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的水溫
海水溫度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太陽輻射,,因此低緯度海區(qū)水溫高,,高緯度海區(qū)水溫低,,高低之差可達30℃,。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達19.1℃,,印度洋次之,,達17.0℃,,大西洋最低,為16.9℃,。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5℃,2000米處為2~3℃,,深于300D米處為1~2℃,。占大洋總體積75%的海水,溫度在0~6℃之間,,全球海洋平均溫度約為3.5℃,。海水溫度還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guī)則變化,。海水溫度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zhì)、鑒別洋流的基本指標,。研究海水溫度的時空分布及其變化規(guī)律,,不僅是海洋地理學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對漁業(yè),、航海,、氣象和水聲等學科也有重要價值。
溫度:溫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shù)值的標尺叫溫標,。它規(guī)定了溫度的讀數(shù)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國際單位為熱力學溫標(K)。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的其他溫標有華氏溫標(°F),、攝氏溫標(°C)和國際實用溫標,。從分子運動論觀點看,溫度是物體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溫度是大量分子熱運動的集體表現(xiàn),,含有統(tǒng)計意義。對于個別分子來說,,溫度是沒有意義的,。根據(jù)某個可觀察現(xiàn)象(如水銀柱的膨脹),按照幾種任意標度之一所測得的冷熱程度,。
2. 海洋水溫與水深的關系
在海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渦動熱傳導,,使 1克海水蒸發(fā),把它化為同溫度的蒸汽所需的熱量,,稱為海水的蒸發(fā)潛熱(L),。海水的蒸發(fā)潛熱和純水相差甚微;一般不必考慮鹽度的差別,但要考慮它和溫度的關系。在0°C與30°C之間,,L與水溫T的關系為
L=596-0.529T(卡/克)
平均而論,,大洋凈輻射收入的90% 用于蒸發(fā)。
3. 海洋水溫預報
海邊冬季降溫慢,,不冷,。反而同緯度的其他陸地地區(qū)相比溫度要高。
海水吸收熱量的本領要比陸地強得多,輻射到海洋上的太陽熱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過海水的波動,把熱量存貯在海洋內(nèi)部,。
這樣,,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海洋里的溫度也不會驟然升高,。與同緯度的陸地相比,,海洋里溫度的變化要小得多。到了冬季,,雖然太陽輻射減少了,,但海洋里所貯存的大量熱量開始穩(wěn)定地釋放出來,于是,,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溫度比同緯度的其他陸地地區(qū)要高,。
4. 海洋的水溫差距大嗎
南極和北極的溫度相差20度左右。
南極和北極溫度相差20度左右的原因如下:
1,、南極屬于大陸,,而北極地區(qū)是海洋,,即使是同樣的太陽輻射,,陸地夏季溫度高于海洋,而冬季低于海洋,,所以導致南極和北極相差20度左右,。
2、南極大陸出現(xiàn)的極晝時間比北極短,,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zhuǎn)時軌道是橢圓有關,,同時造成了在南極的夏季,雖然處于近日點,,但是反射率太大,,實際的有效輻射非常有限;而南極的冬季,,地球處于遠日點,極夜的天數(shù)增多,,即使太陽能輻射到的地區(qū),獲得的太陽比北極更少,,從而導致南極和北極的溫度相差20度左右,。
3、南極大陸為冰川覆蓋,,反射率大,,即使在極晝時期,大量的太陽輻射被反射回太空。
4,、.南極大氣中水汽的含量比較低,,大氣的保溫作用弱,加上南極強烈的極地東風,,使得這里溫度極低,,從而和北極溫度相差20度左右。
5. 海洋的水溫變化一般在多少度之間
海水溫度
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
