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布在海洋中央的山脈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稱為中央海嶺,是指貫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脈系列。中洋脊為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huán)球性洋中山系,。
中洋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貫穿整個世界大洋,,為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huán)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東,,稱東太平洋海隆(海嶺),。
大西洋中脊呈“S”形,,與兩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三大洋的中脊在南半球互相連接,,總長達8萬公里,面積 約1.2億公里2,,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3,。
其脊部通常高出兩側洋盆底部1~3公里,脊頂水深多為2~3公里,,少數(shù)山峰出露于海面形成島嶼,,如冰島、亞速爾群島等,。洋中脊常被一系列與其正交或斜交的斷裂帶錯開(稱斷錯帶),,其中大西洋中脊在赤道附近的羅曼什斷帶(Romanche gap),,東西錯動距離達1000多公里。沿斷裂帶有狹長的溝槽,、海脊和崖壁,。在大西洋和印度海中脊的軸部,一般有深約1~3公里,、呈縱向分布的中央斷裂谷地,。洋中脊是現(xiàn)代地殼最活動的地帶,經常發(fā)生火山活動,、巖漿上升和地震,,水平斷裂(轉換斷層)廣布。
根據(jù)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洋中脊是洋底擴張的中心和新地殼產生的地帶,。熱地幔物質(熔融巖漿)沿脊軸不斷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巖組成的新洋殼,,并不斷向兩側擴張推移,。擴張的半速度(即每邊速度)多為1~5厘米/年。
它縱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彼此相連,,總長約8萬公里,,為地球上最長最大的山系。在板塊構造模式中,,大洋中脊頂部標出了海底擴張軸線,,屬分離型板塊邊界。它既是巨大的海底地形單元,,也是最重要的海底構造單元之一,。
2. 分布在海洋中央的山脈是
北美洲的落基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就處于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以及亞歐板塊的交接處,。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也位于大海交匯的地方,。包括中國的臺灣山脈,日本的山脈等等都處于大海交匯的地方,。
一般處于與大海交匯地方的山脈往往處于大板塊和大洋板塊交界的地方,。兩板塊相碰撞,擠壓抬升形成山脈,。
3. 分布在大洋中央的山脈
如果把海洋中的水全部抽干,,將會看到貫穿地球大洋還有一條宏大的山脈,這條山脈由于分布在大洋的中央,,被稱為大洋中脊,。大洋中脊又稱為中央海嶺,,是指貫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脈系列,。中洋脊為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huán)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東,稱東太平洋海?。êX),。
大西洋中脊呈“S”形,與兩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4. 分布在海洋中央的山脈是什么
海洋中間的山脈被稱為:大洋中脊,。
如果把海洋里的水全部抽干,就會有一個巨大的山脈貫穿地球的海洋,,這個山脈因為分布在海洋中間,,所以被稱為大洋中脊。
海洋中間的山脈叫什么名字,?大洋中脊又稱中央脊,,是指貫穿世界四大洋、同源相似,、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脈系列,。
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長、最寬的全球大洋中脊系統(tǒng),。在太平洋,,它位于東面,被稱為東太平洋海隆,。
大西洋中脊呈“S”形,,幾乎與兩側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為三個分支,,呈“進”字形。
5. 分布在大洋中央的山脈叫什么山脈
海底山脈即海昤,,位于大洋中yang的海嶺亦稱洋中脊。
大西洋海嶺自北而南縱貫大西洋中部,,長約1.5萬公里,寬1,500—2,,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山脈,。
海嶺露出海面,形成冰島,、亞速爾群島和阿森松島等島嶼,。
海昤中有中軸裂谷,寬30—40公里,淺源地震,、火山活動頻繁,熱流值高,。
海嶺被無數(shù)的橫向斷裂帶切斷并錯幵,即轉換為斬層形成的深刻線狀槽溝、與海嶺近垂直的斷裂帶,。
位于赤道附近的羅曼什魴裂帶,規(guī)模宏偉,,使洋中脊位移錯開1,000多公里,將大西洋海昤分為南,、北兩部分,。
北大西洋海嶺長約10,500公里,大致呈反S形;南大西洋海嶺北起赤道附近,,長約4,500公里,。
6. 山脈分布于大海中央
海洋里也有山脈嗎?是的,海底山脈指的就是海底的大洋中脊和海嶺.大洋中脊是貫穿世界大洋的海底山系;而海嶺又叫海脊,是海底山脈的一部分.海底的山脈與峻嶺——大洋中脊與海嶺海山通常是指大洋深海中位于海面以下,高度大于1000米的隆起地形。
7. 分布在海洋中央的山脈叫什么
海丘是指從海底升起不足1000米的丘陵.外形孤立,、渾圓,以太平洋中較多.深海丘陵,簡稱海丘,洋盆底部主要由熔巖流和巖蓋組成,、起伏數(shù)十至數(shù)百米的區(qū)域.海丘上部幾無沉積物,底部寬約數(shù)公里,側翼坡度1°~15°.外形多屬圓形、橢圓形,也有長條狀延伸的.深海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洋中脊一側,在各大洋均有發(fā)現(xiàn),以太平洋最為發(fā)育.太平洋邊緣展布著海溝,濁流沉積等陸源物質難以越過海溝輸送到洋盆區(qū),來自上覆水層的遠洋沉積一般為量有限,不足以鋪覆成深海平原,因此深海丘陵約占太平洋洋底面積的80~85%.
