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物種滅絕的危害
1.
鯊魚消失的第一個后果:營養(yǎng)崩潰
2.
鯊魚消失的第二個后果,營養(yǎng)崩潰,。鯊魚雖說是掠食者,但有時候也是海洋其它動物的食物,。比如南非海洋上就經(jīng)常能夠發(fā)現(xiàn)沒有肝臟的大白鯊,,它們遇到了更為強大的虎鯨,成為了后者的食物,??茖W家也曾在大西洋海底觀察到一條白斑角鯊被一條石斑魚吞了,甚至有些章魚在餓了的時候也以鯊魚為食,。鯊魚排出體外的東西也能給海洋植物提供大量養(yǎng)分,,一些遷移的鯊魚,如黑為真鯊它們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之間穿梭,,它們游過的地方一坨坨含氮的養(yǎng)分就會留在海底,,滋養(yǎng)珊瑚礁。舉例來說,,在美國的巴爾米拉環(huán)礁中,,每天在這里游蕩的黑尾真鯊能給礁石提供95千克的氮肥。所以說如果鯊魚消失了,,海洋發(fā)生的第二個變化就是營養(yǎng)鏈條斷裂。
2. 海洋已經(jīng)滅絕物種
毛里求斯多多鳥,,也叫渡渡鳥
3. 海洋動物滅絕的后果
第一次: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事件
時間:古生代奧陶紀末期,,距今4.5至4.4億年前。
主要影響:造成了27%的科,、57%的屬和60-70%的物種滅絕,,是顯生宙第一次大滅絕事件,也是有史以來第二大規(guī)模的滅絕事件,。這是海洋無脊椎動物的災(zāi)難,,腕足類、苔蘚蟲,、牙形蟲,、三葉蟲、筆石類,、雙殼類和棘皮類等類群的大量種類絕跡,。
奧陶紀的霸主:直角石
原始魚類存活了下來,并在這次大滅絕之后開始繁盛,,漸漸取代無脊椎動物主導海洋,。
原因:奧陶紀末期,地球出現(xiàn)了嚴重降溫,,南極冰蓋形成導致海平面下降,,導致淺海區(qū)大面積減少,而淺海是生命賴以生存的,,大量海洋無脊椎動物尤其是底棲種類消亡,。
有專家懷疑這次事件是銀河系內(nèi)一顆超新星爆炸引發(fā)的伽瑪射線暴造成的,但目前沒有有力證據(jù)。
第二次:泥盆紀晚期大滅絕
時間:泥盆紀晚期,,距今3.75至3.6億年前,,可能持續(xù)2000萬年。
主要影響:造成了19%的科,、50%的屬和至少70%的物種滅絕,。海洋無脊椎動物再遭重創(chuàng),三葉蟲,、腕足類,、頭足類和造礁生物中很大一部分種類滅絕。無頜魚類消亡,,盾皮魚滅絕,,“魚類時代”終結(jié)。
泥盆紀的霸主:鄧氏魚
在陸地上,,這次大滅絕沒有阻擋植物和節(jié)肢動物的活躍進化,。由于海洋環(huán)境的極度不適宜,四足動物乘勢登陸,,原始兩棲動物出現(xiàn),,脊椎動物開始搶占陸地。
原因:這次大滅絕應(yīng)歸咎于當時長期的不穩(wěn)定氣候,,冷熱變換迅速,。其中海水缺氧和海平面下降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泥盆紀中期植物非常繁榮,,它們的光合作用抽走了二氧化碳,,導致氣溫驟降和海水缺氧。
第三次: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
時間:二疊紀末期,,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界,,距今2.58至2.52億年前。
主要影響:造成了57%的科,、83%的屬和90-96%的物種滅絕,,其中海洋動物滅絕了96%,陸地動物滅絕了70%,,是有史以來已知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滅絕,。海洋和陸地的無脊椎動物都遭到了滅頂之災(zāi),很多非常成功的無脊椎動物三葉蟲,、造礁生物,、海蕾和紡錘蟲慘遭滅門;其他生物種類銳減,,包括海百合,、腕足動物和陸生蕨類,;只有少數(shù)生物受影響較小,如雙殼貝類,。
二疊紀末大滅絕
這場規(guī)模極大的大滅絕差點將地球打回寒武紀之前的單細胞生物時代,,但對脊椎動物的影響實際較小,海洋里很多種類的魚類活了下來,。這場災(zāi)難對四足動物的最大影響是導致了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改朝換代”,,從合弓動物(哺乳動物的祖先)主導改變?yōu)轵嵝蝿游铮ㄅ佬袆游铮铸垼┲鲗А?/p>
原因:造成這次大災(zāi)變的是峨眉山超級火山爆發(fā)和西伯利亞超級火山爆發(fā),,由此導致了溫室效應(yīng),、酸雨頻發(fā)和海洋缺氧。此外還要考慮到盤古超大陸形成導致的濱海區(qū)域縮小,、氣溫下降和火山活躍,。
