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分布地圖
中國兩大河流分別是長江黃河。
長江發(fā)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cè),。干流流經(jīng)青海省,、西藏自治區(qū)、四川省,、云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共11個省級行政區(qū)(八省二市一區(qū)),,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全長638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三位,。
長江干流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位于東經(jīng)90°33′~122°25′,北緯24°30′~35°45′之間,。數(shù)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貴州、甘肅,、陜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8個省,、自治區(qū)的部分地區(qū),。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春哟蟛糠炙恳餐ㄟ^大運河匯入長江。
長江干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以下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黃河,,是位于中國北方地區(qū)的大河,屬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也有稱第二大河流),。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其流域面積,,《人民網(wǎng)》載:約752443平方公里[1],,水利部網(wǎng)站《黃河網(wǎng)》則記為: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流域冬長夏短,,冬夏溫差懸殊,,季節(jié)氣溫變化分明。
黃河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jīng)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qū)),,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農(nóng)業(yè)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經(jīng)中國黃土高原地區(qū),,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fā)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于種植,。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fā)最早的地區(qū)。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tài)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辟草萊,勞動生息,,創(chuàng)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2. 海洋分布特征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太平洋位于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并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huán)繞南極大陸的水域,。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2800千米??偯娣e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占世界大洋面積3.6%。
3. 海洋的分布情況
四大洋經(jīng)緯度范圍:
(1)太平洋:北到白令海峽,,北緯65度44分,南到南極洲,,南緯85度33分,,跨緯度151度。東到西經(jīng)78度08分,,西到東經(jīng)99度10分,,跨177個經(jīng)度。
(2)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古名阿特拉斯海,,名稱起源于希臘神話中的雙肩負天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位于歐洲,、非洲與北美,、南美之間,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極洲,,西南以通過合恩角(Cape Horn)的經(jīng)線(西經(jīng)67°)與太平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的經(jīng)線(東經(jīng)20°)與印度洋為界,。
(3)印度洋:與大西洋的分界線∶從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向南,,沿東經(jīng)20°線直抵南極大陸。與太平洋的分界線∶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向南,,沿東經(jīng)147°線至南極大陸,。印度洋位于亞洲、非洲,、南極洲和大洋洲大陸之間,,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東經(jīng)20°線與大西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jīng)146°51′,,線為界,,與太平洋相接。
(4)北冰洋: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近于半封閉,。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接,并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有白令海峽通太平洋,,在歐洲與北美洲之間以冰島-法羅海檻和威維亞·湯姆遜海嶺與大西洋分界,有丹麥海峽及北美洲東北部的史密斯海峽與大西洋相通,。
4. 海洋分區(qū)示意圖
中學地理教材上,,納茲卡板塊被劃給了南極洲板塊,并不是南極洲,。這是早期板塊構(gòu)造學說還沒發(fā)展成熟時的分法,,中學教材為了簡潔,就采用了,,但這并不是說納茲卡板塊是南極洲的一部分,。洲是大陸和附近島嶼組成的地理分區(qū),而板塊是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一部分地幔)的一部分,。
它們一個是偏地理概念,,一個是偏地質(zhì)概念,并沒有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
比如,,北美洲板塊既包含了北美大陸,也包含了亞洲的一部分,,還包括了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部分區(qū)域。
大多數(shù)板塊都有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兩種地殼,,但納茲卡板塊主要是海洋地殼,,它并不對應(yīng)任何大洲。
如果非要對應(yīng)的話,,納茲卡板塊對應(yīng)的是南美洲附近的東太平洋的一部分,,向南美洲板塊下方俯沖。
它和胡安德富卡板塊,、可可斯板塊等,,都是已經(jīng)消失的法拉倫板塊的殘余部分。
5. 海洋分布地圖怎么畫
打開原神海里圖的步驟:
一,、打開游戲,,前往望風角位置。
二,、到達望風角上懸崖邊上,。
三、往懸崖下飛向山洞,。
四,、進去之后,,就可以往隱藏海島方向一直跑即可找到海島。
這樣就可以打開海里的圖了,。
