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梯度流
從赤道到兩極的緯度梯度:主要表現(xiàn)為赤道向兩極的太陽能輻射強度逐漸減弱,,季節(jié)差異逐漸增大,,每日光照持續(xù)時間的不同,,從而直接影響光合作用的季節(jié)差異和不同緯度海區(qū)的溫躍層模式。
(2)從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只能透入海洋的表層(最多不超過200m),,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無光世界,。同時,,溫度也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底層溫度很低且較恒定,壓力也隨深度而不斷增加,,有機食物在深層很稀少,。
(3)從沿岸到開闊大洋的水平梯度:主要涉及深度、營養(yǎng)物質含量和海水混合作用的變化,,也包括其他環(huán)境因素(如溫度,、鹽度)的波動呈現(xiàn)從沿岸向外洋減弱的變化。對海洋生物的生活,、生產力時空分布等都有重要影響,。
2. 海洋階梯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如果可以的話,,從側面看呈階梯狀(跟樓梯一個概念)第一級階梯: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第二級階梯:在青藏高原邊緣以東和以北,,是一糸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在我國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qū),,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500米以下。第三級階梯繼續(xù)向海洋延伸,,形成了近海的大陸架 第一二階梯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三階梯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 海洋洋流流速
赤道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規(guī)模都很大,,但地球上最大的暖流一般認為是西風漂流(特指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北半球也有西風漂流作用下的洋流,即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分別是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灣暖流的延續(xù)),。
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又被叫做西風環(huán)流,環(huán)南極洲洋流,、南極洲環(huán)流等,,它是全球洋流系統(tǒng)中最強勁的洋流,環(huán)繞南極洲由西向東流動的洋流,,范圍覆蓋了南緯40~60度,,在這個緯度上,地球大氣層形成了西風帶,,風力常年達5~12級,,強勁的西風吹過海面時,迫使表層海水向前移動,,地轉偏向力也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在地球南半球的南緯40~60度之間沒有土地能夠阻擋這一洋流,當這樣的流動形成一種趨勢,,便形成了西風環(huán)流,。
西風環(huán)流又被叫做南極洲環(huán)流,南極洲繞極流,,這是很形象的,,這股巨大的洋流從非洲和南美洲南端環(huán)繞了整個南極洲,涵蓋了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南端水域,,是世界上最大的同向流動水體,,其總長度約2.1萬公里,也是世界水流量最大的洋流,,每秒可達1~2億立方米,,是全球所有陸地河流總流量的100~200倍。
由于緯度較高,,水溫較低,,西風環(huán)流屬于寒流,來自大洋底部的海水也被翻騰出來,,一些喜歡在低溫海水中生存的海洋生物聚集于此,,南極磷蝦和藍鯨等就主要活動的在這一帶。
這股洋流在遇到陸地時,,又產生了一些影響世界氣候的洋流,,比如在靠近南美洲時形成了秘魯寒流,這股寒流順著南美洲西緣,,直達赤道地區(qū),,逐漸變成了赤道暖流,;在靠近非洲時,形成了本格拉寒流,,直到幾內亞灣和中大西洋位置,,變成了南赤道暖流,順著南美洲東緣北上時形成了墨西哥灣暖流,,向北又變成了北大西洋暖流,;在靠近澳大利亞大陸時形成了西澳大利亞寒流,向北與南赤道暖流匯合到一起,,向西直抵非洲大陸東岸,,變成了向南和向北流動的兩股洋流。
4. 海水梯度
大洋區(qū)的水層可垂直劃分為若干帶,。①上層帶,,下限為浮游植物的補償深度,即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恰與呼吸作用消耗的氧相等的深度,,其具體數(shù)值取決于光強和水的透明度,,一般10~120米,平均約為50米,。②中層帶,,起于上層帶的下限,下至200~300米深處,。③次中層帶,,水深可達600~700米,。④半深帶,,水深由 600~700米至 2 000~2 500米,幾乎無光,。⑤深層帶,,水深 2 500~6 000米,無光,。⑥深淵帶,,水深在6 000米以下,無光,。
海洋水溫通常由表層向下遞減,,到達一定深度,溫度降低顯著,,即溫躍層,。深層帶和深淵帶水溫一般是1~4℃。許多海洋生物往往只能在一定水層生活,,如浮游植物生活在上層帶,。
-------------------------------
海水的性質決定了海洋生物的豐盛和特點,而它在海洋中的每個角落是不一樣的。其水平變化要比垂直變化速度快得多,。這一特點決定了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生活環(huán)境,。海水很快吸附了太陽輻射的光和熱,由于海水中含有各種懸浮物質和浮游植物,,陽光在開闊的海洋中輻射入海水的深度大于數(shù)百米,,而在混濁的沿岸水域中,輻射深度只有數(shù)十米,。在光層下面一直到數(shù)千米的海底則漆黑的一片,。海水也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溫度變低的。
