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地貌學
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qū)處于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變化,,自然環(huán)境特色明顯,,校區(qū)在整體風貌上保持對老校區(qū)的歷史傳承;強調(diào)建筑與自然的共生,;力求資源共享達到最高效率,;各院系在教學上自成體系;強調(diào)生活區(qū)的社會化模式管理及學生活動的多樣性,。
青島市嶗山山脈獨特的山水環(huán)境特征為校園環(huán)境的塑造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使得創(chuàng)造生態(tài)校園成為可能。
因此,,如何尊重基地的環(huán)境條件,,順應(yīng)基地內(nèi)的環(huán)境肌理,營造一種與山水環(huán)境相結(jié)合的,、充滿詩意的大學校園空間,,成為構(gòu)思的主要出發(fā)點。
2. 海洋地質(zhì)地貌
海洋地貌,?是指海盆,,海溝,海嶺,,大陸架,,大陸坡什么的嗎,還有海底火山,,海底山脊什么的沙漠,,就是沙丘,沒什么了,,要是荒漠的話就復雜了,,包含好多東西濕地,概念:包括陸地上天然的和人工的,,永久的和臨時的各類沼澤,、泥炭地、咸,、淡水體,,以 及低潮位時6米水深以內(nèi)的海域。 最近好多人問各種詭異的問題,,我想知道這是地理的練習題嗎,,題目也太大了,讓人無從說起
3. 海洋地貌的基本類型
1,、大陸架: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
2,、大陸坡:大陸坡介于大陸架 和大洋底之間;
3、大陸基:是大陸坡坡麓附近各種碎屑堆積體的聯(lián)合體總稱,;
4,、大洋中脊:是指貫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脈系列,;
5、海洋盆地:是在海洋的底部有許多低平的地帶,,周圍是相對高一些的海底山脈,。
4. 海洋地形地貌
臺灣的地形特點:山高水急河短、島多海岸線長,,外帶幾個平原與盆地,。
臺灣只有3600平方公里,山地面積達70%,,可耕地面積只有25%,,所以,臺灣這個島是多山的,。
臺灣地型狹長,,在這小小的島上,有五條山脈,,超過3000米的山頭有435個,,不過,一般能稱為山的則是268個,。你能想像嗎,?這么小的島上3000米的山有那么多。
也就因為山多,、山高,,因此河流就短,因為很快的流到平地,,然后就流到大海了,,沒有多少腹地留給河流。而臺灣一年的雨量2500公厘以上,,就像2019/7/19號,,高雄市幾個區(qū)一天的雨量就達到120毫米以上,兩天就可以把一年的雨量下到1/10了,,所以,,雨來得又急又快,河道馬上就暴漲,、淹水,,但,,3-5天,沒了,!河道又變成石頭河床,。這就是山高水急河短。
不過,,臺灣還是有幾個平原作為糧倉的,,臺灣最大的是嘉南平原,這是南臺灣最大的平原,,其他在高屏,、宜蘭、花東縱谷也都有河水的沖積平原,,給臺灣很好的黑土,,種植出非常高級的稻米。
臺灣自己是島,,臺灣海峽里的澎湖大小有一百多個島,,因此島多海岸線長,好的深水港不多,。
臺灣最慕名的盆地當然就是臺北了,,大臺北(臺北市+新北市)就是臺北盆地,其次是南投縣是另一個盆地,。另外,,桃園、新竹,、苗栗一直到新北的林口,,是臺地與丘陵地型。
這個寶島,,地型是非常的豐富多元的,!
