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的起源》是誰寫的
大約公元前2000年的一塊中東泥板上記載著世界產(chǎn)生的過程:“最初沒有蘆葦,,沒有樹,,沒有房屋,沒有城市,到處都是海洋,?!边@說明,,當人類有記憶的時候他們所知道的就是“海洋”,。后來陸地才慢慢顯示出來,給人們以存身之地,。實際上這可能是文明開蒙之后人類具有語言之后的最早記憶,,其主要特征是:到處都是汪洋海水,。 我們發(fā)現(xiàn),不僅人類喜歡沿河流而生存,,而且考古顯示最早的人類也非常喜歡沿海而居 ,,甚至離開海就不行。比如以上兩幅地圖就顯示出人類在追著“海岸線”發(fā)展,,只要有足夠立腳的丘陵與島嶼,,他們就會迅速移居過去。所以我們確實很容易猜想:古人類是不是屬于海洋動物,?我甚至想猜測他們是兩棲動物,,當然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兩棲動物”,我的意思是,,很可能在遠古時期人類對于水的親近以及對水的把握能力遠遠在我們想象之外,,反而是后來他們與水親近的能力才退化了。起碼從解剖學上看人類曾經(jīng)與水親近并不讓人意外,。 也有人把人類的起源解釋為海上,。20世紀中期英國人類學教授愛利斯特·哈代爵士認為:距今400萬年至800萬年前這一時期的人類祖先并不生活在陸地上,而是生活在海中,,這里存在一個化石的空白期,。在人類進化的歷史中,存在著幾百萬年的水生海猿階段,。大約在400萬年至800萬年前,,非洲東部和北部曾經(jīng)有大片地區(qū)被海水淹沒,海水分隔了生活在那兒的古猿群,,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進化成為“海猿”。幾百萬年后,,海水退卻,,已經(jīng)適應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陸地,他們就是人類的祖先,。 這個“海猿”假說同時也是“人類起源于非洲”的最早學說,。“海猿說”也有豐富的論據(jù):第一,, 人的身體表面裸露無毛,,卻有皮下脂肪,,這與靈長類動物大大不同,,光潔無毛的身體與豐富的皮下脂肪更適宜在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體溫。第二,, 人體無法調(diào)節(jié)對鹽的需求,,而且要“出汗”來調(diào)節(jié)體溫,,這是“浪費”鹽分的,而靈長類動物卻不需要靠出汗調(diào)節(jié)體溫,,反而具有對鹽攝入量的控制與渴求的機制,。這說明人類是從鹽分豐富的海洋中來?!〉谌?, 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都不是游泳能手。 2002年一位叫米高爾·奧登的法國醫(yī)學家提出了更加離奇的新觀點:人類和海豚的親緣關系超過猿猴,,人類的祖先是海豚,。其論據(jù)是:第一,人類本性親水,、猿猴厭惡水,,這是最明顯的分水嶺。人的嬰兒一出生就有游泳的本能,,而且人的脊柱可以彎曲,,適宜水中運動,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伸的,。第二,,人的軀體和海洋哺乳動物一樣光滑,頭部卻長滿濃密的頭發(fā),。第三,, 人類能以含有鹽分的淚液表達感情,有趣的是,,海豚也會流淚,。第四, 人類喜歡吃魚,、蝦與海藻,,猿猴卻不喜歡?! 〖偃缯f這些牽涉到人類起源的理論還比較空洞和難以把握的話,,那么考古遺址的分布已經(jīng)很清晰地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遠古人類并不象我們曾經(jīng)推測的那樣因為沒有高科技大船的出現(xiàn)而畏難于海,相反,,他們與海異乎尋常地親近,!這個道理可能就象遠古并沒有天文科學但是人人卻了解星空一樣 。很可能古人使用簡單的航海工具做出了許多我們今天無法現(xiàn)象的航海事業(yè),。
2. 海洋起源學說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約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這里孕育著幾十萬種生物,。它們宛若精靈,,保持著海洋的生態(tài)平衡,。通過水下攝影師的鏡頭,我們得以與海洋精靈美麗邂逅,。
地球是人類和生物共同的家園,。人類需要珍愛地球,與自然和諧共生,。
3. 海洋的起源演化
地球上的生命從海洋開始走上陸地,,從魚類變成兩棲類發(fā)展的時間應該是在泥盆紀的晚期。當時的動物第一次出現(xiàn)了兩次動物的特征,。后來從兩棲動物逐漸進化成為陸地動物,。
地球上的生命從海洋開始走上陸地,從魚類變成兩棲類發(fā)展的時間應該是在泥盆紀的晚期,。
當時的動物第一次出現(xiàn)了兩次動物的特征,。后來從兩棲動物逐漸進化成為陸地動物。
4. 《海洋的起源》是誰寫的書
魏格納 大陸與海洋的起源
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發(fā)表了他的著作《大陸與海洋的起源》,。
在書中,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他指出,,全世界的大陸在3億年前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在各種力的作用下,,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它分離、漂移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海洋和陸地,。他的學說,,使人類在對地球的探索上,向前邁進了關鍵的一步,。
魏格納1880年11月1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的一個孤兒院院長家里,。中學畢業(yè)后,他曾經(jīng)先后在好幾個大學學習,。1905年他在柏林的因斯布魯克大學學習氣象專業(yè),。
大學畢業(yè)后,魏格納到了高空氣象臺工作,。