海盆 海底并不像海面那樣善變,一會兒是風平浪靜,一會兒是狂浪滔天.海底的變化漫長而深刻.在海洋的底部有許多低平的地帶,周圍是相對高一些的海底山脈,這種類似陸地上盆地的構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它是大洋底的主體部分.
海溝 海溝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到10000多米.海溝是位于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溝5,564米)的溝槽.
海嶺 海嶺又稱海脊,有時也稱“海底山脈”.狹長延綿的大洋底部高地,一般在海面以下,高出兩側海底可達3-4km.位于大洋中央部分的海嶺,稱中央海嶺,或稱大洋中脊.在四大洋中有彼此連通蜿蜒曲折龐大的海底山脊系統(tǒng),全長達80000多千米,像一條巨龍伏臥在海底,注視著波濤滾滾的洋面.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島嶼,夏威夷群島中的一些島嶼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在大洋中脊的頂部有一條巨大的開裂,巖漿從這里涌出并冷凝成新的巖石,構成新的洋殼.所以人們把這里稱為新大洋地殼的誕生處.
海臺 海臺(submarine plateau),又稱海底高原、海底長垣.為寬廣而伸長的海底高地.通常起伏較小,臺頂面比較平坦,高出周圍洋底1~2公里.側面坡度一般較陡,但有的也較平緩.有時可綿延千公里以上,如太平洋馬紹爾群島和夏威夷群島間的海臺,長2800公里,寬900公里.以太平洋和印度洋分布較廣.
8. 海洋中的山脈叫什么山脈
有太平洋海底地形有哪三個部分,?
太平洋海域海底地形可以分為中部深水區(qū)域,、邊緣淺水區(qū)域和大陸架三部分。
大平洋底部既有巨大高聳的山脈,、遼闊平坦的海底平原,,又有深達萬米的大海溝。
在太平洋中部,,綿亙著一條雄偉壯闊的海底山脈,,其呈西北東南走向,北起堪察加半島,,經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至上阿莫士群島,總長達1萬多公里,,將太平洋分成東西兩半,。 在這條中太平洋山脈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還分布許多零散的海底山,。它們有的淹沒在深海中,有的露出海面變成島嶼,。
夏威夷島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脈中的一些山峰,,它們從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島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O米,,最高達9270多米,,比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要高。
在中太平洋山脈以東,,除北太平洋海盆,、東太平洋海盆和秘魯—智利海盆外,還有遼闊的東太平洋高原和阿爾巴特羅斯海臺等,。由此可見,,海底山脈的規(guī)模是十分巨大的。
太平洋最深的地方不在其中央,,而是位于西側的大陸架地區(qū),。在這個地區(qū),存在著一系列巨大的島弧和海溝帶,。島弧和海溝緊密地聯(lián)在一起,,構成地球表面起伏最劇烈的地帶,地形高差達15000米,。島弧內側與大陸之間是一系列邊緣海,,島弧外側則緊挨著深邃的海溝,其中深度超過1萬米的就有4個,。
太平洋邊緣的大陸架,、大陸坡、島弧和海溝,,面積加在一起,,約占太平洋底總面積的10%。
大致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約占總面積的87%,,200米~2000米之間的邊緣部分約占7.4%,,200米以內的大陸架約占5.6%。
北部和西部邊緣海有寬闊的大陸架,,中部深水域水深多超過5000米,。邊緣淺水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積較小,。
在太平洋的海底,,有大量的火山堆。這樣就構成了海底復雜的地形。
世界上約有85%的活火山和80%的地震帶主要集中在太平洋地區(qū),,太平洋東岸的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和太平洋西緣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劇烈的地震帶,,地震頻繁發(fā)生,在這里的火山約有370多座,,素有“太平洋火圈”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