5. 海洋地貌模型
海洋地形被分為四種:
1.大陸架:大陸架是濱臨海岸,向海緩斜的淺海地帶。陸架外緣水深多為100到200米,這里坡度發(fā)生明顯轉(zhuǎn)折,下延為陡斜的大陸坡,。
2.海溝:海溝是位于海洋中的兩壁較陡,狹長的,水深大于5000米的溝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到10000米以上,。
3.海盆:海盆是在海洋的底部有許多低平的地帶,周圍是相對高一些的海底山脈,這種類似陸地上盆地的構(gòu)造叫做海盆或者洋盆。它是大洋底的主體部分,。
4.海嶺:海嶺又稱海脊,有時也稱“海底山脈”,。
6. 海洋地貌學PDF
由于印度洋海底地貌的錯綜復雜,所以除了洋底中部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臺之間分布著許多海盆,。
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
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向北延伸,,一般高于兩側(cè)海盆1300~2500m,平均寬度達800km左右,。
在印度洋海底,,由于被一些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就形成了中脊裂谷表現(xiàn)為時斷時續(xù),。所以,,印度洋海嶺看上去形態(tài)崎嶇破碎。
此外,,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地區(qū)延伸,,進而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嶺,高度較大,,繼續(xù)向西北延伸,,進入亞丁灣和紅海。
中印度洋海嶺從羅德里格斯島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嶺,,經(jīng)愛德華太子群島,,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至圣波爾島向東南連接東南印度洋海嶺,,再向東連接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和東太平洋海嶺,。因此,印度洋海嶺是海底地貌顯著的特征之一,。 構(gòu)造帶是印度洋海底除了中脊海嶺外,,另一種地貌形式。這些構(gòu)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jīng)0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
它北起北緯10°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南至南緯3l°的斷裂海嶺,,長約5000km,,東西寬約150~250km。由于它沿著東經(jīng)90°分布,,故又叫東經(jīng)90°海嶺(或卡彭特海嶺),。印度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為下列三個海域:
第一,東部海域區(qū),。
這個海域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cè)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
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恒河水下沖積錐所掩蓋的斯里蘭卡深海平原,。
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連接著深海溝,而東南部則被海嶺,、海丘和海臺分割,,形成復雜的海底地貌。
第二,,西部海域區(qū),。
這個海域的海底地貌最為復雜,海嶺和島嶼將其分割,,主要分為索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區(qū),。這個海域的海底地貌比較簡單,主要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 印度洋大陸的地貌特征是大陸架的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
此外,,大陸隆或海臺較多且分布較廣也是印度洋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
印度洋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質(zhì)堆積于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
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臺和莫桑比克海臺,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臺,。
在澳大利亞沿岸有??怂鼓己E_和納徹臘利斯特海臺。
在印度半島的西側(cè)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臺,。
正是因為這些海臺形成印度洋大陸地貌有著顯著的特點,。
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是印度洋氣候的明顯特征。我們知道,,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熱帶,、亞熱帶范圍內(nèi),因而廣闊的海域受氣溫的影響而變化,氣溫的分布也隨緯度的改變而變化,。因此,,形成印度洋明顯的氣候特征。
7. 海洋地貌的成因
01
海底主要地貌類型
l 從大陸邊緣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為大陸架,、大陸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陸架:分布在大陸邊緣的淺海地區(qū),。
l 大陸坡:分布在大陸架的外緣,。洋盆、海溝,、海嶺分布在大洋底,。
02
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l 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大洋底部地殼是不斷生成——擴張——消亡的過程,,是地幔中物質(zhì)對流的結(jié)果。洋中脊是地殼的誕生處,,新洋殼不斷生長,,隨著地幔物質(zhì)的對流向兩側(cè)推開,海底不斷擴張形成洋盆,。
l 板塊構(gòu)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構(gòu)成的,,形成六大板塊。板塊內(nèi)部相對穩(wěn)定,,很少發(fā)生變形,,板塊邊界則是全球最活躍的構(gòu)造帶。
l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在交接處碰撞,,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向大陸板塊俯沖至地幔,,洋殼在高溫作用下融為巖漿,。
l 板塊的俯沖帶動洋底下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溝,。如太平洋西部的馬里亞納海溝
l 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形成島弧或海岸山脈,。如亞洲東部的庫頁島,、日本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等
l 在陸地上會形成海岸山脈,,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脈、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脈,。如果是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都比較堅硬,,則形成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碰撞產(chǎn)生的,。
03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guī)律
l 板塊在進行碰撞擠壓,,板塊邊界處于消亡狀態(tài)。如果是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擠壓,,一軟一硬,,在海上就會形成深海溝,,;在海陸交界處會形成島弧或弧形列島,,;
04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規(guī)律
