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和沙漠的關系
中東北非洲是一片兩大景觀相連的地區(qū),。
在這片海岸線上,,沙漠與海洋緊緊相連,,沙漠里有棕櫚樹,,沙漠外有藍色海洋,,在沙漠里可看到駱駝漫步,,海洋里可見鯨魚游弋,,海鷗在海邊上高空盤旋,,激蕩的海潮拍打著沙灘。
兩種景觀完美的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幅壯觀的畫卷,。
2. 沙漠中的海洋是什么意思
浩瀚大海的意思是水勢浩大廣闊的海。大海面積占地球面積的70.8%,,一眼望去無邊無際,。船航行其中幾個月都到不了岸邊,由此可見大海有多大,。
浩瀚也可以用來形容沙漠的廣闊,,都是氣勢浩大,一望無垠,。大自然是強大的,,人在它面前只是滄海一粟。
3. 海洋與沙漠關系
不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有下面這幾種:
第一是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稀少,例如南部非洲的卡拉哈迪沙漠,。
第二是深居內陸,,海洋上的水汽難以進入,例如塔克拉瑪干沙漠,。
第三是由于氣壓分布,,導致暖濕氣流無法影響到,,這個僅有一個例子,,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南部邊界上的塔爾沙漠。
4. 海洋和沙漠各占地球多少
首先,,沙漠和海洋是地球巖石圈和水圈的辯證統(tǒng)一出現(xiàn),,是物質來源的統(tǒng)一。核心是,,按常理講沙漠的沙子可以說是陸地碎屑物的大量風化,,實則主要是陸地大量碎屑物風化產(chǎn)物的大量搬運與堆積,這是物質基礎,,水體搬運就帶來了水體和沙體,,像海邊、湖邊的沙灘,,以及河積平原的沙土等,,他們本身是通過地球的地質營力
5. 沙漠與海洋交接的地方
600萬年以前,地中海曾是一個比大西洋海平面還低3000米的沙漠盆地,。后來,,大西洋在直布羅陀海峽沖開了一個缺口,,水像瀑布般涌進地中海盆地,這可能曾是地球上最壯觀的大瀑布,。
水像打開的巨大水龍頭一樣注入這個長3200公里,、深3000米的大盆地。40000立方公里的水像湍急的山洪,,以比尼亞加拉瀑布大1000倍的流量穿過海峽,,傾入地中海。盡管如此,,把地中海灌到像今天這樣的水平,,也得花100年才行。水把大盆地變成汪洋,,水面上只留下山峰,,便形成了像馬耳他和撒丁這樣的島嶼。
美國格羅瑪·挑戰(zhàn)者號考察船對地中海海底的地理鉆探,,為這種看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當時它一直在搜集有關陸地分離理論的各種資料。1970年,,該船駛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對地中海水下1860米的海底松軟沉積層進行深入研究。
在鉆到180米深的沉積層時,,船上的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不尋常的海底碎石層,。
更多的孔被鉆出來,隨之新的發(fā)現(xiàn)更讓人震驚,。因為人們找到了沉積層底下的巖石類型系,,即地理學家們所稱的干燥巖,它們原本只有在大海干枯的地方才能找到,。
起初,,科學家們并不相信地中海曾是個沙漠。然而,,有足夠的證據(jù)讓他們相信這是有可能的,。這一地區(qū)氣候干燥,至今為止,,地中海表面由于強烈的太陽光照射所蒸發(fā)的水分要比雨水和河水所能給予補充的還多,。地中海每年平均蒸發(fā)掉4000立方公里水分,只有從大西洋流入的水才使地中海的水位不會下降,。
如果有一天海峽重又合攏起來,,使地中海與大西洋分開,只要1000年,孤立無援的地中海便又會完全干枯,,變成像加利福尼亞死谷一樣的深溝,。
70年前在德國南部發(fā)現(xiàn)的一處縱深的河口是可以解決爭論的最后一個有力證據(jù),它把花崗巖切斷,,靜靜地躺在近百萬年的沉積層底下,。它看起來像是一條古代河流的隘口,但它的位置比地中海水面還低幾百米,。
顯然,,當時格羅瑪·挑戰(zhàn)者號船上的科學家們不懂得這一事實,然而在地中海的另一端,,尼羅河底下也有一條相同的河溝,。它是在建筑阿斯旺大壩時發(fā)現(xiàn)的。當時,,俄國的科學家們曾為此感到不可理解,。
因此,解釋只能是一個:河口是流入地中海盆地的河流沖刷而成的,。當時海的水平面要比現(xiàn)在低許多,,是河流流經(jīng)現(xiàn)在的海底才形成這些河口的。
