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寧都會同鄉(xiāng)書記
全縣有12個鎮(zhèn):
梅江鎮(zhèn),、青塘鎮(zhèn),、長勝鎮(zhèn),、黃陂鎮(zhèn),、固村鎮(zhèn),、賴村鎮(zhèn)、石上鎮(zhèn),、東山壩鎮(zhèn),、洛口鎮(zhèn)、小布鎮(zhèn),、黃石鎮(zhèn),、田頭鎮(zhèn)。
12個鄉(xiāng):竹笮鄉(xiāng),、對坊鄉(xiāng)、固厚鄉(xiāng),、田埠鄉(xiāng),、會同鄉(xiāng)、湛田鄉(xiāng),、安福鄉(xiāng),、東韶鄉(xiāng)、肖田鄉(xiāng),、釣峰鄉(xiāng),、大沽鄉(xiāng)、蔡江鄉(xiāng),。
2. 寧都會同鄉(xiāng)黨委書記
田埠鄉(xiāng)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東南部,北緯26°23',東經(jīng)116°11',東接石城縣小松鎮(zhèn),琴江鎮(zhèn),西連固厚鄉(xiāng),南接固村鎮(zhèn),北與湛田鄉(xiāng),會同鄉(xiāng)毗連,有田埠,馬頭兩個圩鎮(zhèn),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在田埠圩,距縣城38公里.全鄉(xiāng)版圖面積165.13平方公里,現(xiàn)有人口2.6萬余人,。
3. 寧都縣會同鄉(xiāng)有多少人口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國姓?!皸睢笔翘柕囊馑?,由“木”和“昜”組成?!澳尽敝阜錾?,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chǎn)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懷化楊氏
始祖明則公,北宋年間由關(guān)西遷江西泰和鵝頸大丘趙州橋梅丁坳,。三世祖首選遷貴州銅仁府,;首達(dá)遷靖州蒔竹縣九宕梆洞,首達(dá)生七子:正金居托口,,正玉居洪江巖頭灣,,正滿居巖里,正堂居新路河,,正福居辰溪木州,,正祿居瀘溪,正壽居常德太平門,。正堂生四子:才穩(wěn)居銅安(銅灣)龍家灣(后改楊家堤),;才廣居臥龍楊氏屋場;才進(jìn)居白巖青山下(黃溪),;才禎居淇灘,。
懷化臥龍楊氏
始祖繼隆公,明永樂年間由江右遷湘,,開基于本省黔陽臥龍鄉(xiāng)(今懷化接龍鄉(xiāng)),。族人多分布在黔陽、溆浦,、辰溪,、湖北來鳳等地。至1948年,,已傳22代,,全族人口達(dá)到20000余人。清乾隆40年(1775)建宗祠于臥龍老屋院,。
黔陽楊氏
