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甘肅遠古時代是海洋嗎
中華第一刀”甘肅遠古科技實力的實證
林家遺址銅刀,,現(xiàn)收藏于國家博物館
1978年夏天,,中國最早的金屬刀在甘肅省臨夏州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林家遺址出土,,這把被人們稱之為“中華第一刀”的青銅刀,,向世界宣告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能夠冶煉金屬,,制作生產(chǎn)工具,,在歷史上走出了具有劃時代的一步,。
這把青銅刀是在林家遺址編號為F20的房屋中發(fā)現(xiàn)的,。這所房屋門道大都向著大夏河,屋基皆在生土層中,,是半地穴式房屋,,青銅刀在房屋一角發(fā)現(xiàn)。
這把青銅刀用兩塊范澆鑄而成,,刀背厚薄均勻,,表面平整,有較厚的深灰綠色銹,,短柄長刃,,刀尖圓鈍,,微上翹,弧背,,刃部前端因使用而凹入,,柄短上下收而較窄,并有明顯的鑲嵌木把的痕跡,,通長12.5厘米,。
有人曾這樣回憶說,“那把刀放在房屋的角落了,,這個角落正好在我們探方的橫梁下面,,渾身的銅銹,它一定是被主人遺忘了,,才得以幸存下來,。”
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考古》雜志編輯部出版的《考古學集刊》第四期上發(fā)表了甘肅林家遺址考古發(fā)掘報告,,在這個報告中附了一份1981年經(jīng)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的檢驗報告,認為“第一刀”為含錫青銅,。
用金屬代替石器作為勞動工具,,是人類發(fā)展史上極為重要的變革,。有專家認為,,甘肅史前居民發(fā)明的青銅冶煉術,與最早發(fā)明青銅冶煉術的中亞,、西亞的一些國家的時間大致相同,。
這一器物,毫無疑問地證明甘肅是中國冶金的源地,。在距今五千年前,,甘肅是早期的青銅器冶煉中心,生活在甘肅大地上的先民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鑄造出精美的青銅器,展現(xiàn)了甘肅先民們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也是遠古時期甘肅科技實力的實證和展現(xiàn),。
2. 甘肅最早是不是海洋
甘肅在國慶結束后開始降溫。
甘肅每年的降溫時間略有不同,,通常情況下一般國慶后開始降溫,,元月份會達到最冷,沙城暴在春天會較為嚴重,,也就是三四月份的時候,。
甘肅各地氣候差別大,生態(tài)環(huán)境復雜多樣,甘肅深居西北內(nèi)陸,,海洋溫濕氣流不易到達,,成雨機會少,大部分地區(qū)氣候干燥,,屬大陸性很強的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漫長,春夏界線不分明,,夏季短促,,氣溫高,秋季降溫快,。
3. 遠古時期的甘肅
要回答你這個問題,,需要熟讀歷史的才能了解這個事情。農(nóng)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過渡地帶,,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民族的必爭之地,。從考古挖掘來看,自遠古時期就有內(nèi)地漢人跋山涉水來到甘肅地區(qū),。有文獻記載,,中原漢人族群大規(guī)模西遷,所以說甘肅的漢人都是從內(nèi)地遷徙過來的,。
4. 甘肅遠古是湖還是海
甘肅是一個個民族比較聚集的地方,,除了漢族以外,有有藏族,,回族,,東鄉(xiāng)族,土族,,蒙古族,,保安族,裕谷族等,。真正的甘肅人追溯到遠古時代,,他為漢人與匈奴突厥的混血后裔,雖然甘肅的少數(shù)民族很多,,漢人與匈奴突厥的混血后裔還是占大多數(shù)的比例,,其中的裕谷族來自于回紇。甘肅人,,起源于藍田人的旁支,,隸屬于黃河漢之正統(tǒng),但也不乏北方羌夷的混雜血統(tǒng),。
5. 甘肅以前是海底嗎
約6億年前,,今天甘肅所處大部分地區(qū)為原始海洋覆蓋,,藻類普遍繁殖。
距今4.4億年至4億年之間,,甘肅古海逐漸向陸地演變,。
距今3.5億年以后的石炭紀,今甘肅大部分地區(qū)溫暖潮濕,,各地都出現(xiàn)大面積的沼澤森林,。
距今2.7億年的二疊紀,甘肅大陸普遍開始上升,。
距今1.8億年的中生代侏羅紀,,今甘肅地區(qū)的海洋環(huán)境不復存在,植物茂盛,,氣候溫暖,,恐龍類普遍出現(xiàn)。
大約距今1億3千萬年前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發(fā)生碰撞,,青藏高原受力抬升至2000米時,,黃土高原發(fā)生斷裂盆地斷陷,向東流淌的河流聚集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慶陽湖,,1978年5月,,環(huán)江翼龍在慶城縣卅鋪的出土,證明了慶陽湖的存在,。
6. 甘肅遠古時代是海洋嗎還是陸地
甘肅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區(qū)域,,甘肅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與發(fā)展序列。起源于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肅彩陶,,經(jīng)過半坡和廟底溝文化時期的提升發(fā)展,,到馬家窯文化時期進入繁榮發(fā)展階段,。自仰韶文化晚期即石嶺下類型開始,,彩陶體現(xiàn)出一定的地域特色。進入馬家窯文化時期,,彩陶的地域特色彰顯,,形成獨特的紋飾發(fā)展演變體系。馬家窯文化彩陶演變的主線是由旋紋到四圓圈紋,,這類紋飾應當具有為馬家窯人認同的特定的象征意義,,有可能表現(xiàn)的是太陽崇拜觀念。
關鍵詞:彩陶,,紋飾演變,,象征
自仰韶文化彩陶發(fā)現(xiàn)開始,我們就得到了開啟中國史前藝術之門的鑰匙,。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qū)的仰韶文化彩陶,,以它卓越的成就奠定了中國古代藝術發(fā)展的根基,,而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黃河上游地區(qū)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則將史前藝術水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構筑起一座輝煌的藝術殿堂,。