海水溫度是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水溫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
海水溫度(sea-water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熱力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洋學上一般以攝氏度(℃)表示,測定精度要求在±0.02℃左右,。海水溫度體現(xiàn)了海水的熱狀況,。太陽輻射和海洋大氣熱交換是影響海水溫度的兩個主要因素。海流對局部海區(qū)海水的溫度也有明顯的影響,。在開闊海洋中,,表層海水等溫線的分布大致與緯圈平行,在近岸地區(qū),,因受海流等的影響,,等溫線向南北方向移動。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一般是隨深度之增加而降低,,并呈現(xiàn)出季節(jié)性變化,。
分布規(guī)律
1、表層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規(guī)律
(1)海水表面平均溫度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從低緯向高緯遞減,。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所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2)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特點:海水表面溫度受季節(jié)影響,、緯度制約以及洋流性質(zhì)的影響,。
2、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
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是:隨深度增加而遞減,。表層海水到1000米,,水溫隨深度增加而迅速遞減,1000米以下,,水溫下降變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層受太陽輻射影響大,在海洋深處受太陽輻射和表層熱量的傳導,、對流影響較小,。
世界海洋的水溫變化一般在-2℃—30℃之間,其中年平均水溫超過20℃的區(qū)域占整個海洋面積的一半以上。經(jīng)直接觀測表明:海水溫度日變化很小,,變化水深范圍從0—30米處,,而年變化可到達水深350米左右處。在水深350米左右處,,有一恒溫層,。但隨深度增加,水溫逐漸下降(每深1000米,,約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處,溫度達到2°—-1℃,。
影響因素
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
(1)緯度:不同緯度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則溫度不同。全球海水溫度分布規(guī)律:由低緯度海區(qū)向高緯度海區(qū)遞減,。
(2)洋流:同緯度海區(qū),,暖流流經(jīng)海水溫度較高,寒流流經(jīng)海水溫度較低,。
(3)季節(jié):夏季海水溫度高,,冬季海水溫度低。
(4)深度:表層海水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遞減,,1000米以內(nèi)變化較明顯,,1000米——2000米變化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溫狀態(tài),。
6. 海洋的水溫一般在
大洋表層水溫特點主要受大洋洋面上氣溫的影響,,大洋表層水溫的分布和變化過程基本與洋面氣溫一致。大洋表層水溫日變幅一般不超過0.5℃,,年變幅比日變幅大,但也只有幾度,。太平洋表層水溫為19.37℃,,比世界大洋表層平均水溫(7.54℃)高出近2℃,是最溫暖的大洋,。
太平洋表面水溫分布隨緯度增高而降低,。在赤道附近年平均水溫為25—28℃,南北緯10°—20°之間為25—26℃,,南北緯40°—50°之間為5—10℃,。水溫變化除受緯度影響外,還受海陸分布,、洋流運行,、海上氣象、入海河水溫度等影響。2月和8月表層水溫分布狀況,,就綜合反映這種影響,。
8月,整個北太平洋的表層水溫在零度以上,,最高溫度在中美附近,,水溫為29℃或更高。赤道附近為26—28℃,。最低溫度在阿留申群島附近(6—8℃),。因受寒、暖流的影響,,在40°N以北的水溫,,西部低于東部,東西溫差達10—18℃,。40°N以南的水溫,,西部高于東部,東西溫差為6—7℃,。8月在60°S以北水域溫度在零度以上,,水溫隨緯度自高緯向低緯逐增。在40°S以南,,水溫變化在0—12℃之間,。30°S附近,太平洋西部水溫高于東部,,東西岸溫度相差達10℃左右,,10°S附近,東西溫差達11—12℃,??傊?月的南太平洋,,東西兩岸水溫差異隨緯度降低而增大(圖11-4),。