始祖克勤公,,諱辛,江西贛州府寧都縣人,,明初自江西寧都從黔寧王開滇,,授武略將軍,世襲云南左衛(wèi)左所千戶,,入官籍,。至十二世文賜,,字聿修,歷仕安徽安慶府,,以孫官贈中憲大夫,,家黔陽,是為遷湖南祖,。十四世兆李,,字仲燮,號夢蓮,,乾隆舉人,,仕河南汝州直隸州知州,有政績,,晚歸省垣,,為清戲劇家。同懷兄兆杏,,字春暉,,號晴園,歷仕湖北通山縣知縣,,署漢陽府鹽捕通判,,為官清廉,致仕時一文不名,。
沅陵楠木鋪楊氏
始遷祖庚七公,,明永樂元年(1403)自江西萬安縣百家村拔軍下屯而卜居于此。
沅陵清浪楊氏
明洪武2年(1369)辟土開疆,,大移豫章稠民,始祖木慶公自江西遷常德,,后移辰州,。四世孫汝玉偕弟定居清浪。
溆浦陽和坪楊氏
始遷祖徽猷公,,原籍江西吉水縣,。宋建隆3年(962)同其甥劉滔徙溆浦陽和坪。
溆浦小水田楊氏
始遷祖顯英公,,原籍江西泰和縣,。后周顯德中,由進(jìn)士任諫官,,宋初棄職徙溆浦小水田,。
溆浦小橫垅楊氏
始祖士貞公,原籍江西泰和縣,,明初駐防貴州,,旋徙溆居桃山,。明永樂2年(1404),其子鐮,、銘,、釗等復(fù)以屯田徙居小橫垅。清宣統(tǒng)年間,,與張,、賀、李諸姓相約,,屯田不許賣出外姓,。
溆浦楊家坪楊氏
始遷祖圣經(jīng)公,原籍江西清江縣,,明嘉靖時徙溆浦楊家坪,。子二賢斐、賢征,。
溆浦虎皮溪楊氏
始遷祖通金公,,原籍瀘溪,清初徙溆浦虎皮溪,。
溆浦七家村楊氏
始遷祖伏麒公,,原籍武岡州,初奉其母遷居黔陽,,后由黔陽徙溆浦七家村,。
溆浦橋江楊氏
始遷祖壽香公,清同治10年(1871)自江西豐城縣徙溆浦橋江,。
麻陽楊氏
自芷江遷入麻陽,。字派:國誠廉治啟隆文,世慎潔白光前烈,。
麻陽文昌閣毛坪楊氏
自堯市溝水溪遷此,。字派:圣朝達(dá)丹西,直通昌光秀,,天啟學(xué)進(jìn)世,,國正永長春。
麻陽庫屯楊氏
明永樂元年(1403)自江西遷江口石垅溪,,生四子,,長、次居庫屯,,三子遷貴州,,四子遷苗鄉(xiāng)。
新晃楊氏
始遷祖虎威公,字朝纘,,明洪武初年由會同縣四洞鄉(xiāng)移居晃縣琴堂鄉(xiāng)同古,。族人分布在楚、黔,、滇,、蜀等地。至1948年,,已傳29代,,全族人口12000余人。支祠在登豐鄉(xiāng)橙村街頭,。
新晃中寨侗族楊氏
始祖天應(yīng)公為再思公十二世孫,。天應(yīng)公高祖總公,曾祖壽公因避元亂,,散住八閩豫章,,承襲遂絕。祖鳳公由江西泰和移居武陵龍陽(今漢壽),,父康公,,叔父寧公徙居城步縣羅蒙寨,復(fù)徙靖州飛山,。天應(yīng)公于明洪武23年生于飛山,。明永樂年間天應(yīng)公又徙居新晃中寨出云洞,三傳至再權(quán)公,,字文炳,,再權(quán)公子四:正音、正曾,、正宗,、正潤,四房于1914年合修族譜,。清乾隆57年(1792)建祠于高枧村,,清道光29年(1849)建新祠于中寨。字派:再正通光昌勝秀,,承先宗序順天長,世遵清德風(fēng)標(biāo)遠(yuǎn),,學(xué)紹名儒手澤芳,,祖述善謀詒燕翼,憲章偉烈振麟祥,,相傳宏作群英炳,,代起人文藝苑香。
芷江楊氏
1. 始遷祖通一公,,明永樂2年(1404)由江西豐城縣株樹巷洪橋頭因避兵旱之災(zāi)遷此,。
2. 始遷祖文政,、文才、文斌,,明洪武末年由江西豐城縣朱氏巷遷此,。
會同楊氏