甘肅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區(qū)域,甘肅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與發(fā)展序列,,是學界非常重視的研究領域,,考古和藝術史家都給予了很多關注。甘肅彩陶是中國史前藝術的一座寶庫,,尋找這一地區(qū)彩陶藝術的起源,,探求紋飾發(fā)展傳承的脈絡,詮釋彩陶圖案的象征意義,,是歷來學者們重點關注的課題,。我想乘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編著的《甘肅出土彩陶》一書出版之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也來就甘肅彩陶的起源,、傳承和象征這三個問題略抒己見,,希冀對彩陶的研究能有所補益。
7. 甘肅遠古時代是海洋嗎為什么
西北地區(qū)
甘肅
敦煌——河西走廊:自古以來作為最重要的中原溝通西方世界的走廊,,有著重要的軍事與文化地位,。
涉及課文篇目:
王之渙《涼州詞》(四年級語文):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紀錄片20191209期)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級語文):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紀錄片20191210期)武威——甘肅省博物館:坐落在黃河之濱,,是國內(nèi)最早成立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匯集了甘肅從遠古時期到近現(xiàn)代的大量文化珍寶,尤以新石器時代之冠的甘肅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古生物化石等珍貴文物獨具特色,。
涉及課文篇目:
陳樹青《馬踏飛燕》(六年級語文):
看,這匹銅制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它頭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揚起,。它張開大口,,人們仿佛聽到了它高亢的嘶鳴聲,。
王翰《涼州詞》(四年級語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新疆
吐魯番——火焰山:吐魯番最著名的景點之一,。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砂巖灼灼閃光,,就像烈焰熊熊,,故又名火焰山。明代晚期吳承恩將唐三藏取經(jīng)受阻火焰山,,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寫進著名古代小說《西游記》,,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濃郁,成天下奇山,。
涉及課文篇目:
吳承恩《三借芭蕉扇》(湘教版4年級語文):
孫悟空舉起芭蕉扇,,朝火焰山一扇。咦,,火焰沒有熄滅,,反而直往上冒!他以為自己沒使上勁,,又狠狠地一扇,。不好了,那火焰冒起幾丈高,,燒得更厲害了,。孫悟空再一扇,不得了,,那火焰冒起千丈高,,把天空都燒紅了。孫悟空趕快扔下扇子,,轉(zhuǎn)身往回跑,。吐魯番——葡萄溝:葡萄溝因盛產(chǎn)葡萄而得名,是火焰山山谷中最大的一個溝谷,,被稱作火洲的“桃花源”,。她像一條綠色的絲帶,,飄逸在盆地中央,。在葡萄溝可以品嘗到世界上最甜的葡萄,還有維吾爾族小伙兒熱情的舞蹈,、驚險刺激的達瓦孜表演,。
涉及課文篇目:
權寬浮《葡萄溝》(人教版2年級語文):
新疆吐魯番有個地方叫葡萄溝。那里出產(chǎn)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陜西
西安——古都城墻:西安城墻又稱西安明城墻,,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如今,,古城墻不僅僅是一處歷史景點,,也是西安人休閑的去處。
涉及課文篇目:
《盛唐氣象》(人教版7年級歷史):
唐都長安的城市規(guī)劃井然有序,,城中有東,、西兩市,是主要的商業(yè)區(qū),,這里商鋪林立,;城內(nèi)所建100多個坊,是居民區(qū),。居住人口達百萬,。
當時,國內(nèi)各族和國外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云集長安。長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規(guī)劃獨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安——大明宮: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nèi)”(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
涉及課文篇目:
《盛唐氣象》(人教版7年級歷史):
唐都長安的城市規(guī)劃井然有序,,城中有東、西兩市,,是主要的商業(yè)區(qū),,這里商鋪林立;城內(nèi)所建100多個坊,,是居民區(qū),。居住人口達百萬,。
當時,國內(nèi)各族和國外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云集長安。長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規(guī)劃獨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延安——鳳凰山:風凰山是延安城西北屏障,因為山形如鳳,,因此得名,。著名的鳳凰山革命舊址就位于鳳凰山腳下,這是中共中央機關從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期間到延安后的第一個駐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這里居住,,是了解黨史的好地方。
涉及課文篇目:
賀敬之《回延安》(人教版8年級語文):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2
華北地區(qū)
北京
豐臺——盧溝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它設計精巧縝密造型美觀,,被譽為科技之橋。古時永定河兩岸的河堤經(jīng)常被沖毀,,但是這座年代悠久的聯(lián)拱石橋卻始終完好無損,。如此鬼斧神工的建造工藝令人贊嘆不已。
涉及課文篇目:
《盧溝橋》(S版3年級語文):
盧溝橋設計科學,,造型美觀,。它全長26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橋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短的16米,長的21米多,。石拱之間有石橋墩,,把11個橋拱連成一個整體,所以叫連拱橋,。海淀——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坐落在北京西郊。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涉及課文篇目:
