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洋海域
印度洋在印度河、恒河入??谕獾暮S?,有面積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2. 印度洋海域范圍
世界有四大洋,。 1,、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據(jù)較多資料介紹,,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太平”一詞即“和平”之意,。 16世紀(jì),,西班牙的航海學(xué)家麥哲倫從大西洋經(jīng)麥哲倫海峽進(jìn)入太平洋并到達(dá)菲律賓,航行其間,,天氣晴朗,,風(fēng)平浪靜,于是也把這一海域不約而同地取名為“太平洋”,。 2,、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 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2800千米??偯娣e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dá)9219米,,位于波多黎各海溝處。 3,、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dá)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大部處于熱帶,水面平均溫度20℃一27℃,。 4,、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占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占世界大洋體積的1.2%,; 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溫度最低的寒帶洋,,終年積雪,千里冰封,,覆蓋于洋面的堅實冰層足有3~4米厚,。
3. 印度洋海域面積有多大平方千米
印度洋面積為7056玩平方公里,約占地球總面積的14.53%
4. 印度洋海域輪廓圖
印度洋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亞洲,、非洲和、南極洲和大洋洲的大陸所包圍,。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是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向南,,沿東經(jīng)146°1′線至南極大陸。由此,,位于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的巴斯海峽是兩大洋的分界處,。然而,巴斯海峽究竟是劃歸為太平洋還是印度洋,,學(xué)者的意見不一,。此外,印度洋東北部的分界線也較難劃定,。
有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它經(jīng)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nèi)亞島之間的托雷斯海峽,再由阿迪島經(jīng)小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爪哇島的南部,,越巽他海峽至蘇門答臘島,;但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應(yīng)屬太平洋,,不應(yīng)劃入印度洋,。
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有的主張以新加坡為界,有的主張以佩德羅角向東北延伸劃界,,將馬六甲海峽劃入太平洋,。
由此可見,印度洋要東北部的分界線較難劃定,,而且還較為復(fù)雜,。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于阿米蘭特群島西側(cè)的阿米蘭特海溝,深為9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nèi)海,。與亞洲相瀕臨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nèi)海,、海灣和海峽,。
安達(dá)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邊緣海,;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灣,;其中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峽,。印度洋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于印度洋位于印度半島南面,,所以稱為印度洋,。在古時候,印度洋稱為“厄立特里亞?!?。這個名稱最早在古希臘地理學(xué)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在希臘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紅色,,全名意為紅海,。“印度洋”這個名稱出現(xiàn)的相當(dāng)晚一些,。公元1世紀(jì)后期,,羅馬有一位地理學(xué)家叫彭波尼烏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這個名稱,。
公元10世紀(jì),,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
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dāng)時中歐地圖學(xué)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biāo)注為“東方的印度洋”,。在這里,,“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dá)·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jīng)過的洋面統(tǒng)稱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因此,,這個名字就逐漸被人們接受了,,而且還成為通用的稱呼。印度洋的地理環(huán)境包括地理特征,、海底貌,。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線較為曲折,,而且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著較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著特殊的東經(jīng)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gòu)成印度洋復(fù)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于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nèi),因而稱被為熱帶海洋,。
第四,,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fēng)洋流,。
在印度洋上,,屬海較少。主要內(nèi)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dá)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此外,南極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屬海,。印度洋上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島嶼的,。大島有馬達(dá)加斯加島,、索科特拉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科摩羅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和凱爾蓋朗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dá)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nèi)亞島之間約965公里,。大陸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約在10°~30°間,一般坡度都較小,。在印度河,、恒河的入??谔帲忻娣e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dá)5150公里,。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nèi)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dá)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dá)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jù)大陸漂移學(xué)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fā)生了漂移現(xiàn)象,,進(jìn)而形成了現(xiàn)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5. 印度洋海域地圖
印度洋不屬于印度。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dá)·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jīng)過的洋面統(tǒng)稱之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印度洋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經(jīng)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jīng)線與太平洋聯(lián)結(jié)。印度洋的輪廓為北部為陸地封閉,,南面則以南緯60°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411.8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342.7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60.8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34萬立方千米。
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于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最深為9074米,。
印度洋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印尼)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中為英屬印度洋領(lǐng)地,。
6. 印度洋海域洋流流向的季節(jié)變化特點
北印度洋海區(qū)的洋流屬于季風(fēng)洋流,其流向隨季節(jié)的變換而變化,。
索馬里洋流位于北印度洋季風(fēng)洋流環(huán)流的西部,,冬季的索馬里洋流在東北季風(fēng)的吹送下,從東北向西南流動,,每晝夜的流速高達(dá)115千米,。由于北印度洋海區(qū)的季風(fēng)洋流系跨赤道流動,水溫較高,,鹽度較大,,所以,冬季赤道以北部分的索馬里洋流雖然是從較高緯度流向較低緯度,,但其性質(zhì)卻仍然是暖流,,而不是寒流(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教材“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
夏季的索馬里洋流也是跨赤道的,,它在強(qiáng)勁的西南季風(fēng)影響下,,沿非洲索馬里半島東岸從西南向東北流動,,每晝夜的流速高達(dá)115---150千米,有時甚至達(dá)到220千米,,這使大量的表層海水迅速流走,,鄰近海區(qū)的表層海水補(bǔ)償不及,引起深水海盆中的海水迅速上升補(bǔ)償,,從深海水團(tuán)補(bǔ)償?shù)奖韺拥暮K?,水溫較低,鹽度也小,,是低鹽度的冷水團(tuán),,更重要的是,上升的冷水團(tuán)會不斷隨洋流向東北漂去,,因而它雖然是從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但水溫卻比流經(jīng)海區(qū)海水的溫度要低,所以其性質(zhì)屬于寒流,,而非暖流(見中國地圖出版社高中地理圖冊“北印度洋夏季洋流及上升流”),。正是這里的上升流造就了這里的大漁場。
7. 印度洋海域是臺風(fēng)還是颶風(fēng)
印度洋的冬季和夏季,,盛行風(fēng)向不同,,具體的成因是:
(1)冬季:東北季風(fēng)+西北季風(fēng)
①形成:在北半球的冬季,亞洲中部發(fā)育著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澳大利亞為低壓中心,,風(fēng)由高壓吹向低壓,并向右偏轉(zhuǎn),,便形成了東北季風(fēng);
②偏轉(zhuǎn):東北季風(fēng)形成后,,越過赤道,,受地轉(zhuǎn)偏向力的影響,向左偏轉(zhuǎn),,變?yōu)槲鞅奔撅L(fēng),。
(2)夏季:東南季風(fēng)+西南季風(fēng)
①形成:在北半球的夏季,印度為低壓,,澳大利亞為高壓中心,,風(fēng)由高壓吹向低壓,并向左偏轉(zhuǎn),,便形成了東南季風(fēng),;
②偏轉(zhuǎn):東南信風(fēng)形成后,越過赤道,,受地轉(zhuǎn)偏向力的影響,,向右偏轉(zhuǎn),,變?yōu)槲髂霞撅L(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