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海洋的資料
海洋中的資源極為豐富,擁有地球上80%的生物資源,,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供人類食用,,其食物總量超過陸地上食物總量的1000多倍,海洋中總漁獲量每年可達8400萬噸,,至少可養(yǎng)活300億人口,。海洋中有著人類十分稀缺的礦產(chǎn)資源:石油和天然氣占全球的1/3以上,目前的開采量已達6~7億噸,,占世界石油總產(chǎn)量的1/4以上,,而這只是剛剛開始;海洋蘊藏有3萬億噸富含錳,、銅,、鈷、鎳等的多金屬結(jié)核礦,;此外,,還有許多新的礦藏不斷被發(fā)現(xiàn)。整個海洋中的礦物總量也超過陸地的1000多倍,。激蕩不停的海洋是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能源,,潮汐能和波浪能可用來發(fā)電。在全球性淺水危機來臨時,,它還是被寄予厚望的淡水源泉(海水淡化),。
2. 地球的海洋面積是多少
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tǒng)一的水體,。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類飲用只占2%。
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3. 地球的海洋有哪些
世界有四大海
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四大洋是地球上四片海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總稱,。也泛指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海洋面積為36100萬平方公里,,太平洋占49.8%,,大西洋26%,印度洋20%,,北冰洋4.2%,。
世界有十大湖
里海、蘇必利爾湖,、維多利亞湖,、休倫湖、密歇根湖,、坦噶尼喀湖,、貝加爾湖、大熊湖,、馬拉維湖、大奴湖,。里海為世界第一大湖泊,,面積約386400平方公里,相當(dāng)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平方公里)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平方公里)還大出51%,。其它湖泊均為淡水湖,蘇必利爾湖是世界第二大湖泊,、最大的淡水湖,,面積約82414平方公里,。
4. 地球海洋的介紹
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tǒng)一的水體,。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類飲用只占2%,。
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5. 地球海洋資源
海洋的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0.8%,。
地球總面積約為5.10072億平方千米,,其中約29.2%(1.4894億平方千米)是陸地,其余70.8%(3.61132億平方千米)是水,。
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
平方公里
,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類飲用只占2%,。6. 地球的海洋主要分布在哪個半球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的海陸分布極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看地球上的海陸分布,。
大陸:即地球上面積寬廣而完整的陸地,。地球上一共有6塊大陸,,分別是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其中,,亞歐大陸包括亞洲和歐洲兩大洲。
半島:是指伸入海洋或湖泊陸地,,一面與大陸相連,,其余三面被水環(huán)繞。大的半島主要受地質(zhì)構(gòu)造斷陷作用而形成,,如中國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等,。此外,,由于沿岸泥沙流攜帶泥沙由陸向島堆積,或島嶼受海浪侵蝕使碎屑物質(zhì)由島向陸堆積,,逐漸使島與大陸連接,,形成陸連島,中國山東省的芝罘島就是這樣一個島,。從分布情況看,,世界上大部分半島都分布在大陸的邊緣地帶。
島嶼:島嶼是指散布于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環(huán)水,、高潮時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陸地,。在狹小的地域集中2個以上的島嶼,,就把它們稱為“島嶼群”,列狀排列的群島稱為“列島”,。而如果一個國家所有國土都坐落在一個島上,,那么這個國家就被稱為島國。
7. 地球的海洋圖片
地球的海洋比陸地大的原因: 這是地球長期以來的地殼運動所造成的結(jié)果.陸地有高有低,有大盆地有大高原,總的來說低陷的陸地面積比高地的面積相對大.而液態(tài)水就總往低處流,于是在低洼的陸地就慢慢積聚海水而形成海洋. 適中決定了地球的表面溫度,從而保證了液態(tài)水存在的可能.而地球體積和質(zhì)量適中保證了水蒸氣不會脫離地球的引力,從而使地球上的水不會逃逸到宇宙中. 至于水的來源,經(jīng)典的看法是通過火山運動從地球內(nèi)部排出來了,但也有研究認(rèn)為彗星,尤其是主要成分是水的彗星,對原始海洋的形成貢獻也很大.
8. 地球海洋的由來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里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xué)還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lián)系著,。
現(xiàn)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云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zhuǎn),,一邊自轉(zhuǎn),。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jié)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云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nèi)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dāng)內(nèi)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nèi)的物質(zhì)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nèi)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于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jié)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nèi)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fā),,噴出巖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fā)生頻繁,,后來漸漸變少,慢慢穩(wěn)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zhì)分化,,產(chǎn)生大動蕩,、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jīng)過冷卻定形之后,,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fēng)干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yīng)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于一體;濃云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jié)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于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fēng),,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fā),,反復(fù)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巖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于海水中,。經(jīng)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咸水,。同時,,由于大氣中當(dāng)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chǎn)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chǎn)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jié)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jīng)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zhì)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9. 地球海洋資料簡介
海洋——地球之心
海洋生物最開始是單細胞生物,,慢慢演變沿岸的魚類可以上岸活動長腳,有的適應(yīng)了陸地,,進入?yún)擦?,再慢慢演變成各種型別的生物,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基本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從海上進化而來的,。
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
綠色植物光和作用的附屬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
由于超過了呼吸作用的消耗,所以地球的氧氣主要靠綠色植物們提供,,同時他們有的也吸收了一些其他有害氣體,。所以稱之為地球之肺.
紙和一次性筷子都是用木頭做的,必定要砍伐森林,從而破壞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減少了就會導(dǎo)致溫室效應(yīng).