1906年4月5日,,魏格納和他的弟弟乘坐一個3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氣球飛上天空,他們在空中整整飛行了54個小時,,打破了當時載人氣球在空中停留35小時的世界記錄,。在飛行中,他們測量了高空的氣溫,、氣壓,、風速和風向,實現(xiàn)了魏格納到空中親自觀云,、觀風的夢想,。
魏格納還十分羨慕那些去南北極探險的探險家,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和他們一樣,,親身去探險,。1906年夏天,魏格納隨丹麥的一個探險隊去格陵蘭考察,,實現(xiàn)了他的這一夢想,。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僅次于南極洲的大陸冰川,。魏格納在兩年時間里,,了解了格陵蘭島上高原和海洋氣候的不同點,搜集了許多珍貴的氣象資料,。
魏格納結(jié)束了格陵蘭島的考察后,,回到德國,在馬里堡大學當了講師,。
他一面任教,,一面撰寫了許多文章,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氣象學專著《大學圈熱力學》,。
1910年的一天,,魏格納在一幅世界地圖上偶然發(fā)現(xiàn)大西洋兩岸的輪廓非常想象,特別是南美洲巴西東部的突出部分,,與非洲西海岸的幾內(nèi)亞灣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這樣一個想法: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經(jīng)連在一起,后來才裂開,、漂移開,。從此,他注意觀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有許多現(xiàn)象可以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
1912年的春天,他又一次乘氣球在天空中翱翔,。那一年,,他再次赴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考察過程中,,他繼續(xù)對大陸漂移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思索,。
終于,他下了決心,,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從氣象學轉(zhuǎn)向地質(zhì)學,,這是他學術生涯中的一個偉大的轉(zhuǎn)折,。
格陵蘭考察完成不久,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戰(zhàn)爭使魏格納被迫停止了他的研究,應征入伍,。不久,,他因傷回國,在病床上,,他又開始了他的科研工作,。
他在書中指出:在大約3億年前,全球的大陸是一個整體,,在它的周圍是遼闊的海洋,。這個原始的大陸在地球自轉(zhuǎn)所產(chǎn)生的離心力、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以及其他力的作用下分裂成幾塊,,漂移開來,,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海洋和陸地,。這種狀態(tài),,現(xiàn)在還在緩慢地發(fā)展變化著。
這個學說在細節(jié)上雖然還不完善,,但魏格納已從地貌學,、地質(zhì)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古氣候?qū)W、大地測量學等諸多方面提供了大量有力的論據(jù),。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曾經(jīng)遭到過人們的反對,。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證明
了它的正確性。現(xiàn)在,,它已發(fā)展成為當今的板塊構(gòu)造學說,。
魏格納沒有停止探索。1929年他第三次赴格陵蘭島考察,。1930年,,年近5旬的魏格納第四次赴格陵蘭島考察,但人們不會想到,,這是他的最后一次遠征,,由于氣候惡劣和食物缺乏,11月,魏格納長眠在格陵蘭島上,。
5. 海洋的源頭
來源于太陽能,。海洋溫差的源頭是太陽能。海洋溫差能也叫海洋熱能,,海洋中上層水內(nèi)溫的差異蘊藏著一定容的能量,,被稱為海水溫差能。到達水面的太陽輻射能大約有60%透射到1米的水深處,。有18%能夠到達海面以下10米深度,少量的太陽輻射能甚至透射到水下100米以下的深海,。
6. 海洋的起源論文
海洋中的溶解氧,,主要是來自空氣中的氧氣向海水中的溶解過程。另外,,淺海的水生植物是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比如海藻。
海藻可以利用日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它們行光合作用,所釋放出來的氧氣,,更是動物們呼吸所不可缺少的,;海洋世界之所以如此繽紛熱鬧,海藻的功勞實不可沒,。
相關原理:
海洋綠色植物利用太陽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制造有機物質(zhì)并釋放氧氣的過程,稱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產(chǎn)生的有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釋放出能量。
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不具有葉綠體,,而直接由細胞本身進行,。屬于原核生物的藍藻(或者稱“藍細菌”)同樣含有葉綠素,和葉綠體一樣進行產(chǎn)氧光合作用,。
事實上,,普遍認為葉綠體是由藍藻進化而來的。其它光合細菌具有多種多樣的色素,,稱作細菌葉綠素或菌綠素,,但不氧化水生成氧氣,而以其它物質(zhì)(如硫化氫,、硫或氫氣)作為電子供體,。不產(chǎn)氧光合細菌包括紫硫細菌、紫非硫細菌、綠硫細菌,、綠非硫細菌和太陽桿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