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日韓海洋分界線
分界線:江蘇省啟東市的啟東角和韓國的濟(jì)州島連線,。
黃海,,這支沿岸流在山東半島北岸一帶流幅較寬,,夏季最寬時可達(dá)50余公里,。在成山角一帶,,流幅變窄,,流速增大,,越過成山角后流速劇減,,而自海州灣往南,,流速又漸增,,至北緯34°附近,增至25厘米/秒左右,。黃海沿岸流流速最大區(qū)在山東半島北岸,、成山角外和大沙漁場附近。
2. 中日韓領(lǐng)海劃分
中日海上邊界為沖繩海槽,。中琉界溝,,日本稱之為沖繩海槽。是東海大陸架邊緣,,是中國與琉球的海上分界線,。因琉球海溝的巖石圈擴(kuò)展而形成的弧后盆地,沖繩海槽把中國的釣魚島列嶼和琉球群島分開,。歷史上是中國和琉球王國的天然分界線,。中國以此作為與日本的海上邊界,但日本從未承認(rèn),。
3. 中日韓海洋合作
濟(jì)州島,,韓國最大島嶼,位于韓國西南海域,,北部港口有濟(jì)州市,,南部港口有西歸浦市。
1,、濟(jì)州市,,濟(jì)州位于韓半島的西南海上,,北與木浦相距154公里,東北與釜山相距304公里,,西面與中國上海隔海相望,,北面與韓半島隔海相望。
2,、西歸浦市,,位于韓國濟(jì)州特別自治道南部、韓國最南端的城市,。濟(jì)州島的南部,北面與濟(jì)州市及漢拏山接壤,,南面面向朝鮮海峽,。
4. 中日海洋劃界
《中越北部灣劃界協(xié)定》
第2一5條確定了中越兩國在北部灣的海洋分界
線。中越在北部灣的領(lǐng)海,、專屬經(jīng)濟(jì)區(qū)和大陸架
分分界線,,由以21個界點及其之間的20段直線連
線所組成,全長約500公里,,可分為兩段:第
段:第1至9界點之間的8段直線連線構(gòu)成中越
“兩國在北部灣的領(lǐng)海分界線”.“兩國領(lǐng)海分界
線沿垂直方向劃分兩國領(lǐng)海的上空,、海床和底
”,第二段:第9界點至第21界點之間的12段
直線連線構(gòu)成“兩國在北部灣的專屬經(jīng)濟(jì)區(qū)和大
陸架的分界線”,。
5. 中日海域分界線
東海海底沉積物主要來自中國黃河,、長江。中方認(rèn)為,,日本沖繩以西的海槽,,為中、日東海大陸架的分界線,,分界線以西為中國的主權(quán)范圍,。不過,日本則認(rèn)為,,沖繩以西海槽只是中日大陸架的偶然凹陷,,不能視之為分界線,因此采用陸地等距的方式,,劃分中日東海大陸架,,中間線以西才是中國的主權(quán)范圍。若按照日方的劃分,,日方因此得到的大陸架面積相當(dāng)于浙江省面積的三倍,。 關(guān)于日方所謂分界線的劃法,中方是堅決反對的,。
6. 中日韓東海劃界
東海和黃海以中國長江口北岸啟東嘴與濟(jì)州島西南角連線為界,。黃海是中國與韓國之間圍繞的邊緣海,是一個近似南北向的半封閉海域,。它在西北以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角連線為界,與渤海相接;南以中國長江口北岸啟東嘴與濟(jì)州島西南角連線為界,與東海相連。
7. 中日韓海洋分界線圖
東海和黃海沒有分界線是因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的黃海和東海之間沒有明顯的島嶼和島礁分隔,,是廣闊的一大片海洋,。之所以分為兩個海,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多年以前黃河入??诳磕虾K念伾实S色,,所以稱之為黃海,后來,,黃河入??谄x回歸原道渤海灣入海所以黃海的名字一直稱之為黃海黃海和東海只是沒有明顯的界限,大概就是以長江入??跒榻缫员?,為黃海以南為東海
8. 中日韓海域
韓國與中國之間的海是黃海。它是太平洋西部最大的邊緣海,,平均水深90米,,海底比較平坦,大部分水深超過60米,。
黃海的名稱來源于它的大片水域水色呈土黃色,,由于歷史上黃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時間注入黃海,使得河水中攜帶的一些少量的泥沙將黃海近岸的海水由藍(lán)色染成了黃色,。在韓語環(huán)境中,,則因其位于朝鮮半島西側(cè)也稱為“西海”或者“朝鮮西?!?;但國際上通常沿用中國的稱呼“黃海”,。
9. 中日韓海域劃分線
中國四海的分界線如下:
1,、 渤海:一面臨海,三面環(huán)陸,,北,,西,南三面分別與遼寧,、河北,、天津和山東三省一市毗鄰,東面經(jīng)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遼東半島的老鐵山與山東半島北岸的蓬萊角間的連線即為渤海與黃海的分界線,。
2、黃海:北起鴨綠江口,,南以長江口北岸至朝鮮濟(jì)州一線同東海分界,,西以渤海海峽同渤海相連,。
3、東海:北起長江口北岸至朝鮮濟(jì)州島一線同黃海相連,,南以廣東南澳島經(jīng)澎湖列島至臺灣東石港一線同南海為界,,東至琉球群島。
4,、南海:北接廣東,、福建、臺灣三省,,以廣東南澳島經(jīng)澎湖列島至臺灣東石港一線同東海分界,,東南至菲律賓,南至加里曼丹島,,西南至越南和馬來半島等地,。
擴(kuò)展資料:
中國四海介紹:
1、渤海
我國的內(nèi)海,。在遼寧、河北,、山東三省間,。東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角至山東半島北岸登州角間渤海海峽同黃海相連。三面環(huán)陸,,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遼東半島南端老鐵三角與山東半島北岸蓬萊遙相對峙,像一雙巨臂把渤海環(huán)抱起來,,岸線所圍的形態(tài)好似一個葫蘆,。
渤海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渤海海峽口寬59 海里,,有30多個島嶼,,其中較大的有南長山島、砣磯島,、欽島和皇城島等,,總稱廟島群島或廟島列島。 渤海由北部遼東灣,、西部渤海灣,、南部萊州灣、中央淺海盆地和渤海海峽五部分組成,。
