丑魚等各種各樣的魚,,底下還可以畫一些貝殼海螺,海星,,還有水草等等之類的,,然后在海的旁邊可以換一線沙灘,沙灘上可以畫小螃蟹,,還有大海龜?shù)鹊?/p>
4. 地球海洋地形圖
地球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論面積數(shù)太平洋和大西洋占地最廣,。
從宇宙中看,,地球七成以上是海洋,四個大洋通過一系列海峽直接溝通,,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反而猶如孤島,。那么區(qū)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地理標(biāo)志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南北美洲,。如果不是橫亙在兩大洋之間的陸地,,太平洋和大西洋就是同一片水域。
從德雷克海峽往南是南極洲,,往北是拉丁美洲,,沿著巴拿馬地峽一路向北是北美洲,再往北就是北冰洋,。所以在巴拿馬運河開通之前,,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只有靠近南極的德雷克海峽。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后,,海運船只可以從這個大洋直接進入那個大洋,。但細心的人們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巴拿馬運河還是德雷克海峽,,兩洋交匯處不僅涇渭分明,,而且整體上還存在約50厘米的高差。
說到這里,,可能牛頓的棺材板都要壓不住了,,水不是流動的液體嗎?怎么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水確實是流動的液體,,太平洋和大西洋也絕非水油互不相融,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實則另有原因。如果我們在桌面上放置一個盛水的杯子,,然后推著這個杯子向前滑動,,原本水平的液面會發(fā)生什么?會看到水因為慣性而流向后方,,結(jié)果就是液面后高前低,。
同樣的道理,地球也在自西向東運轉(zhuǎn),,太平洋在大西洋的西邊,,那么太平洋的水面整體比大西洋高出50厘米也就不足為奇了。再者,,另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就是流經(jīng)兩地的洋流。美洲兩岸各存在一個世界知名的寒流和暖流,,大西洋這邊是起源于墨西哥灣,,途徑弗羅里達,最終沿美國東岸北上的墨西哥暖流,。該暖流力量強大,,源源不斷地把加勒比海的海水帶往別處,而太平洋這邊則是強勁的秘魯寒流,,把水從遠處帶至巴拿馬運河西側(cè),。
但這僅僅能夠解釋高差的存在,兩洋交匯處互不相融,,甚至水的顏色都形成涇渭分明的態(tài)勢又是怎么回事呢,?這就要歸因于兩邊水的密度了。大西洋蒸發(fā)量大,,海水的鹽度相對較高,,而太平洋剛好與之相反,這里雨量充沛,,又是世界第一大洋,,因而鹽度低、顏色淺,。其實無論是太平洋還是大西洋在人類的航海史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細微差別既不會給當(dāng)?shù)貪O業(yè)造成任何惡果,也不會給海洋生態(tài)帶來不良影響,,人類對此也就見怪不怪了,。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
5. 地球洋流圖片
馬里亞納海溝,,又稱"馬里亞納群島海溝",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溝,該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關(guān)島的馬里亞納群島的東方,,該海溝為兩個板塊輻輳俯沖帶,太平洋板塊在這里俯沖到菲律賓板塊(或細分出的馬里亞納板塊)之下,。是日本暖流,。
6. 地球海洋分布地圖
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積是海洋,由太平洋(舊稱大東洋),、大西洋,、印度洋(舊稱小西洋)、北冰洋組成,,稱為“四大洋”,。
公元2000年,國際海道測量組織確認(rèn)一個成果: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之外,,確立南緯60度以南環(huán)南極洲的海域為“南冰洋”,,面積小于前三者,大于北冰洋,。南極洲被發(fā)現(xiàn)之前,,整個南極地區(qū)一度被想象為“南大洋”“南極海”,,而南極洲被發(fā)現(xiàn)后,,南極周邊海域是否算作“第五大洋”,一直存在爭議,。
一種說法認(rèn)為:“南冰洋”區(qū)域被認(rèn)為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延伸,,環(huán)繞南極洲的區(qū)域被稱為“南極?!薄,?茖W(xué)家后來讓“南極?!鄙墳椤澳媳蟆钡睦碛墒牵哼@一區(qū)域有著不同于其他海域的洋流。
國際上“南冰洋”概念早已有之,,很多科學(xué)家對其認(rèn)可,,但在邊界和范圍上存在異議。大概是因為:其他大洋均有自然的陸地界定,,而南冰洋的北界,,依然是水域,。
按照國際海道測量組織的定義,“南冰洋”位于南緯60度為界的經(jīng)度360度內(nèi),,包圍南極洲及相關(guān)島嶼大的水域,,由羅斯海、別林斯高晉海,、威德爾海,、阿蒙森海,以及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峽及新西蘭南部的斯克蒂亞海的一部分組成,,面積203270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為17968公里。
|另一種視角的“五大洋”洋流地圖海洋學(xué)家則有不同意見,,他們認(rèn)為南冰洋范圍更大,,約三千萬年前,南極洲和南美洲分離后,,環(huán)繞南極洲洋流始出現(xiàn),,南極洋流和北方暖流匯合處,是南冰洋的天然邊界,。在新西蘭南部太平洋海域,南冰洋的界限維持在南緯60度左右,,但是在大西洋部分,,由于強西風(fēng)帶的作用,邊界可延伸至南緯48度附近,。
較早發(fā)現(xiàn)南冰洋海域環(huán)流的是著名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18世紀(jì)70年代的航海中,他發(fā)現(xiàn)了南半球高緯度地區(qū)海水成環(huán)流狀,。從此,,這一環(huán)流海域有了“南大洋”“南極洲洋”“南冰洋”“南極洋”“奧斯特拉爾洋”等多種稱呼。
關(guān)于“南大洋”的界限,,早在1919年7月24日,,國際海道測量組織(IHO)的前身國際海道測量局(IHB)專門召開會議,編訂了名為《海洋邊界》(Limits of Oceans and Seas)的冊子,,并于1928年首次出版,。
不過,“南冰洋”的界限此后發(fā)生過多種變化,。由于存在爭議,,1953年到2002年這段時間內(nèi),《海洋邊界》干脆繞過這一問題,,交給由各地的水文機構(gòu)自行確定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