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洋涇浜事件是哪一年
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這個條約規(guī)定清朝要五口通商,,上海是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
1845年11月29日,英國駐上海領事巴富爾與上海道臺宮慕久談判,,雙方簽訂了《上海土地章程》,,也稱《上海租地章程》。根據(jù)這個章程,,劃定東面到黃浦江,,南面到洋涇浜,北面到李家場,,也就是今天的延安東路到北京東路之地,。次年,又議定西到現(xiàn)在的河南中路為界,,共830畝面積的地方,,作為英國人的居住地,這就形成了英租界,。每畝地年租金為1500文銅錢,。當時規(guī)定,英國人可以在租界里建立自己的居民點,,在那里租地建房,、辦產業(yè),將其作為一個通商的口岸,。
1846年,,英國人組建道路碼頭委員會,,作為租界的市政組織、管理機構,。到1848年11月,,英租界面積已經擴大到2820畝,西面到今天的西藏路,,北面到蘇州河,。
1854年7月11日,租界當局召開租地人會議,,修改《上海土地章程》,,將原先的道路碼頭委員會改組為工部局,并由工部局組建巡捕房,。從此,,工部局就成為租界的最高市政機構。
美租界是1848年設立的,,起初并沒有正式劃定地方,。到了1863年6月,美國駐上海的領事和上海道臺劃定了它的界址,。因為當時美租界劃的地方很大,,但里邊沒什么工廠、碼頭,,空地很多,,而英租界里面人口多,土地也貴,。所以同年9月,,英美雙方商量把兩個租界合并,因而美租界的存在時間很短,。
到了1899年,,合并后的英美租界的面積達到33503畝,正式定名為“公共租界”,。之后租界當局又想出花招,,向清政府提出要越界筑路,就是把租界里的道路一直延伸修筑到租界的外面,,比如虹橋路,。筑了越界道路后,租界當局又提出要保證道路的管理治安,,把警察派到這條道路,,然后找借口把這條路及路旁邊的地劃為他們的地方,這又變相擴大了租界的占地面積。雖然在法律上這不是租界,,但很多事情都直接歸租界管,。
越界筑路地區(qū)的房價一般要比租界里面的便宜,治安和市政管理往往都是租界管的,。因為租界的管理比華界好,,所以,中國人也喜歡利用越界筑路地區(qū),。比如魯迅在上海居住的地方,,就屬于越界筑路的地方。他從家里步行沒多遠,,進入四川路就是租界了,,但他住的地方不是租界。包括左聯(lián)活動的場所,,好多都是越界筑路的地方。這些地方的特點是,,房子質量不錯,、房價比租界里面的便宜,治安由租界來管理,,有什么事進入租界比較容易,。上海有些紅色文化地標也設立在這樣的越界筑路地方,因為在這里有些事情租界管不到,,又便于與華界和外界聯(lián)系,。
就這樣,公共租界在3萬多畝面積的基礎上,,實際上控制的地方要更大,,包括今天的楊浦、虹口,、黃浦,、靜安等區(qū)。這些地方有的全部是,,有的部分是,,英租界、美租界合成的公共租界所占的地方比法租界大很多,。
法國人不甘落后,。在1849年4月,,法國駐上海領事就用跟英國人同樣的方式,,獲準設立了法租界。它的最初面積是986畝,,后來經過多次擴展,,到1914年,,法租界面積達到了15150畝。
當時的上??h城外面就是法租界,,再往北是公共租界,從蘇州河邊上西藏路以東,,一直到虹口,、楊樹浦。那時的上海出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格局,,叫作“一市三治四界”,,即一座城市有三個管理機構——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又分為南市與閘北。
租界是清政府把土地租給外國人居住,、經商的,,中國人不可以隨便入住租界,,但可以進入租界做買賣,,這叫“華洋分處”。最初的幾年里,,租界和華界相安無事,。到了1853年,上海發(fā)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就是小刀會起義,,它改變了上海租界原先“華洋分處”的狀態(tài),。
租界里面本來是不準華人租房租地的,,由于小刀會起義爆發(fā),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期間,,有大批華人遷入租界,,其中不少是富人,有資產,,租界當局很樂意留下這批華人,。1854年,英、美,、法三國領事修訂《上海土地章程》,,在租地人大會上通過了《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確定租界范圍為原來的3倍,,華人租地可直接呈報各國領事并轉上海道臺查核,默許華人租地,。從此,,華人可以合法地在租界里面租地、建房,、居住,。于是,就有了以后第三次修訂《上海土地章程》,,在工部局里增設華人董事席位,,簡稱“華董”的后續(xù)。
上海開埠以后,,只有過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公共租界這4個租界。同時存在的或是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或是公共租界,、法租界,,從來沒有其他租界。現(xiàn)在有的影視劇或是書籍中提到的“日租界”是錯誤的,,日本從來沒有在上海正式設立過租界,。造成有日租界這樣誤解的原因是:當年在上海的日本人大多數(shù)聚集在虹口,加上一些日本人橫行霸道,,租界當局奈何不得,,這就給人造成一種錯覺,認為這里是日本人的租界,。其實除了英美法3國,,其他國家包括日本在內,根本沒有租界,。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軍隊占領接管了公共租界。
因為中國參加了反法西斯同盟,,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下,,1943年,中國與美英兩國簽訂了新的條約,,美,、英放棄在華的治外法權,將租界交還給中國,,投降了德國的法國政府也宣布把法租界交還給中國,。所以,租界實際上到1943年就不存在了,。當然,,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履行租界的收回法律手續(xù),是在抗戰(zhàn)勝利以后,。
2. 洋涇浜由來
招商局─中國民族工商業(yè)的先驅(創(chuàng)立于1872年)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上書清政府設立招商局奏章。洋務運動期間,,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主張設立招商局,獲同治皇帝批準,。1872年12月26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輪船運輸企業(yè)--輪船招商局正式誕生,次年1月17日在上海洋涇浜永安街正式開門營業(yè),,也是中國洋務運動碩果僅存的產物,。
3. 洋涇浜是什么中產生的一種特殊形式