因此,,現(xiàn)在的地中海曾經(jīng)是大海,,之后變成灼熱的深谷,遍布各自獨立的鹽湖,。150萬年之后,,它又變成大海——由于海灣是堤壩崩潰,,海水又從大西洋涌進來,。
6. 沙漠和海洋連在一起
這里所說的“海”應該是“沙?!?,是一種比喻的修辭手法,??梢韵胂蟮降氖恰霸诿C5纳衬铮煌麩o垠,,大風把無邊無際的黃沙,,塑造成了一個一個連綿不絕的沙丘,遠遠望去,,酷似大海里的波浪反卷,,濁浪滔天,的確有看海的感覺?!薄霸谏衬春,!保m然沒有大海邊的動態(tài)感覺,,但是依然場面宏大,,氣勢雄偉,也給“看海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7. 海洋和沙漠哪個更可怕
沙漠(shā mò)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干燥的荒蕪地區(qū),。
沙漠的形成過程叫做沙漠化,即植被破壞之后,,地面失去覆蓋,,在干旱氣候和大風作用下,綠色原野逐步變成類似沙漠景觀的過程,。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現(xiàn)在干旱和半干旱區(qū),。 形成沙漠的關鍵因素是氣候,但是在沙漠的邊緣地帶,,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于過度放牧、過度樵采和過度開墾等人為原因也可以導致沙漠的形成,。
所以從海陸變遷來看,,沙漠變成海洋的可能性是有的。當然沙漠也可能是億萬年前的海洋變來的,,比如有地質學家人為中亞地區(qū)我國西北地區(qū)曾經(jīng)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8. 海水和沙漠
因為阿拉伯的淡水資源少…大部分飲用水全靠海水淡化…所以他們的海水淡化技術發(fā)達
9. 沙漠和海洋共存的地方
卡拉哈里沙漠 卡拉哈里沙漠 Kalahari 亦譯喀拉哈里沙漠,亦稱喀拉哈里盆地,。 非洲南部內陸干燥區(qū),。也稱“卡拉哈里(Kalahari)盆地”,是非洲中南部的主要地形區(qū),??偯娣e約63萬平方公里。 是非洲南部內地高原的一個大而如盆地般的平原,。它幾乎占據(jù)了波札那全部,、那米比亞東部的1/3以及南非開普省極北的部分。在西南部與那米比即那米比亞的海濱沙漠混為一體,??锷衬媳弊铋L處約1,600公里(1,000哩),,東西最大距離為960公里(600哩)左右,其面積估計有930,000平方公里(360,000平方哩),。 北臨恩加米湖,,南界奧蘭治河(Orange River),東起東經(jīng)26°左右,,西迄大西洋沿岸附近,。主要在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境內,,部分屬于安哥拉及南非共和國,。 地貌上屬非洲地臺上的凹陷盆地,海拔700-1,,000米,,四周被高1,500米的山地和高地環(huán)繞,。盆地內地勢起伏不大,,偶有孤立島山出現(xiàn)。地面多干溝和細沙,??ɡ锱璧貎扔锌ɡ锷城穑瑸槿澜缑娣e最大的沙丘區(qū),。 盆地的邊緣有河川穿越,,其起迄點均在盆地之外:東北部有寬多河(Kwando R.)及贊比西河(Zambezi R.)的上游;西北部有庫內列河(Cunene R.)以及盤踞南部低洼山谷的奧蘭治河(Orange R.),。 南非地貌 盆地內有三個主要流域:奧科萬戈(Okovango)系統(tǒng)從多雨的北部進入盆地,,形成16835平方公里的細長沼澤帶。1849年利文斯通曾發(fā)現(xiàn)奧科萬戈河注入那米湖(Ngami L.),,現(xiàn)在雖已干涸了數(shù)十年,,但地圖上仍有。有時多余的水會流進馬卡迪卡迪洼地,。西北部較小的流域稱為依托沙洼地(Etosha Pan),。南部有木羅坡-諾索布(Molopo-Nossob)系統(tǒng),曾經(jīng)流至奧蘭治河,。低洼地形成的泥濘地區(qū)很多,。這些“鹽地”會積聚雨水形成一個暫時性湖泊,直到蒸發(fā)乾涸為止,。 卡拉哈里沙漠和撒哈拉沙漠中部緯度相當(僅南緯與北緯之差),,氣候相似,同樣也受副熱帶高氣壓系統(tǒng)的影響,,地面終年干燥,年降水量125-250mm。 但它的氣候植被與撒哈拉沙漠又不完全相同,,因降水稍多而有一定植被覆蓋,。氣候和植被自西南向東北變化。西部為沙漠,,高達100米的沙丘上生長著肉質植物與灌木,。北與東北部降雨較多,為熱帶干草原與熱帶稀樹草原,。在短暫的雨季中,,植物繁盛,地面覆蓋著豐富的草場,,還有一片濃密的矮樹叢和高大的樹林,。