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大氣區(qū)環(huán)境特征
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肉湯,,其中所含物質(zhì),不斷相互作用,,經(jīng)過極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生命
一般指約在46億年前剛從太陽星云形成的地球。初生的地球,,在繼續(xù)旋轉(zhuǎn)和凝聚的過程中,,由于本身的凝聚收縮和內(nèi)部放射性物質(zhì)(如鈾、釷等)的蛻變生熱,,溫度不斷增高,,其內(nèi)部甚至達到熾熱的程度,于是重物質(zhì)就沉向內(nèi)部,,形成地核和地幔,,較輕的物質(zhì)則分布在表面,形成地殼,。初形成的地殼較薄,,而地球內(nèi)部溫度又很高,因此火山爆發(fā)頻繁,,從火山噴出的氣體,,構成地球的還原性大氣。水是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原始地球的地表溫度高于水的沸點,,所以當時的水都以水蒸氣的形態(tài)存在于原始大氣之中,。地表不斷散熱,水蒸汽被冷卻又凝結成水,。以后地球內(nèi)部溫度逐漸降低,,地面溫度終于降到沸點以下,于是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降落到地球表面低凹的地方,,就形成了江河、湖泊和海洋,??茖W家稱那時的海洋為原始海洋。原始海洋鹽分較低,,而有機物質(zhì)卻異常豐富,。當時由于大氣中無游離氧,因而高空中也沒有臭氧層阻擋,,不能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所以紫外線能直射到地球表面,成為合成有機物的能源,。此外,,天空放電、火山爆發(fā)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間的宇宙射線,,以及隕星穿過大氣層時所引起的沖擊波等,也都有助于有機物的合成,。但其中天空放電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為這種能源所提供的能量較多,又在靠近海洋表面的地方釋放,,在那里它作用于還原性大氣,,所合成的有機物質(zhì),很容易被雨水沖淋到原始海洋之中,,使原始海洋富含有機物質(zhì),,成了“生命的搖籃”。
2. 海洋大氣的特點
海洋科學這個專業(yè)本科不好就業(yè),基本是搞研究的,沒毅力學下去就不要湊熱鬧了,如果你有信心學好,做好準備讀研,那就來吧,現(xiàn)在海大09級男女比例5:3,還行吧,。 本專業(yè)是海大王牌,保研率高,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出國機會相對較多 ,。 碩士畢業(yè)還是很不錯的。
3. 海洋大氣區(qū)環(huán)境特征是什么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洋,。大西洋古稱阿特拉斯海,它起源于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名叫阿特拉斯大力士神。
從地理位置來看,,大西洋位于歐洲,、非洲與北美、南美之間,。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極洲,西南以通過合恩角的經(jīng)線(西經(jīng)67°)與太平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厄加勒斯角的經(jīng)線(東經(jīng)20°)與印度洋為界。大西洋包括屬海的面積為9431.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8655.7萬平方公里,;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327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2336.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735.9米,。目前,,已知大西洋最大深處為9218米。
自19世紀以后,,人類已經(jīng)開始進入對海洋學調(diào)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diào)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zhàn)者”號(1872~1876),、“發(fā)現(xiàn)”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diào)查等,。這些海洋學調(diào)查研究對大西洋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大西洋,,人們開始著手于聯(lián)合研究、實驗等多方面,。比如,,人們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lián)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和法摩斯計劃等專題調(diào)查和海上現(xiàn)場試驗,。這樣以來,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在大西洋自然環(huán)境中,,大陸棚面積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布于歐洲和北美洲沿岸。此外,,大西洋自然環(huán)境還包括氣候特征,。
大西洋地處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并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jīng)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jīng)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jīng)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
從整體來看,大洋東西狹窄,、南北延伸,,輪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長約1.6萬公里,。大西洋在赤道區(qū)域,,其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有2400多公里,。
大西洋東西兩側(cè)的岸線大致平行,。南部岸線平直,內(nèi)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nèi)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布于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因此,,大西洋在開闊洋面上的島嶼比較少,。
大西洋是幾個大洋中入海河流域面積最廣的,其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圣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里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扎伊爾河)、尼日爾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由此可見,,大西洋的入海河流域面積較為廣泛。
