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污染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海洋的平均深度約為3800米,。海水是流動的,,對于人類來說,,可用水量是不受限制的,。海水是名符其實的液體礦藏,平均每立方公里的海水中有3570萬噸的礦物質,,世界上已知的100多種元素中,,80%可以在海水中找到。海水還是陸地上淡水的來源和氣候的調節(jié)器,,世界海洋每年蒸發(fā)的淡水有450萬立方公里,,其中90%通過降雨返回海洋,10%變?yōu)橛暄┞湓诖蟮厣?,然后順河流又返回海洋,。海水淡化技術正在發(fā)展成為產(chǎn)業(yè)。有人預計,,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人類解決水荒的最后途徑很可能是對海水的淡化。
2. 海洋污染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海洋污染物依其海洋污染來源,、性質和毒性,,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石油及其產(chǎn)品(見海洋石油污染),。
②金屬和酸,、堿。包括鉻、錳,、鐵,、銅、鋅,、銀,、鎘 、銻 ,、汞 ,、鉛等金屬,磷,、砷等非金屬,,以及酸和堿等。它們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影響其利用價值,。
③農藥,。主要由徑流帶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有危害,。
④放射性物質,。主要來自核爆炸、核工業(yè)或核艦艇的排污,。
⑤熱污染和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工業(yè)冷卻水和工程殘土、垃圾及疏浚泥等,。前者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區(qū)的水溫,,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影響生物的新陳代謝,,甚至使生物群落發(fā)生改變;后者可破壞海濱環(huán)境和海洋生物的棲息環(huán)境,。
⑥有機廢液和生活污水。由徑流帶入海洋,。極嚴重的可形成赤潮,。
3. 海洋污染的最新數(shù)據(jù)
就目前的開采技術而言,基本上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是促使可燃冰中天然氣與水的分離,,要促使其分離,必然要改變其溫度及壓力環(huán)境,,這樣就可能會產(chǎn)生一系列不可預知的環(huán)境問題,,如溫室效應的加劇、海洋生態(tài)的變化及引起地質災害的可能,。
可燃冰的成分主要是甲烷,,甲烷是一種強溫室氣體,,對大氣輻射平衡的影響僅次于CO2。
目前探明全球可燃冰儲量的甲烷是大氣圈中甲烷的5000倍,,在開采的過程中,,即使如此巨大的甲烷總量哪怕是0.5%進入大氣層,對全球變暖的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如果開采中稍有不慎,,則必然會加劇溫室效應。在海洋中開采可燃冰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更多,,一方面甲烷如果直接進入海水中,,則會很快發(fā)生微生物的氧化反應,從而會改變海水的化學屬性,,如果大量進入,,其氧化過程中會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氣,使得海洋缺氧,,這樣勢必會加速海洋生物的死亡,;
另一方面大量直接進入海洋的甲烷還可能會加速海洋氣化及海嘯,導致海水加速流動及氣壓卷吸,,會嚴重危害海面船只及作業(yè)平臺的安全,,甚至強對流的海水會直入空中,影響航空及陸地建筑的安全,。
在開采可燃冰的過程中,,會分解大量的水,這些水會稀釋巖層空間,,使得地層結構穩(wěn)定性變差,,容易引發(fā)地質災害。
在海洋環(huán)境中,,無論是減壓分解還是激熱分解,,都會導致海底陸坡區(qū)的穩(wěn)定性下降,嚴重則會發(fā)生海底坍塌,,如毀壞海底輸電或通信電纜和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等設施,。
就目前的開采方法來看,無論是哪種方法都不能單獨實施,,必須是幾種方法的結合,,如果使用二氧化碳置換法、化學試劑減壓法與其他方法的結合實施,,則勢必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這些化學試劑及二氧化碳注入到地下后,會嚴重污染地下水源,。
4. 2021年海洋污染數(shù)據(jù)
日本周邊的海鮮很多都被核廢水污染了,。因為日本向海洋排放了核廢水,。
核廢水,一般是指核電站排出的廢水,。另根據(jù)東京電力公司數(shù)據(jù),核污染水中包含63種放射性物質,。
2021年4月13日,,日本正式?jīng)Q定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含有對海洋環(huán)境有害的核污染水。
5. 海洋污染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021
大海最深處有11034米(該數(shù)據(jù)為2019年統(tǒng)計),。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的地方達6到11千米,,是已知的海洋最深處,這里水壓高,、完全黑暗,、溫度低、含氧量低,,且食物資源匱乏,,因此成為地球上環(huán)境最惡劣的區(qū)域之一。
海洋平均深度約為3,。7公里,。從一般深100~200米的大陸棚坡折開始,大陸坡一路降為廣闊的深海平原,。約有75%的海床深度在3~6公里間,,只有約1%的深度更深。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較窄的海溝中,。海床表面多半為疏松沉積物所覆蓋,,其下為固結沉積物和地殼火成巖。
雖然海床大部分地區(qū)相當平坦,,但也有許多類似山脈的地形,。所謂的洋中脊就是一個主要地貌,其主干與支脈延伸至各大洋,。20世紀初,,根據(jù)繩測數(shù)據(jù)得出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在3800米上下。但是用繩子測量海底,,只能得到點上的數(shù)據(jù),,把點連起來就算是地形,結果總以為海底地形是平緩的,。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發(fā)現(xiàn)海底地形起伏的幅度遠大于陸地,深海水底有不少崎嶇不平的地形,,高度超過1000米的海山就有數(shù)萬座,,這么一來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就得減少,。根據(jù)現(xiàn)在的統(tǒng)計,世界海洋平均水深是3682米,,籠統(tǒng)講可以說是3700米,。
6. 海洋污染總量
每年約有1000萬噸塑料被倒入海洋,由此造成的污染一直備受關注,。我們可見的海洋漂浮塑料其實僅占其中的1%,,剩下的99%被認為流向了深海,但具體去向一直是未解之謎,。近日,,發(fā)表在《科學》雜志的一項研究試圖回答了這一問題。
以下回答來源于《返樸》
圖片來源:europeanscientist.com/en/environment/ocean-currents-create-microplastic-hotspots-deep-in-the-mediterranean/
研究者收集了地中海海底的沉積物,,發(fā)現(xiàn)了有報告以來最高含量的微塑料——海底僅1平方米的薄層中就有多達190萬個微塑料碎片,,這一驚人的數(shù)字可謂遠遠超乎人們想象。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分離微塑料進行計數(shù)和紅外光譜分析,,并與深海洋流模型及海底測繪相結合,,以展示深海洋流如何影響微塑料分布。