1. 遷湘始祖景伍公,元至正年間自江西泰和奉旨征苗,,落籍靖州,,其子于明洪武間徙居會同。族人分布在萬壇背,、城八甲,、豐山、和平等地,。明末清初建總祠于縣城內(nèi),。至1948年,已傳20代,,丁口1508人,。
2. 始祖達(dá)公,江西金谿人,,元大德間勅千戶,,出任云南,秩滿過會同而卜居安一里吉巢村,。
3. 始遷祖昌遠(yuǎn)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豐城宦湘,定居會同,。
會同高椅村楊氏
始祖通碧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大丘中排屋基,其孫昌國公于宋末元初攜子盛隆,、盛榜徙楚之靖城,,旋隆、榜二公徙會同水一里瓦窯平,。盛榜公子四:廷秀,、廷茂、廷先,、廷科,,秀、茂二公徙居會同水二里高椅村,。秀,、茂房族譜始修于清嘉慶11年(1806),光緒3年(1877)二修。本族名人楊柳青,,道光進(jìn)士,。舊派:廷進(jìn)再政通光昌盛(循環(huán)使用)。乾隆間重訂派語:廷進(jìn)再政通,,光昌盛世宏,,國運(yùn)榮其遠(yuǎn),家聲吉慶同,,繼承思祖澤,,萬代永興宗。
靖州大山腳楊氏
譜稱始祖再興公仕宋征苗,,由武岡,、城步遷靖,至昌景公再遷山腳,。至清光緒34年(1908),,已傳21代。
靖州小開楊氏
始祖為隋時越王侗弟楊明,,官中書,,鎮(zhèn)楚南,生有三子:進(jìn),、全,、榮。榮之子福生俊,,俊生虎,、彪、龍三子,,龍即遷居靖州大由鄉(xiāng)之小開,。
通道江口太陽坪楊氏
始遷祖大傘公,明洪武年間從江西吉安泰和縣遷徙此,。
通道楊氏
始遷祖進(jìn)昌公,,明洪武初年由江西泰和縣宦湘,開基于通道縣中心鎮(zhèn),。族人分布在高寨,、黃強(qiáng)、竿子溪,、大經(jīng)流溪,、寨老、楊家屯,、黃土屯等地,。至1948年,已傳23代,,全族人口1200余人,。宗祠在縣城中山街。
瀘溪楊氏
始遷祖士龍公,,明宣德初年由江西吉水縣官湖南瀘溪典史,,開基于瀘溪縣武溪鎮(zhèn)。族人分布武浦兩鎮(zhèn)及忠孝,、和平,、仁義等鄉(xiāng)。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2000余人,。宗祠在縣城上西街上坊十甲楊家巷。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
在新版排行中位列第6位
中國那么大,,楊氏那么多
4. 寧都縣會同鄉(xiāng)鄉(xiāng)政府
地名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是各地社會活動和經(jīng)濟(jì)發(fā)展的“活化石”。地名的得名來自各種因素,,有的地名來源于社會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有的地名與歷史和地理地貌有關(guān),有的與神話傳說有關(guān),。寧都這么大,,你了解你家鄉(xiāng)的地名嗎?