生物的形態(tài),、習性和顏色隨深度而變化是很明顯的,。所以,每一水層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在表層十幾厘米的水層里,,有食肉的藍色甲殼綱動物、軟體動物和管水母,。往下是弱光層,,顏色發(fā)紅和發(fā)黑的動物取代了透明的無脊椎動物。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區(qū),,它的光線來自底棲魚類如魷魚、燈籠魚的發(fā)光器官,。生活在海底上的生物也是隨深度變化而變化,,從大陸架到大陸坡直到深海底。在泥質海底上議掘穴動物為主,,而在深海軟泥海底則以魚,、甲殼綱動物和海參為主。對于那些從海水中吸吮懸浮物質為生的魚類來說,,其數(shù)量與深度成反比,;而對于那些從海底沉積物中覓食為生的魚來說,則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
5. 海洋環(huán)境的梯度變化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海流
海流又稱洋流,,是海水因熱輻射、蒸發(fā),、降水,、冷縮等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團,再加上風應力,、地轉偏向力,、引潮力等作用而大規(guī)模相對穩(wěn)定的流動,,它是海水的普遍運動形式之一。海洋里有著許多海流,,每條海流終年沿著比較固定的路線流動,。它象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一樣,把整個世界大洋聯(lián)系在一起,,使整個世界大洋得以保持其各種水文,、化學要素的長期相對穩(wěn)定。海洋里那些比較大的海流,,多是由強勁而穩(wěn)定的風吹刮起來的,。這種由風直接產生的海流叫作“風海流”,也有人叫作“漂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勻而產生的海水流動,,稱為“密度流”.也叫“梯度流”或“地轉流”.海洋中最著名的海流是黑潮和灣流,。由于海水的連續(xù)性和不可壓縮性,一個地方的海水流走了,,相臨海區(qū)的海水也就流來補充,,這樣就產生了補償流。補償流既有水平方向的,,也有垂直方向的,。
6. 海洋環(huán)境的三大梯度
海洋能就是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過各種物理過程接收,、儲存和散發(fā)能量,,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溫度差,、鹽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它的種種優(yōu)點吸引著各方積極研究,。
海洋能有四個顯著特點,,它們分別是:
1.海洋能占海洋總水體的一大部分,,而單位體積、單位面積,、單位長度所擁有的能量較小,。這就意味著,要想得到大能量,,就要從大量的海水中獲得,。
2.海洋能具有可再生性。它既不用燒煤,,也不用燒油,,而是來源于太陽輻射能與天體間的萬有引力,,只要太陽、月球等天體與地球共存,,這種能源就不會枯竭,。
3.海洋能有較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能源的區(qū)別。較穩(wěn)定的能源有溫度差能,、鹽度差能和海流能,。不穩(wěn)定能源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變化有規(guī)律,,一種是變化無規(guī)律,。屬于不穩(wěn)定但變化有規(guī)律的有潮汐能與潮流能。現(xiàn)實中,,人們可根據(jù)潮汐潮流變化規(guī)律,,編制出各地逐日逐時的潮汐與潮流預報,預測未來所發(fā)生的潮汐大小與潮流強弱,。潮汐電站與潮流電站可根據(jù)預報表調整發(fā)電運行,。波浪能則屬于既不穩(wěn)定又無規(guī)律的一種。
4.海洋能屬于新型的清潔能源,,使用它發(fā)電不必消耗燃料,,也不產生廢物、廢液,、廢氣,,不需要運輸。開發(fā)海洋能源不會產生新的污染,,對環(huán)境的影響小于傳統(tǒng)的能源開發(fā)產業(yè),,而且利大于弊??烧f是最具綠色環(huán)保意念的“蔚藍力量”,。
7. 解釋洋流的成因:(1)梯度流,(2)風海流
補償流:秘魯寒流,西澳大利亞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加那利寒流,本格拉寒流,,索馬里寒流,。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卡特加特海峽,。(海水表層和底層流向不用說吧)風海流: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風漂流,千島寒流,,東格陵蘭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南極環(huán)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1.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引起水平方向壓力的差異,當水平壓強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達到平衡時所產生的一種海水運動,,叫密度流,。密度流有兩種:一種是由于海水受熱蒸發(fā)、冷卻,、降水分布不均,,致使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產生密度流;另一種是由于風力不均勻地作用于海面,,在產生風海流的同時,,還產生垂直環(huán)流,引起海水密度的重新分配,,也形成密度流,。
2.補償流由于某種原因,海水從一個海區(qū)流出,,造成海面降低,,鄰近海面的海水隨即流入該區(qū)進行補充,這種海水流動就叫做補償流,。如加利福尼亞寒流,、秘魯寒流、本格拉寒流都屬于補償流,。
3.風海流又叫“漂流”,、“吹流”。是海水在風的直接作用下產生的水平運動,。世界各大洋的表層洋流系統(tǒng)就其成因來說,,主要屬風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