研究表明,,深海洋流將微塑料碎片輸送到海底,。微塑料并非均勻分布,而是被深海洋流裹挾,、富集在沉積物中,,進而分布在特定海域。由于洋流還攜帶氧氣和營養(yǎng),,故相應區(qū)域可能還容納著消耗吸收微塑料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微塑料被海底洋流收集攜帶,進入海底沉積 |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本研究首次將深海洋流與海底微塑料濃度聯(lián)系起來,,將有助于預測深海微塑料富集區(qū)的分布,,研究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正如研究負責人之一,、美國國家海洋學中心的邁克·克萊爾(Mike Clare)博士所說,,“海底洋流研究可幫助尋找深海‘失蹤’的微塑料,。研究結果也強調了政策干預的必要性,,我們應限制塑料流入自然環(huán)境,盡量減少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p>
[1]DOI: 10.1126/science.aba5899
[2]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4/uom-sfh042820.php
7. 海洋污染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圖
1) 北美死湖事件 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是西半球工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每年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萬噸,。其中約有380萬噸由美國飄到加拿大,,100多萬噸由加拿大飄到美國,。七十年代開始,這些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大面積酸雨區(qū),,酸雨比藩茄汁還要酸,,多個湖泊池塘漂浮死魚,湖濱樹木枯萎,。 (2) 卡迪茲號油輪事件 1978年3月16日,,美國22萬噸的超級油輪“亞莫克?卡迪茲號”,滿載伊朗原油向荷蘭鹿特丹駛去,,航行至法國布列塔尼海岸觸礁沉沒,漏出原油22.4萬噸,,污染了350公里長的海岸帶,。僅牡蠣就死掉9000多噸,海鳥死亡2萬多噸,。海事本身損失1億多美元,,污染的損失及治理費用卻達5億多美元,而給被污染區(qū)域的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3) 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原西德共有森林740萬公頃,,到1983年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積量占同年森林生長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萬公頃森林被毀,。這種枯死病來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亞國家公園,,由于酸雨的影響,,幾乎每棵樹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樅樹相繼枯死,,全州57%的松樹病入膏肓。巴登??符騰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樅,、松綠的發(fā)黑而得名,是歐洲著名的度假圣地,,也有一半樹染上枯死病,,樹葉黃褐脫落,其中46萬畝完全死亡,。漢堡也有3/4的樹木面臨死亡,。當時魯爾工業(yè)區(qū)的森林里,到處可見禿樹,、死鳥,、死蜂,,該區(qū)兒童每年有數(shù)萬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癥
8. 海洋污染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019
你指的有點寬泛,主要指海底地貌:
如同陸地上一樣,,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還有深溝峽谷,。這個世界并不象人們所想像的或是象表面看起來那樣平緩和寧靜,,相反卻是地球上最活躍最動蕩不安的地帶。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形成高山峻嶺,,只不過一切都掩蓋在海水之下進行而已。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態(tài)雖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陸架,,大陸坡,島弧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脈)幾個部分組成。
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海岸線并不是大陸與海洋的分界線,,實際上,,在海面以下,大陸仍以極為緩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約200米深的海底,。這一部分就是大陸架——被海水淹沒的濱海平原,,這里成為海洋生物的樂園,可以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的海洋動植物在此處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
大陸架以下,是大陸架向大洋底過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為3-4度,有的甚至超過10度,,水深急劇增加,,一般為200-2500米。這就是比較狹窄的大陸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陸與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線,。
超過大陸坡,就是深邃的海溝或島弧一海溝系,。在此處,,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以下,交錯地帶形成了“V”形的海溝,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與相鄰的島弧構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魯-智利海溝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們之間的交差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蓋,這將是最雄偉壯觀的景象,!
這一帶由于地處兩個板塊的邊緣,,故地震、火山活動頻繁發(fā)生,,跨過海溝再向海洋深處,,就到了廣闊無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間,,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積占海底總面積的77%,遼闊平坦,,但景色無奇,。在平原的周圍,,分布著綿亙千里的海嶺,,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頂山,其中還有深海谷,,斷裂帶和海槽等,,海嶺和海山皆因火山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為島嶼,,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島,。
再深入洋底,就來到了洋中脊,,與一般海嶺不同,,他們是海底擴張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個世界性體系,,橫貫各大洋,,從北冰洋開始,穿過大西洋,,經(jīng)印度洋,,進入太平洋,逶迤連綿約七萬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梁,,任何一條陸地山脈都不能與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貫穿大洋中部,,與兩岸大致平行(中脊各稱由來),,中軸為中央裂谷分開,兩側內壁陡峻,,兩峰嶙峋,,蔚為奇觀;印度洋中脊猶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于偏東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連接,而北端卻分別伸進大陸,。
這就是海底世界