第四次: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
時間:中生代三疊紀末期,距今2.01億年前,。
主要影響:造成了23%的科,、48%的屬和70-75%的物種滅絕。這次事件是恐龍時代的黎明,,早期的主龍類,、多數(shù)合弓動物和大型兩棲動物紛紛滅絕,使恐龍在幾乎沒有陸地競爭的情況下接管了陸地世界,。鱷魚接替植龍成為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霸主,直至今日,。原始哺乳動物幸運地活了下來,,它們將被恐龍壓迫1.4億年。
三疊紀末滅絕的植龍類:鑿齒鱷
魚類和海洋爬行動物都有一部分滅絕,,又有一部分出現(xiàn),。魚類的古代種群開始向現(xiàn)生種群轉(zhuǎn)變,現(xiàn)代意義的鯊魚在這次大滅絕后出現(xiàn),。魚龍和幻龍在該事件中滅絕,,蛇頸龍類開始繁盛。
原因:三疊紀末期,,中大西洋超級火山爆發(fā),,噴出的巖漿覆蓋了7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相當于現(xiàn)在整個歐洲,。這次超級火山事件引發(fā)的氣候災(zāi)變就是生物大滅絕的罪魁禍首,。
第五次: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
時間:中生代白堊紀末期,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分界,,距今6600萬年前,。
主要影響:造成了17%的科,、50%的屬和75%的物種滅絕。由于這次大滅絕導致恐龍滅絕和哺乳動物崛起,,而廣為人所熟知,。雖然這次大滅絕是最有名的,但卻不是最嚴重的,,相反,,從滅絕的科的角度來看,這是五次大滅絕中滅絕程度最輕的一次,。
在海洋里,,除海龜以外的所有海洋爬行動物、菊石都消失了,;在陸地上,,非鳥恐龍全部滅絕了。上述動物的絕滅為哺乳動物的發(fā)展騰出了空間,,地球歷史由此進入哺乳動物時代,。鳥類是唯一還活著的恐龍,但它們未能像祖先一樣成為地球的霸主,。
霸王龍和三角龍
原因: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幾十公里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到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處,這是地球有史以來第二大的隕星撞擊事件,,留下的撞擊坑半徑有150公里,。這次撞擊產(chǎn)生的塵埃遮天蔽日,地球連續(xù)幾年,,有的地方甚至十幾年都見不到陽光,,足以導致植物枯萎,整個食物鏈崩潰,,大型動物紛紛餓死,。
4. 海洋滅絕的動物有哪些
人類已知的海洋動物約有21萬種,預(yù)計實際數(shù)量則在這個數(shù)字的10倍以上,,即210多萬種,。根據(jù)IUCN瀕危物種名錄與《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的內(nèi)容,人類已知的當前瀕危海洋動物主要包括:
一,、海鳥或生活環(huán)境與海洋密切相關(guān)的鳥類,,例如白腹軍艦鳥、粉嘴鰹鳥,、短尾信天翁等,;
二、與海洋密切相關(guān)的哺乳類,,例如所有的鯨目種類,,食肉目中的海豹,、海狗、海象種類,,以及海牛目中的儒艮等,;
三、海洋爬行類,,例如海龜科所有種,、部分灣鱷等;
四,、部分瀕危海洋動物與海洋相關(guān)或生活史中一部分時間在海洋中度過的魚類,,例如中華鱘、鰣魚,、部分板鰓亞綱物種(一些鯊魚,、鰩類)、矛尾魚,、藍鰭金槍魚等,;
五、生活在海洋中的一些無脊椎動物,,例如鸚鵡螺,、部分珊瑚蟲等。
除了國際上管理組織和科學機構(gòu)公認的瀕危海洋動物之外,,還有一些國家內(nèi)部認為需要進行保護以防止其被過度開發(fā)維護其管轄范圍內(nèi)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的海洋物種,,也可劃定為瀕危海洋動物。
5. 海洋物種滅絕的危害是什么