l 板塊在進行碰撞擠壓,,板塊邊界處于消亡狀態(tài),。如果是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擠壓,一軟一硬,,在海上就會形成深海溝,,;在海陸交界處會形成島弧或弧形列島,,,;
05
不同海區(qū)海水溫度隨水深的變化規(guī)律
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陽輻射首先到達海水表面,,海水導熱率又很低,,海水的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遞減,只是在表層海水以下,,海水溫度隨水深變化不大,,特別是1000米以下的水溫變化很小,經(jīng)常保持著低溫狀態(tài),。
06
海洋表層鹽度的分布規(guī)律
l 鹽度按緯度呈“馬鞍形”分布的規(guī)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歸線附近最高,,中緯度海區(qū)又隨緯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緯度海區(qū)最低。概括地說,,亦即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qū)分別向兩側(cè)的高緯度和低緯度遞減,。
07
海氣的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海-氣間的水分交換過程:海洋通過蒸發(fā)作用,,向大氣提供水汽,。大氣中約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jié),,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從而實現(xiàn)與海洋的水份交換,。海洋的蒸發(fā)量與海水溫度密切相關(guān),,一般來說,海水溫度越高,,蒸發(fā)量越大,。因此,低緯度海區(qū)和有暖流流經(jīng)的海區(qū),,海面蒸發(fā)旺盛,,空氣濕度大,降水也較豐富,,?!g的水分交換也較為活躍。
海-氣間的熱量交換過程:海洋吸收了到達地表太陽輻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熱量儲存在海洋表層,。海洋再通過潛熱、長波輻射等方式儲存的太陽輻射能輸送給大氣,。可以說,,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熱量儲存庫,。海洋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受海洋表面水溫的影響,水溫高的海區(qū),,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多,。
與陸地相比,海洋增溫慢,,冷卻也慢,,從而調(diào)節(jié)著大氣溫度的變化。一方面,,海洋的氣溫變化有滯后效應(yīng),。例如,海洋對太陽輻射季節(jié)變化的影響要比陸地晚一個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氣的溫度變化比較和緩。海洋影響較大的地區(qū),,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較小,。生活在沿海地區(qū)的人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海洋對大氣溫度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獨馔ㄟ^長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轉(zhuǎn)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運動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氣環(huán)流和大洋環(huán)流,。大氣環(huán)流和大洋環(huán)流驅(qū)使著水分和熱量在不同地區(qū)的傳輸,,從而維持地球上水分和熱量的平衡。
08
厄爾泥諾,、拉尼娜現(xiàn)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南美西海岸(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xiàn)象,。
厄爾尼諾的發(fā)生機制正好相反,當赤道太平洋信風持續(xù)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層的冷水上翻作為補充,海表溫度進一步變冷,,從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與厄爾尼諾交替出現(xiàn),但其發(fā)生頻率要低于厄爾尼諾,。例如,,80年代以來僅發(fā)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爾尼諾發(fā)生頻率的一半,。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以環(huán)赤道太平洋地區(qū)最為顯著。在厄爾尼諾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均出現(xiàn)干旱,,而從赤道中太平洋島南美西岸則多雨,。許多觀測事實還表明,厄爾尼諾事件通過海氣作用的遙相關(guān),,還對相當遠的地區(qū),,甚至對北半球中高緯度的環(huán)流變化也有一定影響。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xiàn),,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gòu)成一種循環(huán),在厄爾尼諾之后接著發(fā)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后也會接著發(fā)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fā)生頻率要高于拉尼娜,。
09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chǎn)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fā)釋放出的地球內(nèi)能或熱帶風暴引發(fā)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guī)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yè),、海洋石油生產(chǎn)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yīng)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l 由月亮和太陽的引力驅(qū)動,以及地─月─日系統(tǒng)轉(zhuǎn)動和地球自轉(zhuǎn)的影響,,海水呈現(xiàn)周期性的上下波動,,這種波動稱作潮汐。潮汐對航海等海上活動以及近岸生態(tài)有著直接影響,。
8. 海洋地貌學學生在學校都干什么
海底是一個神秘而陌生的世界,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海底是一個光線非常微弱的環(huán)境,,以至于海洋中的大多數(shù)生物都不具備正常的視覺能力,,它們依靠其他的感官來感知周圍環(huán)境和獵物海底還存在非常高的壓力,對于人類來說是無法承受的,,而且還有海底火山,,沉船遺址等等海底的探索是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和意義的,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地球,,發(fā)現(xiàn)新的生物物種,,同時也可以為人類生產(chǎn)所需的化學物質(zhì)和能源來源提供新的可能性,所以需要投入更多的科技設(shè)備和注意力去探索海底的世界
9. 海洋 地貌
海洋,,地理名詞,,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tǒng)一的水體。
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類飲用只占2%。
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