6. 海洋的分布圖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我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部,面向太平洋。毗鄰我國大陸邊緣的渤海,、黃海,、東海、南?;ハ噙B成一片,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自北向南呈弧狀分布,是北太平洋西部的邊緣海。因緊鄰中國大陸,又有“中國近?!敝Q
7. 海洋分布在哪里
世界上的四大海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位于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南北最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寬約19000千米,總面積為18134.4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2,、大西洋
世界第二大洋,,占地球表面積的近20%,原面積9165.5萬平方千米,,在南冰洋成立后,,面積調(diào)整為7676.2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9219米,。大西洋呈“S”型,,以赤道為界被劃分成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
3,、印度洋
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印度洋的面積為7056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9.5%,;體積為264,000萬立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9.8%。
4,、北冰洋
是世界最小最淺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極圈為中心,位于地球最北端,,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環(huán)抱著,,有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太平洋相通;通過格陵蘭海和許多海峽與大西洋相連,。面積僅為1475萬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10%。它的深度為1097米,,最深為5527米,。
擴展資料
四大海洋名稱由來:
1、太平洋
太平洋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16世紀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命名的,。1520年,麥哲倫在環(huán)球航行途中,,進入麥哲倫海峽,,驚濤駭浪,走出峽谷時風平浪靜,,于是稱這個水域為太平洋,。
2、大西洋
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統(tǒng)一定名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水域為大西洋,。
3、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立特里亞?!?,出現(xiàn)于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道非洲好望角,,向東尋找印度大陸,,將所經(jīng)過的洋面稱為印度洋。
1570年的世界地圖集正式將此水域命名為印度洋,。
4,、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極,終年冰封,,故名北冰洋,。1845年在倫敦地理學會上正式命名。
參考資料來源:
8. 海洋分布在什么地區(qū)
在廣闊的海洋里,魚的種類繁多,形態(tài)千奇百怪,生活方式和分布的水層也是千差萬別,。海洋魚類根據(jù)它們自身的需求和身體的適應(yīng)性會選擇在不同的水域或水層生活,。有些魚類喜歡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海洋上層的淺水區(qū)或水面附近,有些魚類則喜歡生活在沒有陽光照射且接近底層甚至是海底以及海底的泥沙之中。漁業(yè)專家往往會根據(jù)魚類分布的水層及深度,將海洋魚類分為中上層魚類,、中下層魚類和底層魚類,。各層魚類的色彩、形態(tài)特征與它們所棲息的海洋環(huán)境競出奇地相似,體現(xiàn)出物以類分,、魚以群集的自然特性,。
中上層魚類
海洋按平面可以劃分為遠洋區(qū)、淺海區(qū)和潮間帶,。海洋的中上層魚類的身體呈梭形,兩端尖細,魚兒在海水中游泳時受到的阻力小,因此這些魚類大部分為高速游泳魚類。遠洋區(qū)的中上層魚類,例如金槍魚,、白槍魚,、箭魚、噬人鯊,、藍點馬鮫,、東方旗魚等都是游泳速度較快的魚,它們的背部呈藍黑色,與遠洋區(qū)海水的顏色一樣,腹部顏色較淡。淺海區(qū)的中上層魚類的背部顏色與淺海區(qū)的海水一樣呈灰黑色,腹部為銀白色,。
典型代表為玉筋魚,會飛的燕鰩也常在淺海區(qū)活動,。在海洋的潮間帶,海水由于受降雨、潮汐及陸上注入淡水的影響,溫度,、鹽度的變化較大,因此大部分魚類都屬于廣溫性和廣鹽性,而且有的魚類可以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典型代表如彈涂魚,它除能在水中游泳外,還能靠吸盤和發(fā)達的胸鰭跳躍,有的甚至可以爬到紅樹林的枝頭上去捕食昆蟲,被稱為“會爬樹的魚”。在潮間帶,黑色魚類一般生活在巖石間,綠色魚類多生活在顏色較淺的海藻間,橄欖色魚類常在馬尾藻間出沒,赤色魚類則可在紅珊瑚礁間找到,。
中下層魚類和深層魚類
中下層魚類通常指生活在水深200米以內(nèi)的魚類,。淺海海底常可分為巖礁與泥沙海底,。黑鯛,、真鯛等就常生活在多巖礁的地區(qū),而皺唇鯊,、鱘魚、扁頭哈那鯊,、扁鯊等,它們的嘴都在頭的下部,常在泥沙質(zhì)海底覓食,。分布在水深超過200米的深層魚類常被稱為深海魚。人們把水深200~3000米稱做半深海,把水深3000~6000米稱做深海,而把水深6000米以上的海溝稱做超深海,。深海光線昏暗,食物匱乏,水的壓力大,故深海魚類的形態(tài)比較奇特,。
深海魚類的色彩一般都呈銀色、黑色或紫黑色,。如生活在半深海環(huán)境中的巨尾魚,、后肛魚,因為它們長著望遠鏡式的眼睛,可充分利用微光來搜尋食物。再如看上去好似有頭沒有尾的翻車魚,頭重尾輕,常會潛到半深海生活,有時它們也會跑到中上層海面上緩慢游泳,隨波逐流,。因為它們身上長著發(fā)光的鱗片,所以,當它們游動時,身上的鱗片就會閃閃發(fā)光,故被人們稱為月亮魚,。許多深海魚會發(fā)光,燭光魚身體兩側(cè)有多排發(fā)光器,像一支支蠟燭,可作為異性互認的標志。
許多深海魚的眼睛都已退化或埋于皮下而失去視力,于是它們常用觸覺器官代替視覺器官,如深海盲帚魚,其鰭條延長似掃帚,。巨喉魚和囊咽魚常會張開巨口過濾海水以獲得食物碎屑,。在近萬米深的海溝環(huán)境中,哪怕只是指甲般大小的面積都要承受近萬牛頓的壓力,即便如此,生活在那里的魚類卻依然自由自在。法國“阿基米德”號的考察人員在勘察近萬米深的海底時,曾發(fā)現(xiàn)幾十條3-4厘米長的小魚在該海溝自由游蕩,。小小生命能在如此的高壓環(huán)境中生活,不能不令人驚奇,。
底層魚類
典型的底層魚類身體扁平,背部為灰黑色,常貼附在海底,這樣有助于隱蔽和保護自己,如赤魟、孔鰩,、鲅鯨,、比目魚等。鲅鯨的背鰭特化為一根“魚竿”,竿端還有“誘餌”,似蠕蟲可動,過路的魚蝦以為是可食之物等吞入后再想脫身已不可能了,這時鲅鯨就會一口將其吞入肚中,。比目魚則會將全身都隱埋在海底的泥沙中,僅僅露出雙眼靜候食物的到來,遇有可食之物便會躍身捕捉,。比目魚的體色還能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生物學上稱為保護色。還有些魚如毒鈾,常模擬周圍環(huán)境而形成擬態(tài),而綠鰭魚的胸鰭常有游離鰭條,可在海底爬行和尋覓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