地球上原本是陸地被海洋隔開,,形成不同的大陸板塊和多個大小 不一的海洋,。后來地殼發(fā)生了變化,海洋水位下降,,海洋退潮,使海洋變成了陸地,。原本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都被迫來到陸地上生活,,有的因不適應(yīng)陸地的生活而絕滅。比如袋鼠,,原本生活在大洋洲的島嶼上,,結(jié)果地殼發(fā)生了改變,它們就不得不改變生存環(huán)境,,隨著海水的退潮而不斷地遷徙自己的家,,最終它們來到了南美洲,而海洋在這里漸漸干枯了,,就形成了陸地,,袋鼠們也只好生活在陸地上,,它們無法改變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從而也使袋鼠們被迫地改變著原有的各種生活習慣,,而它們在短時間內(nèi)又無法適應(yīng),。 除此之外,它們還會受到比自己龐大動物的威脅,,一些大型的肉食動物便對它們發(fā)起了攻擊,,而且毫不遏制地瘋狂掠奪,這就使得一些動物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了絕滅的現(xiàn)象,。海洋退潮,,也帶來了很多疾病甚至是傳染病,比如痢疾和寄生蟲等傳播性疾病,。一些恐龍在吃了這些攜帶傳染性疫病動物后,,自己也被傳染了病毒。 如果恐龍之間發(fā)生爭斗,,互相廝咬,,不管哪個是勝利者,都會因病毒的侵害而喪命,。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最后恐龍因傳染性病毒的侵害,便在地球上全部滅亡了,,只留下一堆一堆的骸骨,。
6. 海洋生物滅絕帶來的危害
1、巨齒鯊
作為海洋歷史上最大的捕食者之一,,也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鯊魚之一,,在28-150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巨齒鯊在深海中徘徊,,可以長到65英尺長(20米),,比校車還長!
2、滄龍
化石證據(jù)表明,,滄龍的長度可達50英尺(15米),,這使它成為白堊紀最大的海洋捕食者。它們的頭就像鱷魚的腦袋,,兩邊鑲著數(shù)百顆鋒利的牙齒,,甚至可以殺死最精良的敵人。
3,、滑齒龍
一種海洋爬行動物,,長度超過20英尺(6米)。在侏羅紀時期,,它主要生活在歐洲的海洋中,是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動物之一,。據(jù)信,,光是它的下巴就有10英尺長-大約是從地板到天花板的距離,。
4,、長頸龍
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海洋動物,,但它的飲食主要是魚類,,科學家認為它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中度過。它可能有20英尺(6米)長,,人們認為它在近2.15億年前的三疊紀時期還活著,。
5、掠食者魚龍
直到最近才被發(fā)現(xiàn),,近30英尺(9米)長,這是一個早期的魚龍物種,,生活在三疊紀時期,,2.44億年前,,它的發(fā)現(xiàn)使科學家們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迅速恢復有了新的認識,。
6,、海王龍
它是巨大的,,體長超過50英尺(15米),。食肉動物,飲食非常多樣化,。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生活在覆蓋北美的海洋中,在那里,,它們牢牢地處于海洋食物鏈的頂端,長達數(shù)百萬年之久,。
7,、幻龍
只有大約13英尺(4米)長,,是具有侵略性的獵手,。被認為主要是一種埋伏的捕食者,化石證據(jù)表明,,它們生活在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時期。
8,、海霸龍
其名稱從希臘語翻譯為“海神”,這是有充分理由的,。它們是巨大的掠食者,長度可達40英尺(12米),。它作為頂級捕食者,,其統(tǒng)治一直持續(xù)到白堊紀晚期。
9,、達克龍
最早在德國被發(fā)現(xiàn),化石遺骸分布非常廣泛,,從英國到俄羅斯,再到阿根廷,,隨處可見,。長度可以達到16英尺(5米),它獨特的牙齒使科學家們認為它是恐怖統(tǒng)治時期的最高捕食者,。
10、薩斯特魚龍
海洋捕食者,,看起來像現(xiàn)代海豚,,薩斯特魚龍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海洋爬行動物物種,,是一種能長到65英尺(20米)以上的魚龍,,比大多數(shù)其他食肉動物長得多,,主要吃魚,。
7. 海洋物種瀕臨滅絕的現(xiàn)狀