渤海是一個近封閉的內(nèi)海,,地處中國大陸東部的最北端,,即北緯37°07′~41°,東經(jīng)117°35′~122°15′的區(qū)域,。渤海海域面積77284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2668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淺的海域面積占一半以上。
渤海地處北溫帶,,夏無酷暑,,冬無嚴(yán)寒,多年平均氣溫10.7℃,,降水量500~600毫米,,海水鹽度為30。 渤海海底平坦,,多為泥沙和軟泥質(zhì),,地勢呈由三灣向渤海海峽傾斜態(tài)勢。海岸分為粉沙淤泥質(zhì)岸,、沙質(zhì)岸和基巖岸三種類型,。
渤海是位于中國的內(nèi)海。在遼寧省,,河北省,,天津市,山東省之間,,基本上為陸地所環(huán)抱,,僅東部以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面積77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8公尺,,沉積物以淤泥和粉沙淤泥為主。渤海周圍有三個主要海灣︰北面的遼東灣,,西面的渤海灣,、南面的萊州灣。
2,、黃海
黃海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邊緣海,,位于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之間。黃海平均水深44米,,海底平緩,,為東亞大陸架的一部分。黃海的名稱來源于它的大片水域水色呈黃色,由于歷史上黃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時間注入黃海(入??谠谥袊K省濱海,,即今天的廢黃河口;1855年黃河再次改道,,重新注入渤海),,
使得河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將黃海近岸的海水染成了黃色。在韓語環(huán)境中,,則因其位于朝鮮半島西側(cè)也稱為“西?!被蛘摺俺r西海”,;但國際上通常沿用中國的稱呼“黃?!薄?/p>
3,、東海
東海,,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是中國島嶼最多的海域,。亦稱東中國海,,是指中國東部長江的長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南接臺灣海峽,,北臨黃海,,東臨太平洋,以琉球群島為界,。瀕臨中國的滬、浙,、閩,、臺4省市。東海的面積大約是70余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000余米,,多為水深200米以內(nèi)的大陸架。
最深處接近沖繩島西側(cè),,約為2700米,。鹽度為31-32‰,東部為34‰,。海水溫度平均9.2℃,。冬季南部水溫在20℃以上。整個海區(qū)介于北緯23°00′~33°10′,,東經(jīng)117°11′~ 131°00′之間,。
4、南海
我國邊緣海之一。也叫“南中國?!?。南海是位于中國南部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及中南半島所環(huán)繞,,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越南稱東海、菲律賓稱西菲律賓海,,其他國家則稱為南中國海,,亦簡稱為南海,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漸改稱南海,。南海海域面積有356萬平方公里,,其中有超過200個無人居住的島嶼和巖礁,通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運輸航線外,,南海據(jù)信還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南海海域牽涉到許多國家的利益,,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地區(qū),。
10. 中日韓海洋分界線經(jīng)緯度
中國位于位于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西北深入亞洲大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中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qū)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qū),2個特別行政區(qū),,北京是中國的首都,。
擴(kuò)展資料: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復(fù)雜多樣,,各類地形占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地勢自西而東構(gòu)成三級階梯:西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勢最高,,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由極高山和高原面組成,有“世界屋脊”之稱,;中國東部寬廣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階梯,。這種地貌格局是中生代燕山運動奠定的。
中國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臺灣山脈,、巫山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