《頤和園》(人教版4年級語文):
游人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玩,。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tài)不一,,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河北
秦皇島——山海關:中外聞名的天下第一關,。依山傍海的山海關地理位置極其優(yōu)越,,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涉及課文篇目:
《雄關賦》:
果然是名不虛傳: ——天下第一關! 那氣勢的雄偉,,那地形的險要,,在我所看到的重關要塞中,是沒有能與它倫比的了,。保定——狼牙山:狼牙山,,古稱郎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部的太行山東麓,,因其奇峰林立,、崢嶸險峻、狀若狼牙而得名,。又因為“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基地。
涉及課文篇目:
《狼牙山五壯士》(人教版6年級上冊):
班長馬寶玉激動的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里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后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fā)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zhàn)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山西
永濟——黃河古渡口蒲津渡: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橋和唐開元鐵牛也位于此處,。開元鐵牛是蒲津渡遺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觀賞價值文物,。
涉及課文篇目:
《撈鐵?!罚ㄈ私贪?年級語文):
宋朝時候,有一回黃河發(fā)大水,,沖斷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橋,。黃河兩岸的八只大鐵牛是拴住浮橋用的,也被大水沖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呼和塔拉草原:呼和塔拉草原是距離呼和浩特最近的草原,也叫萬畝草場,,有人稱它為青城的"后花園“,。這里不僅有碧草如茵的草原,而且全國最大的蒙古包呼和塔拉會議中心也坐落在這里,。
涉及課文篇目:
《草原》(人教版5年級語文):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敕勒歌》(人教版2年級語文):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8. 甘肅以前是海嗎
海和院地以前是一個叫做“雙合村”的村莊。雙合村是海和院地的前身,,位于現(xiàn)今北京市密云區(qū)海淀水庫東南邊緣處,,地處交通要道,曾經(jīng)是京張鐵路必經(jīng)之地,。在20世紀中期,,因地質(zhì)原因,,村里的水源漸漸枯竭,村民只能靠開采地下水來維持生活,,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北京市政府開始大規(guī)模地向這個地區(qū)引水,這才解決了水源問題?,F(xiàn)在,,海和院地已經(jīng)成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教育基地,,擁有著現(xiàn)代化的實驗設施和優(yōu)質(zhì)的師資力量,,是高等教育與科研相結合的典范。而雙合村則是密云區(qū)的一個美麗的鄉(xiāng)村風景區(qū),,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和度假,。
9. 甘肅省遠古居民有哪些?各分布在什么地方
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從各種文獻研究看,,基本是一致的,。近來有更多的文獻證明,黃帝生壽丘,,即甘肅天水市,,齊壽山,軒轅谷(溪)水一帶,。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記》中寫道:“黃帝居軒轅之丘”,,還說張揮是黃帝之子。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道:“黃帝生天水軒轅谷”,。
近代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黃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后來在打敗炎帝族以后才在中部地區(qū)定居下來?!?/p>
既然黃帝生天水,,那張姓始祖張揮無疑應該是天水人。
10. 甘肅的遠古居民有哪些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地圖,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 置州、建郡,古稱抱罕,后改導河,、河州,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番古道之重鎮(zhèn), 茶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一,有“河湟雄鎮(zhèn)”之稱,。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 1956年11月19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qū)相望, 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偯娣e8169平方公里。州內(nèi)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tài),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分地區(qū)屬溫帶半干旱氣候, 西南部山區(qū)高寒陰濕,東北部干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 四季分明, 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發(fā)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shù)2572.3小時 ,無霜期1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