寧都縣名由來
寧都三國孫吳嘉禾五年(236)建縣,,初名陽都縣后改為新都,西晉太康元年為揭陽與陂陽縣,,南朝時因境內(nèi)有太平里改為寧都并在北部設(shè)虔化縣。隋朝合并寧都虔化兩縣,,縣名為虔化,,南宋時期朝廷因虔州多匪患,為祈求地方太平虔化為寧都,,之后寧都之名未曾變更,。
梅江鎮(zhèn)
梅江鎮(zhèn)原名雪竹坪(系翠竹叢生的荒坪,竹筍表皮有層白粉,,俗稱雪竹),,隋朝開皇年間移虔化縣治于此,后為歷代縣治州治之地,。建國前曾稱城廂鎮(zhèn)和五賢鎮(zhèn)(紀(jì)念古代孫氏五賢),,建國后稱為城關(guān)鎮(zhèn),1983年更名梅江鎮(zhèn),,因梅江為寧都最大河之緣故,。梅江東源曾有青梅林,,故稱梅嶺,因此將河流命名為梅江(川),。
竹笮鄉(xiāng)
竹笮又名竹笮嵊(ying),因為古時此地栽種竹蔗盛產(chǎn)蔗糖,,歷史悠久,蔗形狀如竹古稱竹蔗,,因屋場建設(shè)與小山嵊上,,得名竹蔗嵊,后諧音寫成竹笮,。
青塘鎮(zhèn)
青塘原名清溪,,后辟建圩場,因四面環(huán)山,,中洼如塘,,蔚藍(lán)青秀,故改稱青塘,。清溪何氏最早進(jìn)入青塘開基,,其次進(jìn)入青塘的是孫氏,于北宋后期由寧都縣城遷徒于此,。而謝氏卻在明朝初期從興國竹子壩遷徒于此,。
肖田鄉(xiāng)
肖田為蕭田之簡化稱呼,因蘭陵蕭氏于北宋年間從樂安遷移至此墾天建村而得名蕭田,,后逐漸發(fā)展成圩場,。
東韶鄉(xiāng)
東韶在凌云山之東,溪流縱橫,,水網(wǎng)密布,,地勢低洼潮濕,因此得名東潮,,后雅稱為東韶,。東韶駐地為琳池圩,因四面環(huán)山,,中間平坦形似池沼,,小何瀠洄,聲如琳玉而得名,。
洛口鎮(zhèn)
洛口鎮(zhèn)因地處上東江和上西江匯合口壩地中,,原名龍口鎮(zhèn),后以“二水合流匯梅川之口”改名洛口,。
小布鎮(zhèn)
小布原名小浦,,因建村于小何匯合口土丘邊,溪水環(huán)繞,,松柏蒼翠,,風(fēng)景綺麗,,得名小浦,1949年后改稱小布,。
黃陂鎮(zhèn)
黃陂鎮(zhèn)原名璜陂,,廖鑾當(dāng)年開發(fā)之時,為建村挖了許多黃荊樹蔸,,所以就叫這里為“黃荊蔸下”。后來,,廖鑾與楊筠松有次來到南溪沙灘上漫游,,發(fā)現(xiàn)沙灘邊緣的淺水中露出一扁平而又光滑如璜的大石頭。楊筠松贊嘆說:“此璜也,!”廖鑾接著說:“水中有璜,,此乃璜溪?!焙髞?,本為溪名的“璜溪”逐漸取代了“黃荊蔸下”而變成了地名。隨著朝代更替和方言的衍變,,用方言說“璜溪”已不順口,,加上此處河汊縱橫、陂塘眾多,,到了清朝,,就慢慢被大家叫成了“璜陂”。
蘇區(qū)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軍將“璜陂”改成了“黃陂”,。紅軍長征后,又恢復(fù)為“璜陂”,,直到上世紀(jì)60年代更名黃陂,。
大沽鄉(xiāng)
大沽因此地溝壑深長,溪水湍急,,舊稱大沽溪,,鄉(xiāng)因此溪而得名。
東山壩鎮(zhèn)
東山壩因村莊建于梅江東岸小山腳壩地中而得名,。境內(nèi)大布張屋為虔化縣舊縣治,。
釣峰鄉(xiāng)
釣峰原名龍門,因一面靠巍峰聳立的朝山,,三面小何瀠洄,,呈釣鉤狀,故名釣峰,,亦稱為雕峰,。
安福鄉(xiāng)
安福村民原將村莊建于河畔壩池中,,時稱老溪壩,因地勢低洼,,常遭遇水淹,,明初遷移至河?xùn)|南岸山腳,以安樂康福之意得名,。
石上鎮(zhèn)
石上因圩場建于石垛上得名石上,。
蔡江鄉(xiāng)
蔡江因蔡姓于唐朝建村于溪水旁而得名。
湛田鄉(xiāng)
湛田因宋姓在清澈小河邊墾田建村而得名,。
會同鄉(xiāng)
會同原名沙洲壩,,后有周姓遷移于此發(fā)展成圩場,至乾隆年間多大幾十間商鋪云集,。每逢農(nóng)歷四月初一各行業(yè)相約聚會,,唱戲半月,同慶老官神生日,,故名會同,。
田埠鄉(xiāng)
田埠原名高壩頭,后有村民在河岸田邊建有??磕痉ぶ穹さ男〈a頭,,改名田埠。
賴村鎮(zhèn)
賴村原名賴水里,,因賴姓于唐朝時期從虔化縣遷移至此而得名賴水里,,后改稱賴村。
固厚鄉(xiāng)
固厚原名固口,,因古姓最早在此建村,,以古姓根基深厚之意命名。
田頭鎮(zhèn)
田頭原是一片荊棘叢生小丘,,后被黃姓開墾為良田,,相繼在田畈北頭建村坊而得名田頭。
長勝鎮(zhèn)