10. 地球中的海洋
當(dāng)然不是,這要從地球的形成說起,。
大約在45億年前,,一些氣體、塵埃、冰粒等物質(zhì)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了地球的雛形,,這個雛形只有一千米的大小,與茫茫宇宙相比,,非常小,。但就是這個“小地球”不停地旋轉(zhuǎn),吸收聚集著周圍的其他物質(zhì),,經(jīng)過上千萬年的積累,,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地球的大小。但是當(dāng)時的地球和現(xiàn)在的地球完全不一樣,。
地球剛形成的時候,,總是會受到來自宇宙中各種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再加上地球內(nèi)部放射性元素產(chǎn)生了很多熱量,,以致于當(dāng)時的地面上到處都是噴發(fā)的火山和流動的熔巖,,地球基本是一個被熔巖覆蓋著的大火球。等到撞向地球的小行星減少了,,地球表面的溫度降低了,,巖漿慢慢固化、結(jié)塊,,形成了坑坑洼洼的原始地殼,。
↑原始地殼的形成過程(從左到右:遍地的巖漿-巖漿逐漸冷卻-坑坑洼洼的原始地殼)
伴隨著巖漿噴出的,是大量的氣體和塵埃,,由于質(zhì)量比較輕,,這些氣體逐漸上升,因為地球引力包裹在地球外層,,久而久之形成了原始的大氣層,。原始大氣層中的各種物質(zhì)混合在一起發(fā)生各種化學(xué)和物理反應(yīng),使得大氣層開始降雨,。這些雨水在地殼的低洼處流淌,,最后順著地勢匯聚到一起,大約在35億年前,,形成了原始海洋,。
質(zhì)量輕的氣體上升-原始大氣層-降雨
↑原始海洋的形成過程(從左到右):巖漿噴出
質(zhì)量重的巖漿、塵埃下沉-原始地殼-積水-原始海洋
所以原始地球不僅有海洋,,也有陸地,。
——以上內(nèi)容參考米萊童書《生命簡史》
11. 簡述地球海洋的形態(tài)特征
1、氣溫年變化與日變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觀測不到日變化,。年變化的極值一般比大陸后延1個月,,如最冷月為2月,最暖月為8月,。在高緯地區(qū)最冷月還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秋季暖于春季,。
2,、降水量的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降水日數(shù)多,,但強度小,。云霧頻數(shù)多,濕度高,。
3、在熱帶海洋多風(fēng)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與中國南海是臺風(fēng)生成和影響強烈的地區(qū),。熱帶風(fēng)暴(包括臺風(fēng))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氣象災(zāi)害。
4,、多云霧天氣,,濕度大。多數(shù)臨近海洋的大陸地區(qū),,都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西歐沿海地區(qū)是大陸上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區(qū)。大陸氣候?qū)Ρ群Q笮詺夂虻奶攸c是夏日涼爽,,冬天不冷,,日溫差小,所以那里是消暑的好地方,。大陸性氣候,,氣候干燥,冬冷夏熱,,氣溫的年,、日較差都比較大。大陸性氣候夏日炎熱不同的氣候,,主要取決于地表面性質(zhì)的不同,。海洋和陸地的物理性質(zhì)有很大差異,在同樣的太陽輻射下,,它們增溫和散熱的情況大不相同,。海水吸收熱量的本領(lǐng)要比陸地強得多,輻射到海洋上的太陽熱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過海水的波動,把熱量存貯在海洋內(nèi)部。這樣,,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海洋里的溫度也不會驟然升高。與同緯度的陸地相比,,海洋里溫度的變化要小得多,。到了冬季,雖然太陽輻射減少了,,但海洋里所貯存的大量熱量開始穩(wěn)定地釋放出來,,于是,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溫度比同緯度的其他陸地地區(qū)要高,。因此,,海洋猶如一個巨大的溫度自動調(diào)節(jié)器,使附近地區(qū)的氣溫形成了冬暖夏涼的特點,。在遠離海洋的大陸腹地,,由于得不到海洋的調(diào)節(jié),氣溫的年,、日較差要比沿海地區(qū)大得多,。臺灣海峽中的平潭島,年平均氣溫日較差4.9℃,,比大陸上的福建永安小5.5℃之多,。在我國西部內(nèi)陸的許多地方,氣溫日較差一般都在20-25℃之間,,而在吐魯番盆地,,氣溫日較差則達50℃。此外,,在氣溫的年際變化方面,,沿海地區(qū)和內(nèi)陸地區(qū)也有較大差別。我國南海諸島全年最熱月份的平均氣溫只有28-29℃,,而處于內(nèi)陸的重慶,、長沙、南昌等都高達34-35℃以上,。海洋性氣候氣溫變化和緩,,春天姍姍來遲,夏天消退也較慢,,春天的氣溫一般低于秋季的氣溫,。相反,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春來早,,夏去也早,,春溫高于秋溫。受海洋氣團和暖濕氣流的影響,,海洋性氣候年降水量多,,一年中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且以冬季降水較多,;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少,,一年中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不均勻,且以夏季降水為最多,。由于海陸分布對氣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在同一緯度帶內(nèi),在海洋條件下和在大陸條件下的氣候具有顯著差異,。前者稱為海洋性氣候,,后者稱為大陸性氣候。區(qū)別海洋性氣候與大陸性氣候的指標(biāo)很多,,最主要表現(xiàn)在氣溫和降水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