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溫度范圍
海水的冰點是一個不確定的溫度。因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鹽,,所以海水冰點的變化與海水鹽度和密度有密切的關系,。當鹽度達到24.695的時候,,海水最大密度值的溫度和冰點的溫度一樣,,都是-1.332℃,。
海底海水的最低溫度是2℃至4℃(這時海水的密度最大,,即海水最深處),某些火山口處的深海熱液噴泉雖然高達300℃~400℃,,但噴出1米多后就迅速冷卻,。
2. 海洋溫度最高值
海水溫度
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
海水溫度是反映海水熱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水溫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
海水溫度(sea-watertemperature)是表示海水熱力狀況的一個物理量,,海洋學上一般以攝氏度(℃)表示,,測定精度要求在±0.02℃左右。海水溫度體現了海水的熱狀況,。太陽輻射和海洋大氣熱交換是影響海水溫度的兩個主要因素,。海流對局部海區(qū)海水的溫度也有明顯的影響。在開闊海洋中,,表層海水等溫線的分布大致與緯圈平行,,在近岸地區(qū),因受海流等的影響,,等溫線向南北方向移動,。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一般是隨深度之增加而降低,并呈現出季節(jié)性變化,。
分布規(guī)律
1,、表層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規(guī)律
(1)海水表面平均溫度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從低緯向高緯遞減。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所獲得的太陽輻射熱量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2)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特點:海水表面溫度受季節(jié)影響、緯度制約以及洋流性質的影響,。
2,、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
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是:隨深度增加而遞減。表層海水到1000米,,水溫隨深度增加而迅速遞減,,1000米以下,水溫下降變慢,。其原因主要是海洋表層受太陽輻射影響大,,在海洋深處受太陽輻射和表層熱量的傳導、對流影響較小,。
世界海洋的水溫變化一般在-2℃—30℃之間,,其中年平均水溫超過20℃的區(qū)域占整個海洋面積的一半以上,。經直接觀測表明:海水溫度日變化很小,變化水深范圍從0—30米處,,而年變化可到達水深350米左右處,。在水深350米左右處,有一恒溫層,。但隨深度增加,水溫逐漸下降(每深1000米,,約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處,溫度達到2°—-1℃,。
影響因素
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
(1)緯度:不同緯度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則溫度不同。全球海水溫度分布規(guī)律:由低緯度海區(qū)向高緯度海區(qū)遞減,。
(2)洋流:同緯度海區(qū),,暖流流經海水溫度較高,寒流流經海水溫度較低,。
(3)季節(jié):夏季海水溫度高,,冬季海水溫度低。
(4)深度:表層海水隨深度的增加而顯著遞減,,1000米以內變化較明顯,,1000米——2000米變化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溫狀態(tài),。
3. 海洋溫度分布圖
首先,,決定海洋表面水溫的主要因素是大洋輻射,由于地球在橢圓軌道上公轉,,使得一年中南北半球在遠離赤道的地區(qū)所受到的太陽輻射量不同,,北半球大于南半球。原因是:不管是在近日點還是在遠日點,,在同緯度,、同太陽高度角的條件下,太陽輻射強度是相同的,。但由于地球在近日點附近的速度大于遠日點附近的速度,,因此一年中相同緯度受太陽照射的時間北半球比南半球多。
其次,,海水溫度與洋流有很大的關系,,北半球有強大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暖流的注入,增加北半球海水的溫度,,而南半球海域無暖流匯入,。而且北半球的陸地阻礙了北冰洋冷水的流入,,北半球海域只有千島寒流和東格陵蘭寒流匯入。但南半球海域有廣泛的極地寒流匯入,,
再次,,南極每年有大量的浮冰進入南半球的海域,使南半球的海水溫度降低,,相比之下,,北半球來自北極的影響相對要小的多。在南北半球各存在著一個西風漂流,,在北半球西風漂流是暖流,,而在南半球是寒流。
最后,,大部分的大陸板塊相遇在北半球,,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使海底火山活動頻繁,,大量的巖漿從地幔中涌出,,帶出大量熱量。但在南半球海底火山噴發(fā)的次數要少得多,。海水從地幔中獲取的熱量,,北半球要比南半球多。
由于以上的原因,,同緯度北半球海水溫度要高于南半球
4. 海洋溫度范圍是多少