長勝地勢平坦開闊,,農(nóng)田常常遭遇水淹,,故沿河岸田塍筑有長提,得名長塍,,至南宋,,林茂糧豐,人丁興旺,,且水陸交通便利成為集鎮(zhèn),,雅稱長勝。
黃石鎮(zhèn)
黃石又名黃石罐,,因位于黃石巖背面,,地形低洼似罐,,得名黃石罐,后簡稱現(xiàn)名,。
固村鎮(zhèn)
固村劉姓村民為防水患,,沿河筑提,取名固村,。
對坊鄉(xiāng)
對坊原名戴坊,,戴姓于南宋于此開基建村,后成為圩場,,名為戴坊圩,,后因方言近音而寫成對坊。
5. 寧都縣會同鄉(xiāng)名人
一,、受命禁煙
道光十八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入廣州查處禁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廣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延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zé)令轉(zhuǎn)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并具結(jié)保證今后永不夾帶鴉片,。
但外商拒絕交出,經(jīng)過堅決的斗爭,,挫敗英國駐華商務(wù)監(jiān)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dāng)眾銷毀,。
二、放眼世界
他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他提出為了改變軍事技術(shù)的落后狀態(tài)應(yīng)該制炮造船的意見,;他親自主持并組織翻譯班子,翻譯外國書刊,,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dāng)時中國官吏的“參考消息”。
適應(yīng)當(dāng)時對敵斗爭和對外交涉的需要,,著人迅速編譯了《國際法》,,這在中國國際法學(xué)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它標(biāo)志著西方國際法著作開始正式傳入中國,,,標(biāo)志著近代國際法開始在我國應(yīng)用于對外交涉,,標(biāo)志著中國近代國際法學(xué)史的開端,。
三、治理水利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1831年12月25日),,林則徐擢升東河河道總督,。到任后,林則徐立即補(bǔ)修治水方面的知識,,驗催河工,,保持質(zhì)量,處分辦事不力之官員,,下令檢驗河堤料垛,。
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折中表示:“周歷履勘,總于每垛夾檔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寬丈尺,相其新舊虛實(shí),,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計束,,按束以稱斤,,無一垛不量,亦無一廳不拆,。
四,、安定陜西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林則徐任陜西巡撫后,,便上書皇帝,,宣稱陜西“ 東北毗連晉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紛歧,,奸究易于出沒。如佩執(zhí)兇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為民害” 。并表示決心要把“ 除暴安良” ,、“ 嚴(yán)緝捕以靖地方”,,作為接任陜西巡撫后的“ 首務(wù)” 。
到是年底,,由于林則徐積極督剿,,在關(guān)中東部各縣,以及陜北的安塞等縣,又相繼緝獲146 人,,其中明確稱為“ 刀匪” 的有46人,, 均從嚴(yán)懲處 。對林則徐積極鎮(zhèn)壓刀客的行動,, 道光帝朱批“ 所辦甚好”,,大加贊賞。
五,、防衛(wèi)新疆
