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地貌模型
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稱海盆,。
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或海溝相鄰,
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大洋板塊會俯沖到大陸板塊下方,大陸板塊隆起抬升,,在大陸板塊一側形成島弧,,在大洋板塊一側形成海溝,,
2. 海洋陸地分布模型
海陸,海洋和陸地的總稱,。中國地域比較廣闊,,海陸狀況也比較復雜,地處亞歐大陸東部,,東部鄰海,,東南直面太平洋,東北環(huán)抱海灣,;陸地東北三省以平原為主,,氣候寒冷,西北地區(qū)屬荒漠和戈壁以及部分草原,,華北地區(qū)大多是黃河沖擊平原,,是中華文明的誕生地,東南陸地主要是丘陵地帶,,西南地區(qū)屬喀斯特地形,,而西藏和青海則屬典型的高原地帶。
3. 海底地貌模型
海底地貌是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總稱 ,。海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平原??v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8萬千米,寬數(shù)百至數(shù)千千米,,總面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大洋最深點11,033米,位于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
4. 海洋地貌模型圖片
海洋衛(wèi)星是地球觀測衛(wèi)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在氣象衛(wèi)星和陸地資源衛(wèi)星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屬于高檔次的地球觀測衛(wèi)星,,包括軍用海洋監(jiān)視衛(wèi)星,、綜合性的海洋觀測衛(wèi)星、各種專用的海洋學研究衛(wèi)星等,。
5. 海岸地貌地理模型
我國東南部濱臨海洋,,島嶼眾多,星羅棋布,,大陸岸線長達18000千米,,島嶼岸線長約14000千米,,海岸線分別屬于平原海岸(沙岸)、山地海岸(巖岸)和生物海岸三大類,,島嶼也有基巖島,、沖積島和珊瑚島之別,使海岸地貌和島嶼復雜多樣,。
世界各地海岸的形態(tài)千差萬別,,有的海岸陡峭曲折,有的海岸則比較平緩,。海岸的升降運動是造成這種形態(tài)的主要原因,。由于地殼運動等原因,有的海岸發(fā)生下沉,,海水漫上大陸,,淹沒平原、河谷,、山溝,,使從前的高山峻嶺變成海濱的懸崖峭壁,形成了險峻的深水港灣,。與此相反,,有的海岸地勢升高,潮位線就會后退,,一部分淺海沙灘就會升出水面,,從而形成平緩的海岸。所以海岸的地貌也是千姿百態(tài),,類型多種多樣的,。
6. 海洋地貌模型怎么做
從沿海向大洋深處分布的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大洋中脊(又稱海嶺)、大洋盆地(又稱洋盆,,包括深海丘陵,、深海平原)
7. 海洋地貌學
如同陸地上一樣,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還有深溝峽谷。這個世界并不象人們所想像的或是象表面看起來那樣平緩和寧靜,,相反卻是地球上最活躍最動蕩不安的地帶,。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形成高山峻嶺,,只不過一切都掩蓋在海水之下進行而已,。
海底地形與陸地一樣,,有山嶺、高原,、盆地、丘陵等形態(tài),。海底地貌按洋底起伏的形態(tài)特征,,大致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大洋底三部分,。大陸架是指陸地向海洋延伸的平淺海底,。大陸坡是大陸架 與深海底之間較陡的陡坡。大洋底是海洋主要部分,,有海嶺,、海脊、海底高原等正地形,;也有海溝,、海槽、深海盆地等負地形,。
8. 海蝕地貌模型
海蝕柱 (marine stack)海岸受海浪侵蝕,、崩坍 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巖柱。海岸侵蝕地貌類型,。它是在海蝕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由于海浪的繼續(xù)作用,岬角兩側的海蝕洞可以被蝕穿貫通,,形成頂板呈拱形的海蝕拱橋,。
海蝕拱橋又稱海穹、海拱石,,常見于岬角海岸,。
海蝕拱橋進一步受到海浪侵蝕,頂板的巖體坍陷,,殘留的巖體與海岸分隔開來后峭然挺拔于巖灘之上,,即為海蝕柱。
也可以由海蝕拱橋受蝕, 拱頂下塌而形成海蝕柱.由於海蝕柱形態(tài)多變, 有的還頗具姿態(tài), 因此, 沿海漁民常用“石老人”,、“石公公”,、“石婆婆”、“石蘑菇”,、“花瓶石”等稱呼之,。
9. 海底地貌模型制作
海嶺是版塊張裂的地方,巖漿從板塊裂縫處涌出,遇海水冷卻,形成海底山脈(海嶺).后面涌出的巖漿將先形成的巖石向兩側推,海底巖石向兩側移動,到海溝處俯沖到大陸板塊的下面,重新融化為巖漿.島弧和海溝是大洋地殼和大陸地殼相互碰撞,而大洋地殼傾沒于大陸地殼之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