表層海水隨晝夜和季節(jié)變化,;中層海水的溫度受洋流影響;深海包括海溝溫度受地質環(huán)境影響,,都不一樣,。幾百米以下海水溫度變化就不大了,平均三四度上下一兩度,。
足夠高壓強下水當然會變成固態(tài),。只要壓強管夠,溫度幾百度都可以結冰,。
5. 海洋溫度變化圖
海水的溫度決定于輻射過程,、大氣與海水之間的熱量交換和蒸發(fā)等因素。大洋中水溫為 -2℃至30℃,;深層水溫低,,大體為-1℃至4℃。大洋表層年平均水溫:太平洋最高,,為19.1℃,;印度洋次之,為17.0℃;大西洋最低,為16.9℃,。三大洋平均表層水溫為17.4℃,,比近地面年平均氣溫14.4℃高3℃??梢姾Q笫菧嘏?。北冰洋和南極海域最冷,表層水溫為-1.7℃至-3℃,。
大洋表層水溫的分布主要決定于太陽輻射和洋流性質,。等溫線大體與緯線平行,低緯水溫高,,高緯水溫低,,緯度平均每增高1度,水溫下降0.3℃,。北半球大洋的年平均水溫均高于同緯的南半球,北半球的水溫平均高于南半球3.2℃,。
海洋水溫在垂直方向上,,上層和下層截然不同。上部在1000~2000米的水層內,,水溫從表層向下層降低很快,,而2000米以下則水溫幾乎沒有變化。大致在南,、北緯 45°之間,,海水水溫的垂直分布可分三層:①混合層,一般在大洋表層100米以內,,由于對流和風浪引起海水的強烈混合,,水溫均勻,垂直梯度小,。②溫躍層,,在混合層以下和恒溫層以上,水溫隨深度增加而急劇降低,,水溫垂直梯度大,。③恒溫層,在溫躍層以下直到海底,,水溫一般變化很小,,常在2~6℃間,尤其在2000~6000米深度區(qū),,水溫為2℃左右,,故稱恒溫層。
大洋中表層水溫日變化很小,日較差通常在0.4℃以下,。沿岸海區(qū),,日較差達3~4℃以上,。大洋表層水溫的年變化,以北半球論,,最高在8~9月,最低在2~3月,。最高、最低水溫的出現時間均比陸地上最高,、最低氣溫出現的時間滯后,。大洋水溫的年變化幅度因緯度而異,在赤道和熱帶海域年較差小,,一般只2~3℃;在溫帶海域年較差大,可達10℃左右,;在寒帶海域年較差又縮小,一般只2~3℃,。整個海洋表層水溫以波斯灣最高,,達35.6℃;北冰洋最低,,為-3℃,;相差38.6℃,遠小于近地面空氣的極值溫差133℃。
6. 海洋 溫度
水越深越冷,。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達19.1℃,,印度洋次之,,達17.0℃,大西洋最低,,為16.9℃,。
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5℃,,
深度2000米處為2~3℃,,
深于3000米處為1~2℃。占大洋總體積75%的海水,,溫度在0~6℃之間,。
世界海洋最深處,是太平洋上的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達到11034米,,為于菲律賓附近,是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下俯沖后形成的,。平均深度約是3347米,。
深海是一個高壓、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通常溫度只有2℃(極少數海底受地熱的影響水溫可高達380℃),。
7. 海洋溫度范圍是多少度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溫約為17.4℃,其中以太平洋最高,達19.1℃,印度洋次之,達17.0℃,大西洋最低,為16.9℃.水溫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深度1000米處的水溫約為4~5℃,2000米處為2~3℃,深于300D米處為1~2℃.占大洋總體積75%的海水,溫度在0~6℃之間,全球海洋平均溫度約為3.5℃.海水溫度還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guī)則變化.海水溫度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鑒別洋流的基本指標.研究海水溫度的時空分布及其變化規(guī)律,不僅是海洋地理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對漁業(yè),、航海、氣象和水聲等學科也有重要價值.
8. 海洋溫度范圍圖
世界海洋的水溫變化一般在-2℃—30℃之間,,其中年平均水溫超過20℃的區(qū)域占整個海洋面積的一半以上,。
海水溫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變化和不規(guī)則的變化,它主要取決于海洋熱收支狀況及其時間變化,。
經直接觀測表明:海水溫度日變化很小,,變化水深范圍從0—30米處,而年變化可到達水深350米左右處,。
在水深350米左右處,,有一恒溫層。
但隨深度增加,,水溫逐漸下降(每深1000米,約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處,,溫度達到2°—-1℃。
海水溫度是海洋水文狀況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常作為研究水團性質,,描述水團運動的基本指標。
9. 海洋溫度受什么影響
同一緯度地區(qū)海洋雖然與陸地接收的太陽光熱相同,,但由于海洋比陸地散熱慢,,沿海地區(qū)常年溫度較高,變化較小,,等溫線大致同緯線平行,。
而同緯度的陸地區(qū),由于陸地同海洋相比,,吸收熱量快,,散熱也快,溫度年際變化大,,等溫線變化比較明顯,,向南北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