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shí)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rèn)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fā)現(xiàn)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qū),。
于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zhàn)”,有備無患,。他還領(lǐng)導(dǎo)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yōu)榧o(jì)念他的業(yè)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
6. 寧都縣會同鄉(xiāng)衛(wèi)星航拍圖
01
醋果子炒大腸
醋果子炒大腸雅稱炒東坡,。取豬大腸洗凈切成段,,用本地的一種特殊酸菜即醋果子作為主要配料,再加其它佐料爆炒而成,,其特點(diǎn)是色澤素雅,,味道酸美,入口滑嫩,,是一道頗具地方風(fēng)味的佳肴,。菜名更是因蘇軾喜愛而改名“醋果子炒東坡”。
02
贛州小炒魚
明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xué)家王陽明一生喜愛美食,愛食魚,。一次,,廚子炒魚時誤把陳醋當(dāng)作了料酒烹入魚肴,卻不料王陽明吃后贊嘆此菜色澤金黃,,質(zhì)感外酥里嫩,,別具一格。這無心插柳的一道菜,隨后演變?yōu)橼M南經(jīng)典菜肴之代表作,。
03
南康荷包胙
相傳乾隆年間,,南安府有位名士戴衢亨,每次外訪都把帶回來的大塊燜肉用荷葉包裹起來蒸熟給母親吃,。戴衢亨考取狀元后,,為了答謝鄉(xiāng)親父老,他命廚子將大塊燜肉改良后,,款待大家,,眾人品嘗后贊不絕口,于是這道菜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
04
陽明湖胖魚頭
陽明湖胖魚頭,,因湯中魚肉形似珊瑚而得名,主材為陽明湖野生大鳙魚,,魚頭熬湯,,魚肉剁茸加入濃湯中煲熟。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鳙之美在于頭”,,俗語云“魚頭三錢參”,,民間也一直有吃魚頭滋補(bǔ)走好運(yùn)的說法。
05
三鮮豬血
很久以前屠夫殺豬一般選在凌晨四,、五點(diǎn)鐘,,殺完豬調(diào)制好豬旺再取三鮮(小腸、豬肝,、精肉)一鍋燴,,煮煮先吃不抵工錢不計費(fèi),權(quán)當(dāng)夜宵俗話說“嘗鮮”,。
06
酸酒鴨
有定南客家“第一菜”美譽(yù)的“定南客家酸酒鴨”(又名酸辣鴨),,其制作技藝在定南縣域內(nèi)傳承至今最少已有300多年歷史,成為了定南客家民間手工技藝的一枝獨(dú)秀,。
07
客家釀豆腐
客家人由中原遷往江西,、廣東、福建,、臺灣等地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來到南方,沒有面粉,,交通不便,,吃不到中原一帶人們最喜歡吃的餃子了。于是,,客家人創(chuàng)造性地把餃子餡釀入豆腐里面,,便有了客家人最喜愛吃的“客家釀豆腐”。
08
利村牛肉
主料是牛肉,輔料是薯粉,、姜片,、蒜片、豬油,、鹽,、味精、料酒,、小米椒,、香麥葉。把牛肉切片,,腌制好鹽味,;鍋放豬油,先后下鍋姜,、蒜,、小米椒、香麥葉,、牛肉爆炒香,,同時調(diào)好味加醬油,放小許料酒,,翻炒幾下淋明油即可,。
09
四星望月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陳奇涵同志曾以此菜和其它四小菜招待毛澤東主席,,毛主席稱其為“四星望月”,,從此,“四星望月”載入了中國名菜譜,,進(jìn)入了人民大會堂國宴,,成了興國人民接待尊貴客人的一道名菜,。
10
寧都三杯雞
“三杯雞”源于寧都,,從前有相依為命母子二人,母病重,,奄奄一息,。兒孝,討雞一只,、米酒一杯,、鹽一把、油一匙摻,,炭火燉熟喂母,,引官廚尋香而來,得其祥而返。曰三杯雞此乃孝義雞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