洋涇浜原是上海的一條河浜,位于從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間,,后來被填成一條馬路,,即今天的延安東路。所謂“洋涇浜英語”,,是指不講語法,,按中國話“字對字”地轉成的英語。
它最初是十九世紀中外商人使用的混雜語言,,只有口頭形式,,沒有統(tǒng)一的書面形式,而且變體很多,。該語言流行于當時的上海洋涇浜周邊地區(qū),,故由此得名。由于該語言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洋涇浜英語”(pidgin English)一般被認為與中式英語具有相同的含義,,但事實上它只是中式英語的一個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為特殊的歷史意義。
4. 上海人說的洋涇浜是什么意思
17世紀后,,經過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英國不斷向外擴張,,掠奪世界市場。
英國商人所到的港口,、城市,,就會因商業(yè)交易的需要,產生和形成一種business English(商業(yè)英語),,其主要特點就是以當?shù)啬刚Z為主,,夾雜著許多英語詞匯。
這種語言被講作pidgin或pidgin English,,近代以后,,中國人多講作“洋涇浜”或“洋涇浜語”。 洋涇浜是原上??h城北郊的黃浦江的支河,,長約2公里,寬不足20米,,在江南水鄉(xiāng)的上海,,它實在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浜。洋涇浜是英,、法租界的分界河,,所以也常被當作“租界”的代詞使用;租界里生成和使用一種以滬語為母語,,夾雜著英文詞匯的pidginEnglish就是“洋涇浜英語”,。pidgin與pigeon(鴿子)的發(fā)音相同,也有人把它講作“鴿子英語”,。
5. 洋涇浜現(xiàn)象
洋涇浜又稱皮欽語,是十七世紀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見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是當?shù)厝嗽谕鈦碇趁裾叽蚪坏肋^程中學來的一種變了形的外語。
洋涇浜的共同特點是:詞匯量很小,,其中絕大多數(shù)取自外語,,極少數(shù)取自當?shù)卦~匯。
語音經過當?shù)卣Z言音系的大幅改造,,語法規(guī)則減少到最低限度,,帶有本地語法的痕跡。只用這少量的外語詞匯和極其簡單的語法規(guī)則,,許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比喻描畫方式,、用詞組甚至句子來表達,。
又者洋涇浜是當?shù)厝藳]有學好的殖民者的語言,是殖民者語言在異域的有限交際范圍內使用的一種特殊變體,。
洋涇浜使用場合有限,,不作為母語傳授給下一代。一旦社會環(huán)境改變,,就會自動消失,。所以一般不被看作正式的語言,還算不上“混合語”,。
6. 洋涇浜的歷史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準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qū)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qū)劃,。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qū)分屬華亭縣和昆山縣,崇明地區(qū)屬海門縣,。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qū)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qū)劃。
至元二宋熙寧十年(1077年),,有上海務之設,。元代上海立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qū),、青浦縣大部、閔行區(qū)大部,、浦東新區(qū)大部和南匯縣,。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h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后形成英租界。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qū)屬江蘇省,。1925年,北洋政府允準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于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的是直轄市。1958年1月,、11~12月江蘇省上海,、寶山、嘉定,、松江,、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先后劃入上海市,,上海市有14個區(qū)、11個縣,。1960年1月,,有12個區(qū)和11個縣。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1961年上海市轄12區(qū)、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1964年5月轄10區(qū)10縣。1980年轄11區(qū)10縣,。改革開放后新設立了浦東新區(qū),,上海的發(fā)展走上了快車道。
7. 洋涇浜是哪里方言
洋涇浜,,原是上海的一條河浜,,位于從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間,后來被填成一條馬路,,即現(xiàn)代的延安東路,。
洋涇浜的歷史背景:
洋涇浜原本是上海黃浦江一條支流的河名,它東引黃浦江水經八仙橋西流,,北通寺浜(今慈溪路、重慶北路一線),、宋家浜(今蘇州河),,西通北長浜(今延安中路),西南通周涇(今西藏南路),。它雖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浜,,卻四通八達,。
1845年11月,上海道臺宮慕久被迫公布與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同意把洋涇浜北,、李家場(今北京東路外灘)南一帶作為英人居留地。
1849年4月,,上海道臺麟桂又屈服于法國駐滬領事敏體尼的淫威,,宣布將洋涇浜南、護城河(今人民路)北劃為法租界,。從此,,本來默默無聞的洋涇浜成了頗受矚目的上海兩租界的界河;而“洋涇浜”(或“洋涇”)一詞,則一度用作租界的代稱,。
洋涇浜英語:
當時隨著大批從事經濟掠奪的英商涌入,,在沒有共同語言而又急于交流的情況下形成一種:“商業(yè)英語”,西人稱作“皮欽語”,,華人則叫做“洋涇浜英語”,。洋涇浜英語主要特點就是以當?shù)胤窖詾橹鳎瑠A雜許多英語詞匯,,屬于不同語言人群進行聯(lián)系的混合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