是三葉蟲。
三葉蟲是一種已經(jīng)絕滅了的節(jié)肢動物,,我國早在300多年前,,即明朝崇楨年間就在山東泰安發(fā)現(xiàn)了三葉蟲化石。三葉蟲最早是隨著寒武紀初期的小殼動物群而出現(xiàn)的,,小殼動物群主要是指軟舌螺,、腹足類、單板類,、喙殼類和分類位置不明的一大批個體微?。ㄒ话銉H1-2mm)、低等的軟體動物,,當時的海洋條件已經(jīng)適合于它們生存,,這些動物給三葉蟲帶來了豐富的食源,在那時的海洋中,,三葉蟲還沒有遇到有力的競爭對手,,因此它們橫行霸道,迅速發(fā)展,,整個寒武紀成了三葉蟲的世界,。
8. 海洋滅絕的生物
巨齒鯊 巨齒鯊是地球上咬合力最大的生物,咬合力達到驚人的28噸,,平均體長在18米左右,,體重超過40噸,甚至達到60噸,。旋齒鯊是已滅絕的十大鯊魚中,,造型最為怪異的一個。非常古老的鯊魚種,,生活在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大約在2.5億年前滅絕。
旋齒鯊最大個體體長超過15米,,是那個時代毋庸置疑的頂級掠食者,,丘布特擬噬人鯊,生活在2800萬年前——500萬年前,,是噬人鯊屬的一種,。
丘布特擬噬人鯊體長12.8米,,是鯊魚家族中咬合力僅次于巨齒鯊的掠食者金廚鯊又叫白堊刺甲鯊,生活在82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是當時海洋中的次級掠食者,。
9. 海洋生物滅絕對人類有什么影響
第一種可能:地球在未來會迎來小行星撞擊,正如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一樣,,地球未來也會因為隕星撞擊地球,,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爆發(fā)。
第二種可能:大約4億年之前,,地球上發(fā)生了一場因為伽瑪射線暴所引發(fā)的生物大滅絕時間,,伽瑪射線暴的余暉,如今還存在于宇宙之中,,所以,,未來可能地球也會再次因此而陷入災(zāi)難之中。
第三種可能:科學家觀測,,一個黑洞正在朝著地球的方向前進,當黑洞抵達太陽系,未來不僅是地球,整個太陽系或許都會被黑洞所吞噬,。
第四種可能:太陽風暴抵達地球,伴隨著太陽活動的加劇,,或者太陽活動進入“休眠期”,地球的氣候環(huán)境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生物也極有可能因此而滅絕,。
第五種可能:大規(guī)模的火山爆發(fā),根據(jù)觀測,,黃石超級火山已經(jīng)進入活躍期,而根據(jù)一些數(shù)據(jù)顯示,,科學家們推測如果金星上曾經(jīng)存在生命,,很大原因是因為超級火山爆發(fā),同時,,恐龍的滅絕也與海底火山大規(guī)模爆發(fā)有關(guān),。
第六種可能:溫室效應(yīng)越來越嚴重,,未來200年內(nèi),,人類沒有成功找到遏制溫室效應(yīng)的辦法,,于是,,海平面上升,地球越來越熱,,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全面崩潰,。
第七種可能:人類爆發(fā)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瘟疫,在于瘟疫抗爭的過程中,,人類大量死亡,,同時,,人類最終也沒有取得這場瘟疫之戰(zhàn)的勝利,。
第九種可能:伴隨著人工智能的大力發(fā)展,,未來機器人將誕生了意識,,并且代替人類成為了世界的主宰,,因此,,人類因為機器人而發(fā)生滅絕。
第十種可能:在大約20億年之后,,太陽會變得越來越熱,,同時,大約50億年之后,,太陽會迎來生命的終結(jié)期,,當太陽變成一顆紅巨星,整個地球都將被吞噬或者烤成一片焦土,。
10. 海洋物種滅絕的危害有哪些
破壞海洋生物的食物鏈,。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當魚類生物多樣性下降時,以其他動物為基礎(chǔ)的食物來源不足以且無法取代失去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人類對魚類的需求占食物比重的百分之二十。如果食肉魚類滅絕,,就會打破海洋生物平衡,,大量海植物會被大量吃掉,食素魚類會大量繁殖,。海水含氧量會下降,,進而會造成魚缺氧死亡,污染海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