從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方面來看,通常以北緯5°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此外,,大西洋的北半球陸界要比南半球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300公尺,,其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征是有一條縱貫南北呈S形的海嶺,,寬達1610公里,,稱為大西洋中脊,它是環(huán)球海嶺(72450公里)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脊兩側(cè)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間,。北大西洋有北亞美利加海盆、圭亞那海盆(西側(cè))和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東側(cè)),。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側(cè))和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東側(cè)),。這些海盆充分說明了大西洋海底地形。
大陸棚面積比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占11.1%,,大陸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qū)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島嶼,。由此可以看出,,整條海嶺蜿蜒呈S形,將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
從東西海盆來看,,東海盆要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000米,。我們知道,,西海盆較深,其深海溝大部分在西海盆內(nèi),。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里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南端,,布韋島以南是一片水深達5000米的地區(qū),,被稱為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南桑威奇海溝,,其深度達8428米,。然而,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在大西洋東部地區(qū),,特別是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
4. 海洋的大氣環(huán)境效應
人類在石油的開采,、煉制,、儲運和使用過程中都會將許多石油泄漏入海洋,。
石油進入海洋一方面粘附于海岸,使海灘休養(yǎng)地,、風景區(qū)等沿海環(huán)境被破壞,,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另一方面,,會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
油膜特別是大面積的油膜,,把海水與空氣隔開,,抑制膜下水分的蒸發(fā),使污染區(qū)及其周邊地區(qū)上空干燥,,同時造成海洋與大氣的熱交換減少,,使海水及污染區(qū)上空大氣的年、日溫差變大,,這就是油膜效應,。
5. 海洋大氣環(huán)流
全球平均的緯向環(huán)流看,在對流層里,,最基本的特征是:大氣大體上沿緯圈方向繞地球運行,,在低緯地區(qū)常盛行東風,稱為東風帶,,又稱為信風帶北半球為東北信風,南半球為東南信風,。中緯度地區(qū)則盛行西風,,稱為西風帶。其所跨的緯度比東風帶寬,。西風強度隨緯度增加,。最大風出現(xiàn)在30°—40°上空的200百帕附近,稱為行星西風急流,。在極地附近,,低層存在較淺薄的弱東風,稱為極地東風帶,。
從全球徑向環(huán)流看,,在南北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平均運動構成三個經(jīng)圈環(huán)流:1.低緯度的正環(huán)流,即哈得來環(huán)流,。在近赤道地區(qū)空氣受熱上升,,在高層向北運行逐漸轉(zhuǎn)為偏西風,在30°N左右有一股氣流下沉,,在低層又分為兩支,,一支向南回到近赤道,,另一支北移。2.中緯度形成一個逆環(huán)流或稱間接環(huán)流,,費雷爾環(huán)流.,。3.極區(qū)正環(huán)流,即極地下沉而在60°N附近為上升,,從而形成一個正環(huán)流,,但較弱,在中緯地區(qū)與低緯區(qū)之間,,則常有極鋒活動,。大氣環(huán)流通常包含平均緯向環(huán)流、平均水平環(huán)流和平均徑圈環(huán)流3部分,。
6. 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及影響
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可以從面積和熱量傳遞兩個方面來考慮:
1、從面積上來說,,海洋面積占地球表面的71%,,陸地占29%,太陽輻射大部分被海洋所吸收,,自然海洋向大氣提供的熱量多,。
2、從熱量傳遞上來說,,海的比熱容大,,為4200焦/升,相對而言相同單位的石頭的比熱小,,所以同樣面積的海洋和陸地受熱所散發(fā)出來的熱量,,海洋要比陸地多。
3,、此外,,海洋上沒有遮蓋(極地除外)可以直接傳遞熱量到大氣;而陸地上還有植被,、建筑物等,,阻擋了地面的熱量輻射。所以說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海洋是大氣的主要水源,,可以從水循環(huán)角度考慮:大氣中的水汽主要來自水域蒸發(fā)和陸地植物蒸騰作用,其中海洋蒸發(fā)的水汽占大部分,。世界海洋每年蒸發(fā)的總量達到450000立方千米,,其中90%的水汽直接在海洋上空凝結,以降水形式返回海洋,,其余約10%的水汽由大氣輸送陸地上空,,凝結降落,,再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返回海洋,周而復始,。所以說海洋又是大氣的主要水源
7. 海洋大氣區(qū)環(huán)境特征有哪些
海氣溫差指的是海水表面溫度與其上空的空氣溫度之間差值,。是海霧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大量的觀測事實表明,,當氣溫高于海面水溫左右時,,霧出現(xiàn)最多。在氣溫高于水溫的情況下,,霧次數(shù)隨著氣溫與水溫差值的增大而逐漸減少,,當差值大于一定值后,霧就很少發(fā)生,。
8. 海洋大氣環(huán)境特點
一項新的研究警告稱,,全球海洋吸收的熱量遠比人們以前認為的要多得多。研究人員指出,,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水體對污染的敏感度可能高于預期,這對IPCC 2014年氣候變化評估構成了挑戰(zhàn),。為此,,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和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小組使用了另外一種不同的技術來測量海洋儲存的熱量。
研究由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資助,。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海洋吸收的熱量比過去估算的要多出60%。
9. 海洋大氣與全球變化
1 陸地和海洋的溫度變化曲線是不同的,。2 原因是陸地和海洋的受熱方式不同,,陸地的受熱主要來自太陽直接輻射,而海洋的受熱主要來自太陽輻射的吸收和大氣的傳遞,,因此它們的溫度變化趨勢有所不同。3 另外,,由于海洋面積較大,,海洋對全球氣候的影響比陸地更加顯著,因此對海洋溫度變化的研究也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