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洋海域
印度洋不屬于印度。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jīng)過的洋面統(tǒng)稱之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印度洋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經(jīng)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jīng)線與太平洋聯(lián)結(jié),。印度洋的輪廓為北部為陸地封閉,南面則以南緯60°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印度洋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于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411.8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7342.7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0%。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60.8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28434萬立方千米,。
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于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最深為9074米,。
印度洋其北為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西為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為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印尼)和馬來半島;南為南極洲;中為英屬印度洋領地,。
2. 印度洋海域范圍
“入”字形的中央海嶺,,把印度洋分為三大板塊,即東部,、西部和南部三大海域,。東部區(qū)域被東印度洋海嶺分隔為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亞海盆和南澳大利亞海盆,。這些海盆十分廣闊,,海水較深。西部海域區(qū)海底地貌最復雜,,它被海嶺和島嶼分割出一系列海盆,,主要有索馬里海盆、馬斯克林海盆,、馬達加斯加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這些海盆面積不大,海水較淺,。南部區(qū)域地形地貌則較簡單,,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和南極東印度洋海盆,。這些海盆的深度約為4500~5000米,。
3. 印度洋海域洋流
受季風環(huán)流的控制,,北印度洋海區(qū)洋流流向在一年中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大致“夏季呈順時針,,冬季呈逆時針”,。
4. 印度洋海域通往東亞的海上最短路線
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
經(jīng)濟上:連接了世界上人口甚多的三個大國:中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另外也是西亞石油到東亞的重要通道,,經(jīng)濟大國日本常稱馬六甲海峽是其“生命線”
5. 印度洋海域洋流分布圖
夏順冬逆
準確說是北印度洋夏順冬逆 它所指的是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可以用口訣來記夏順東,,冬逆西. 簡稱 夏順冬逆夏季 由于南半球的東南信風隨太陽直射點的北移而越過赤道,受地轉(zhuǎn)偏向力的影響形成西南季風,,在西南季風的作用下向,,北印度洋的表層海水東流,呈順時針方向,。冬季 主要是由于北半球的東北信風隨太陽直射點的南移,,控制北印度洋地區(qū),在東北信風的作業(yè)下,,北印度洋海水向西流,,呈逆時針方向
6. 印度洋海域地圖
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爾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