多羚羊和其他熱帶動物。但是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沙漠中均缺水,,縱橫沙漠的眾多河流的河床都是干涸的,,土地干燥是在這個地區(qū)進行探測的真正障礙。 巴卡拉哈里人和布須曼人(Bushman)住在這塊資源匱乏的土地(這里富金剛石,、銅,、鉛、鋅,、鎳,、釩等礦藏,但目前很少開發(fā)利用)上,,多從事畜牧業(yè),,有的兼營狩獵。除了喀拉哈里的邊緣地帶,,很少有經(jīng)濟發(fā)展,。舉例言之,奧科萬戈三角洲曾有一項龐大的灌溉計劃,,結果卻毫無下文,。今天的卡拉哈里仍然干涸缺水,布爾人的移民先驅于十九世紀末企圖橫越此地時,,稱此處為“干旱之地”(Thirstland),。 卡拉哈里向西延展為多霧的海岸帶沙漠,名為納米布沙漠,,和著名的阿塔卡馬沙漠非常相似,。 自然特征 (1)自然地理和地質情況??锷衬乇砥鸱淮?,遍地是沙的平原,,到處海拔都在900公尺(3,000呎)以上?;鶐r只裸露在低而直立如墻的小山群中,,它們?yōu)閿?shù)不多但很顯眼地出現(xiàn)在一般地面上。除了這種小山群外,,3種地表含蓋了所有喀拉哈里沙漠的特征∶小沙原,、縱向沙丘和淺水湖(洼地)。沙的深度一般都超過60公尺(200呎),。在許多地區(qū),,沙是紅的,這是一薄層氧化鐵覆蓋在沙粒上的結果,。 南非喀拉哈里大羚羊國家公園里的跳羚 喀拉哈里沙漠的整個西部以長長的沙丘鏈為其特色,,其大致呈北或西北走向。沙丘至少長1.6公里(1哩),,寬約數(shù)百公尺,,高達6~60公尺(20~200呎)。每一個沙丘同其鄰丘都由一個寬而平行的凹坑分隔開來,,凹坑被當?shù)厝朔Q為「街」或「小路」,,因為每一個凹坑都便於人行進。 淺水湖或洼地是沙漠水系的最大特色,,是極短溪流終點的「乾湖」,。從來沒有水從喀拉哈里沙漠流入海洋,而是每條溪流將其流程結束在略低的凹坑里,,這里是沒有出口的,。當小溪乾涸時,由緩慢溪水帶來的細小淤沙粒子與可溶鈣礦物和由蒸發(fā)水所凝結的鹽一起沉淀了下來,。其結果是這些地面沒有植被,,乾的時候呈閃閃發(fā)光的白色,可溶礦物的膠合活動使其變硬,,有時則被淺淺一片不流動的水所覆蓋,。在含鹽成分低的地方,下過雨后,,洼地可能會覆滿青草,。 (2)水系。在喀拉哈里沙漠南部和中部,,地面水只有在廣為分布的小水坑里才有,,沒地面水系。幾乎所有的雨一降下來就消失在深沙里,。在喀拉哈里沙漠的南部和中部某些處找到了大量的古代水系——有些就在地面上,,有些則透過空中攝影才探得,。即使在一年中雨量最多之時,這些水系今日都不再運轉,。 喀拉哈里沙漠北部有一個很不尋常的水系,。夏日大雨滂沱落在遠在喀拉哈里西北部的安哥拉中部高地上,。大量的徑流水流入若干向南流的小溪中,,這些小溪匯合起來形成奧卡萬戈和寬多(Cuando或Kwando)河。奧卡萬戈河向東南流入喀拉哈里沙漠最北部的部分,,最后分散為若干分流水道流入波札那北部的廣闊的沼澤地,。在安哥拉,經(jīng)過一個不正常的濕潤降雨季節(jié),,過多的水流入沼澤地并溢出流入遠在南部的恩加米湖(Lake Ngami),,然后向東流通過博泰蒂(Boteti)河注入騷湖(Lake Xau)和馬卡迪卡迪(Makgadikgadi)鹽沼。同樣,,寬多河從安哥拉向南流,,部分注入一個沼澤的東北部延伸部分。因而在一個長期缺水的區(qū)域卻創(chuàng)造出廣闊區(qū)域水過剩的現(xiàn)象,。 (3)土壤,。喀拉哈里沙漠的土壤大多以沙為基礎,,色紅,,有機物含量低。從化學方面看,,它們相對呈堿性,,極為干燥。在鹽沼地或附近,,土壤趨向於含鈣或含鹽,,對多數(shù)植被有毒性。 (4)氣候,。潮濕氣團來自印度洋,,東北部水量最大(年平均超過500公厘〔20吋〕),西南部則有所下降(在喀拉哈里南邊緣不足130公厘〔5吋〕),。但是降水量變化極大,。多數(shù)降雨發(fā)生在夏日雷電交加之時,各處每年都有極大變化,。冬季特別干燥,,濕度極低,有6~8個月完全無雨,。 日,、季氣溫變化范圍極廣且規(guī)律,。夏日蔭涼處氣溫仍達43~46℃(110~115℉),但同一天晚上可降至21~27℃(70~80℉),;冬季晚上的氣溫一般均降至冰點甚至可低到-12℃(10℉),。 (5)植物。由於深深一層沙覆蓋在大部分土地上,,極大地影響了那里植被的生長,。淺根植物不能在一個多年生的基礎上存活,雖然一年生植物在一場好雨之后生長得非???,可以播下種子支持到下一個好雨季節(jié)。凡根深到能觸到永久性濕潤沙那一層的樹能很好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