2月在北太平洋,大部分水域的水溫在零度以上,,最低處在千島群島附近(0—2℃),。中緯海區(qū),東西溫差達8℃左右,,低緯海區(qū)東西溫差為2—4℃,。在南太平洋,60°S以北都在零度以上,,赤道附近可達28℃,。
根據(jù)太平洋表層水溫分布圖,,太平洋的水溫變化有如下的特點:
1)由于太平洋面位于低緯熱帶海域的面積最廣,冬夏大部分水域溫度都在零度以上,,其中年平均表層水溫高于25℃的海域面積為66×106km2,,約占整個洋面的35%;水溫高于20℃的面積為96×106km2,,約占整個洋面53%,。因此,使洋面年平均水溫高于其他大洋,,成為世界上最溫暖的海洋,。
2)太平洋受太陽輻射熱的影響,水溫自低緯向高緯遞減,,等溫線分布呈明顯的緯向地帶性,。南太平洋洋面遼闊,受陸地影響較小,,水溫分布的緯向地帶性規(guī)律比北太平洋更明顯,。
3)受大洋環(huán)流性質(zhì)的影響,沿岸海域發(fā)生局部增溫或降溫,,使南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水
表層海水平均溫度(℃)
緯度
北太平洋 南太平洋
0—10 27.02 26.01
10—20 27.27 25.86
20—30 22.82 22.78
30—40 20.12 17.44
40—50 12.64 12.44
50—60 8.19 5.43
60—70 - -0.17
>70 - -0.86
域以北的大洋東西岸發(fā)生水溫差異,。一般在赤道以南熱帶海域至40°N以南,西暖東寒,,40°N以北,,西寒東暖。局部增,、降水溫使與緯度平行的等溫線走向產(chǎn)生彎曲和偏斜,。
4)太平洋面赤道橫貫,北太平洋水域大于南太平洋,,因此,,北部接受太陽輻射的面積大。加上北太平洋為陸地環(huán)抱,,僅通過狹窄的白令海峽與北冰洋聯(lián)接,,使北方冷水團的影響受到限制,所以北太平洋比南太平洋表面水溫高1—2℃,,全大洋高溫中心多分布在北太平洋(表11-2)。
5)大洋西部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亞洲大陸,,沿岸季風發(fā)育,。季風一方面助長沿岸洋流勢力加強;另一方面使沿岸大陸注入海洋的徑流具有季節(jié)變化特點,,促使沿岸水溫具有夏高冬低,,冬夏溫差大的特點,。
大洋鹽度主要受大氣降水和蒸發(fā)的影響。太平洋表面的大量降水降低了海水的鹽度,,特別是在赤道帶和中緯西風環(huán)流帶鹽度最低,。在亞熱帶,鹽度最高(35.5—35.6‰),。因為這里降水少,,蒸發(fā)強烈。太平洋表層水的鹽度分布特點是:
1)赤道附近最低,。在赤道逆流區(qū)有一低值帶,,鹽度一般在34—34.5‰;南北緯20°處鹽度最高,,這一高鹽區(qū)的中心鹽度都在35.5‰,;然后鹽度又隨緯度增加而降低,最低值在高緯海區(qū),。
2)在亞熱帶高鹽區(qū)與極地之間,,有一鹽度隨溫度很快減少的區(qū)域,南半球45°—50°之間尤為明顯,,鹽度的經(jīng)向梯度很大的現(xiàn)象是由大洋環(huán)流造成的,。這里鹽度略低于34‰。
3)極地寒帶海區(qū),,由于受融冰影響,,暖季表面鹽度較低,一般都在30‰左右,。
4)寒暖流交匯處鹽度梯度大,,這是因為寒暖流鹽度差值大,尤其在太平洋的西北部表現(xiàn)得很突出,。
大洋表層水的密度隨溫度和鹽度而變化,,因此影響溫度和鹽度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密度的分布和變化。隨著緯度的增高,,密度增大,。赤道地區(qū)溫度很高,鹽度很低,,因而表層水密度很小,,約1.023。亞熱帶海區(qū)鹽度雖然很高,,但溫度也很高,,所以水的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左右,。極地海區(qū)由于溫度很低,,所以密度最大,。在南極海區(qū),密度可達1.027以上,。在有洋流的地方,,水的密度的梯度很大。
7. 海洋的水溫跟洋流有什么關系
在高緯度地區(qū),,海面溫度一般是海面低,,往下的海水溫度相對較高,比如南極,、北極地區(qū),;在赤道和低緯度地區(qū),由于海水吸收太陽的輻射熱,,因此海面海水的溫度最高,,越往下越低。
當然,,有很多因素影響到海水的溫度,,比如海底火山的活動會導致深海海底的海水處于高溫。 此外,,洋流的運動也會造成海水溫度的巨大差異,,著名的暖流比如墨西哥暖流灣流、北大西洋暖流,、黑潮,、對馬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莫桑比克暖流…… 寒流比如親潮(千島寒流),、北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亞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魯寒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寒流等等,。
海水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總的來說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的深度與溫度的關系上存在著三層典型的結(jié)構(gòu):上層為混合層,,深度為20~200米,,此層中溫度是均勻變化的;其下一層叫溫躍層,,此層溫度急劇下降,;最下一層位于溫躍層下,海水的溫度較平穩(wěn)地下降,。
海水會小于零度,但是:第一,,水是熱的不良導體,這點我們都已經(jīng)知道了,;第二,,水的比熱容是地球上最大的物質(zhì),降溫和結(jié)冰要放出巨大的熱,;第三,,降溫時,溫度是從海面上開始下降的,,那么降到海底要有非常多的水來降溫,,第四,深層海水的壓強非常大,導致了水的體積要縮小它會使海水更不容易結(jié)冰,。
8. 海洋的水溫變化
海水溫度的變化,,主要取決于太陽輻射,因此低緯度海區(qū)水溫高,,高緯度海區(qū)水溫低,,高低之差可達30℃。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達19.1℃,印度洋次之,,達17.0℃,,大西洋最低,為16.9℃,。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5℃,2000米處為2~3℃,,深于300D米處為1~2℃,。占大洋總體積75%的海水,溫度在0~6℃之間,,全球海洋平均溫度約為3.5℃,。海水溫度還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guī)則變化。海水溫度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zhì),、鑒別洋流的基本指標,。研究海水溫度的時空分布及其變化規(guī)律,不僅是海洋地理學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對漁業(yè),、航海,、氣象和水聲等學科也有重要價值?! 囟龋簻囟龋╰emperature)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shù)值的標尺叫溫標,。它規(guī)定了溫度的讀數(shù)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國際單位為熱力學溫標(K),。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的其他溫標有華氏溫標(°F),、攝氏溫標(°C)和國際實用溫標。從分子運動論觀點看,,溫度是物體分子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溫度是大量分子熱運動的集體表現(xiàn),含有統(tǒng)計意義,。對于個別分子來說,,溫度是沒有意義的。根據(jù)某個可觀察現(xiàn)象(如水銀柱的膨脹),,按照幾種任意標度之一所測得的冷熱程度,。
9. 海洋的水溫在多少度之間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達19.1℃,,印度洋次之,達17.0℃,,大西洋最低,,為16.9℃。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5℃,,2000米處為2~3℃,深于300D米處為1~2℃,。占大洋總體積75%的海水,,溫度在0~6℃之間,全球海洋平均溫度約為3.5℃,。海水溫度還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guī)則變化,。海水溫度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zhì)、鑒別洋流的基本指標。研究海水溫度的時空分布及其變化規(guī)律,,不僅是海洋地理學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對漁業(yè)、航海,、氣象和水聲等學科也有重要價值,。
10. 海洋水溫在垂直方向上,上層和下層截然不同
從物理角度來說,因為陸地以砂石為主,,比熱小,;而海水的比熱大,,白天二者吸收相同的熱能,陸地溫度升高得多,。因此陸地上的氣溫比海洋高,。反之,晚上陸地降溫也比海洋快和多,。
從地理角度說,,是因為海陸熱力性質(zhì)的差異。以及風帶氣壓帶的影響等等,。,。。其實是一回事,,說法不同,。因素很多了,主要是比熱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